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P13

  ..续本文上一页非与公理了,那人和禽兽还有什么分别呢

  【前集0九二】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人的尊卑与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禄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虽然是一位没有地位、没有爵禄的平民,如果能够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义上虽没有地位官阶,在精神上却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们,滥用权势与地位,贪图高官与厚禄,对上争宠邀功,对下颐指气使,甚至贪污受贿,利己自肥,这样的人实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无非是“钱”与“权”两个字,不过是贪得无厌的小人行径。

  【前集0九三】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佛家尝说:“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报应,毫厘不爽,现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报,可以说是前生所作所为的结果。

  有时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须问一问祖先是不是给我遗留了恩泽。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没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泽,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应当感念祖先积德累业之难,同时加紧自己的修身积德,以为后世子孙遗留余庆。俗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孙所蒙受幸福的深浅多少,不但要看我们的修积与遗留多少,也要看我们于现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险灾难,以及自己进德修业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须时时思想子孙守业维艰,对子孙要善为教导,总要以戒慎敬惧的态度从事,方可上昭祖业的光大,下及子孙的荣耀。

  【前集0九四】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够修学问、求知识、明是非、辨善恶,可以作民众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学问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内里奸诈的事情,就是假善人、伪君子。这和没有学问缺乏知识的小人公然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再说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恶,这不能不说他比小人犯罪的行为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为君子能守节义。如果舍弃了节操而贪图利益,还不如小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可贵。

  况且,君子弃舍了节操就不称其为君子,只称得上是假貌为善的人。小人能够改过,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对君子、小人的分别,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九五】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风解冻,和气消沐

  住一个家族里面,家里的人有了过失,就立刻冷言厉色的加以谴责,不但不能使对方改过,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过迁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过失也不能够轻轻的放过不问,因为姑息过错,就是养奸为恶,等到一错再错,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来不及了。

  所以,家里人有了过错,必须加以纠正。如果对于他的过错,认为是属于不便明白说出来的,就必须假藉别的事情,打个比喻说使他了解,希望他将来不要再犯错误;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暂时放下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他听,一直等到他渐渐的了解为止。这就像春风解冻的情形一样,以春天的和暖气候,逐渐的把严寒冻结的坚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家里的人过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没有争吵的气氛,又不发生极大的过失,所谓春风化雨一团和气,这样的家庭,能说不是家庭的模范吗

  【前集0九六】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谨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4月6日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人能明白的观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会有什么不平和不满了,于是,眼所见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圆满的世界,纷乱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来了。因此,可说象由心生,心感觉和平圆满的话,世界也就成了圆满的世界。

  人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何人都一样宽大平稳,而感觉不出有什么险恶的人情存在。因为你能对人宽平,人家也能以宽平的态度对待你,常言说得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说,旁人对于我的态度不管好坏都应该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对人抱著不平的态度,人家就对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稳宽大的地方去想,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对任还以颜色,还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欢背后批评人、说坏话,或是用的恶言恶声,那么人家也会反转过来以同样的言行来对付他。

  至于观心的方法,在于要时时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人对我很友善,表示我对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认为是个别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人能够达观,我就成了相系不分离的整体。

  【前集0九七】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4月7日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秉性淡泊、行为检束的人,本来是会被尊重的,然而,世间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对于设身处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君子处世固然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别人,或是改变正当的行为,与人同流合污;但因为受正义观念的驱使,为了保持正义固守操行,就难免和别人产生冲突,所以,处世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之下,不得不走曲线作出伪装来与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与人也可以和睦相处,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达到完满的效果。

  如果只顾超然境地脱离了社会,就如同鱼离了水,要与社会隔绝了。

  【前集0九八】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研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者研忌。君子处此,因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4月8日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喜好顺境而讨厌逆境是人之常情。但从精神修养上来看,顺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坏事。

  人当处于逆境中挣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围充满了药腥味,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针刺石砭是消毒化脓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虽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养节操,锻炼行为,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养的地方。

  反之,人在顺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骄傲、奢侈、放纵不羁等种种行为就都发生了。这由精神修养上来说,就像一个人在刀枪林立兵戈满前的环境中,一不注意就被这些杀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脑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从前有父子两人砍树,父亲老了不能上树顶去折枝,于是儿子上去,儿子在树的高头折断树枝,树干摇晃的拽动著儿子的身体,看来危险万分,但是老人一声不响的看著儿子工作,等到儿子工作完了下来的时候,到了树干的最低丫杈处,老人却频频呼喊小心,儿子下来后对老人说,为什么在最高的时候不说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却说要注意呢

  老人说,危险的时候,谁都会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场所,反倒粗心大意起来,这时候就容易发生意外了。

  【前集0九九】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没有水来制服,火势炽烈,必定会烧人焚物。

  《易经》“水火既济”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够制住火,达到水火既济的地步。反过来说,火在上、水在下不能制火,火势炎热万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济的状态。

  生长在高贵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炽热的人,其势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没有一点克己工夫,不带些清凉的定静气息,任性的去为非作歹,为了声色货利纵情肆欲,这不一是为害别人,最后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总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来调剂炽热猛烈的嗜欲,不然,纵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为,即或不能烧人也必定会自焚。

  【前集一00】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知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矣。

  4月10日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出真心而产生的念头,实有强大无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惊天动地,可以使夏日飞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贯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来,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虚伪妄人,对人没有一点诚意,这种人只不过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内心、本体已经遗忘掉了。所以没有能使人感动的力量,所作所为不但使人讨厌,自己一个人离群索居的时候,也自惭形秽、心有余咎啊!

  【前集一0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隔,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古语说的好:“学问通时意气平。”

  好文章做好了,虽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够作得恰到好处,文章能够切合题目,词句运用得当,不用费解的难典,也不说无用的废话。

  当人的品格修养达到了完满的境地时,他的言行也没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过是和常人一样平凡,对一切事物都能够顺其自然而不失其本来的面目。

  【前集一0一】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世间的事,假如说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贵,即使是你本身的肢体,也不过是借托你的身体而成形罢了。假如说是真的,则无论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间的万物也都…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妙法莲华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