日日日出
圣印法师著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日日日出
—菜根谭的智慧(1)
圣印法师著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和气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眼前做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义侠交友,纯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净从秽生,明从闇出
客气伏而正气神,妄心杀而真心现
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谅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谦受益,满招损
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勿羡贵显,勿忧饥饿
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中和为福,偏激为灾
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正气路广,欲情道狭
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见真乐
舍己毋处疑,施恩毋望报
厚德以积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憸人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当念积累之难,常恩倾覆之易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却私扶公,修身种种
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从容处家族之变,凯切规朋友之失
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顽济顽
前言:一日一则,一期一会
《菜根谭》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两个字,就以为是二千年前的释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庄子等的经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师写成的宗派圣典,其实《菜根谭》并不是那样古老的书籍,而是大约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师,而是一个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义词句,可说是一部彻研三教真理的结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阐述出来,使人读了咀嚼玩味,体会其中困苦艰辛的经验、清冷淡泊的趣味,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万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语都含义深远,字句虽是片断的,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籍。
《菜根谭》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则,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则,共计三百六十则;正适合一日一则,天天直见生命。体裁是随笔,也有人视作“语录”,其根本思想是中国的思想、儒教的现实主义、老庄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谓三教合一,集结儒、释、道各派的精华,冶于一炉,诚为旷古稀世之奇箴宝训。
作者隐君子“洪自诚”,明代人,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书名为何叫《菜根谭》?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听了这话,击节叹赏。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洪先生取斯语以为书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无限真味存在,故本书是修身处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如果把东方与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较,西洋的文章是较为客观写实的,描写生动而有力,但蕴藉的意味并不深远。东方的文章用字虽然不多,含义却特别隽永丰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画一样,东方的文章则如文人的墨宝,不著华丽而韵致无穷。东方文章解释方面不大注重,要读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觉,这可说是民族性的自然趋向。因此,《菜根谭》充分代表了东方文艺的特色,这大概没有人能够否认吧!
推究“菜根”的意义,“菜”就是所谓青菜的菜叶,“菜根”如萝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种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说:“士大夫不可一日离菜根,百姓不可一日无色水。”这是当时贴在寺庙的门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语,其意义是老百姓如无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疗饥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当时执政者的成绩如何。因此“菜根”二字,当时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坚忍、清苦磨练身心,栽培灌溉,充实自我。这是作者洪自诚亲身体验孕育出来的结晶。故本书颇通人情世态,里面包蕴甜、酸、苦、涩等人间味道。
《菜根谭》也有同名异类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还初堂主人的识语为冠的洪应明之著作便是,这与本讲话所用的底本,虽然有人说是同人异名,其实不管是内容、编纂等都有悬殊的差异。
洪自诚的《菜根谭》分为二集,洪应明的《菜根谭》不但分为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齐之《续菜根谭》的语句,故我们可以断定洪应明的《菜根谭》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诚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书问世后。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学者间争先恐后写了很多续篇,或类似的书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比较出色,而这更突显原典的可贵价值。
1月1日
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人类生存世间,要了解最美与最尊贵的人生意义,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质享受。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终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果以为这种人生才是美满的、尊贵的,那就太可怜了。
我们如果把眼光向远处观察一下,便能体会到古今历史上的伟人,他们之所以为人景仰,是因为人格与学识的伟大,并不是因为地位和富贵的关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态之美。只是看一个人是否遵守人伦、道德,肯为大众服务,牺牲个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说:“世上最尊贵的莫过于道,最美善的莫过于德。”由此可知,一个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为人所尊重、景仰,还有人对他轻视、毁谤吗?反过来说,个人不讲道德。不修品行,趋炎附势,谄媚奸佞,他虽然官高禄厚,衣食豪华,这还能叫做美善吗?我相信这样的人一定被当世人咒骂,遗臭名于后世。所以说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万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还不如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现在拿古人来做证明。古时有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