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非與公理了,那人和禽獸還有什麼分別呢

  【前集0九二】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胭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雲:“看人只看後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人的尊卑與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祿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雖然是一位沒有地位、沒有爵祿的平民,如果能夠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義上雖沒有地位官階,在精神上卻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們,濫用權勢與地位,貪圖高官與厚祿,對上爭寵邀功,對下頤指氣使,甚至貪汙受賄,利己自肥,這樣的人實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裏所叫的無非是“錢”與“權”兩個字,不過是貪得無厭的小人行徑。

  【前集0九叁】

  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當念積累之難,常思傾覆之易

  佛家嘗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報應,毫厘不爽,現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報,可以說是前生所作所爲的結果。

  有時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須問一問祖先是不是給我遺留了恩澤。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沒有什麼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澤,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們應當感念祖先積德累業之難,同時加緊自己的修身積德,以爲後世子孫遺留余慶。俗語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孫所蒙受幸福的深淺多少,不但要看我們的修積與遺留多少,也要看我們于現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險災難,以及自己進德修業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須時時思想子孫守業維艱,對子孫要善爲教導,總要以戒慎敬懼的態度從事,方可上昭祖業的光大,下及子孫的榮耀。

  【前集0九四】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僞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夠修學問、求知識、明是非、辨善惡,可以作民衆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學問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內裏奸詐的事情,就是假善人、僞君子。這和沒有學問缺乏知識的小人公然作惡沒有什麼兩樣;再說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惡,這不能不說他比小人犯罪的行爲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爲君子能守節義。如果舍棄了節操而貪圖利益,還不如小人悔過自新改邪歸正可貴。

  況且,君子棄舍了節操就不稱其爲君子,只稱得上是假貌爲善的人。小人能夠改過,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對君子、小人的分別,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九五】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風解凍,和氣消沐

  住一個家族裏面,家裏的人有了過失,就立刻冷言厲色的加以譴責,不但不能使對方改過,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過遷善的效果。但是,家裏的人有了過失也不能夠輕輕的放過不問,因爲姑息過錯,就是養奸爲惡,等到一錯再錯,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來不及了。

  所以,家裏人有了過錯,必須加以糾正。如果對于他的過錯,認爲是屬于不便明白說出來的,就必須假藉別的事情,打個比喻說使他了解,希望他將來不要再犯錯誤;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暫時放下不談,以後有機會再說給他聽,一直等到他漸漸的了解爲止。這就像春風解凍的情形一樣,以春天的和暖氣候,逐漸的把嚴寒凍結的堅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夠有這樣的氣度,家裏的人過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沒有爭吵的氣氛,又不發生極大的過失,所謂春風化雨一團和氣,這樣的家庭,能說不是家庭的模範嗎

  【前集0九六】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謹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4月6日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

  人能明白的觀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會有什麼不平和不滿了,于是,眼所見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圓滿的世界,紛亂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來了。因此,可說象由心生,心感覺和平圓滿的話,世界也就成了圓滿的世界。

  人對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穩寬大的地方去想,無論你走到什麼地方,對任何人都一樣寬大平穩,而感覺不出有什麼險惡的人情存在。因爲你能對人寬平,人家也能以寬平的態度對待你,常言說得好:“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說,旁人對于我的態度不管好壞都應該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對人抱著不平的態度,人家就對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穩寬大的地方去想,無論你走到什麼地方,對任還以顔色,還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歡背後批評人、說壞話,或是用的惡言惡聲,那麼人家也會反轉過來以同樣的言行來對付他。

  至于觀心的方法,在于要時時注意周圍的人對自己的態度,人對我很友善,表示我對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認爲是個別的存在,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人能夠達觀,我就成了相系不分離的整體。

  【前集0九七】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

  4月7日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秉性淡泊、行爲檢束的人,本來是會被尊重的,然而,世間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對于設身處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進一步的研究了。

  君子處世固然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操守,去谄媚別人,或是改變正當的行爲,與人同流合汙;但因爲受正義觀念的驅使,爲了保持正義固守操行,就難免和別人産生沖突,所以,處世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之下,不得不走曲線作出僞裝來與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與人也可以和睦相處,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達到完滿的效果。

  如果只顧超然境地脫離了社會,就如同魚離了水,要與社會隔絕了。

  【前集0九八】

  澹泊之士,必爲濃豔者研疑;檢飾之人,多爲放肆者者研忌。君子處此,因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鋒芒。

  4月8日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喜好順境而討厭逆境是人之常情。但從精神修養上來看,順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壞事。

  人當處于逆境中掙紮,就像患病的人周圍充滿了藥腥味,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針刺石砭是消毒化膿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雖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養節操,鍛煉行爲,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養的地方。

  反之,人在順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驕傲、奢侈、放縱不羁等種種行爲就都發生了。這由精神修養上來說,就像一個人在刀槍林立兵戈滿前的環境中,一不注意就被這些殺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腦塗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從前有父子兩人砍樹,父親老了不能上樹頂去折枝,于是兒子上去,兒子在樹的高頭折斷樹枝,樹幹搖晃的拽動著兒子的身體,看來危險萬分,但是老人一聲不響的看著兒子工作,等到兒子工作完了下來的時候,到了樹幹的最低丫杈處,老人卻頻頻呼喊小心,兒子下來後對老人說,爲什麼在最高的時候不說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卻說要注意呢

  老人說,危險的時候,誰都會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認爲安全的場所,反倒粗心大意起來,這時候就容易發生意外了。

  【前集0九九】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砺行而不覺;處順境內,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貴而恣勢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沒有水來製服,火勢熾烈,必定會燒人焚物。

  《易經》“水火既濟”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夠製住火,達到水火既濟的地步。反過來說,火在上、水在下不能製火,火勢炎熱萬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濟的狀態。

  生長在高貴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熾熱的人,其勢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沒有一點克己工夫,不帶些清涼的定靜氣息,任性的去爲非作歹,爲了聲色貨利縱情肆欲,這不一是爲害別人,最後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總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來調劑熾熱猛烈的嗜欲,不然,縱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爲,即或不能燒人也必定會自焚。

  【前集一00】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知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4月10日

  精誠所感,金石爲開

  出真心而産生的念頭,實有強大無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驚天動地,可以使夏日飛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貫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來,什麼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虛僞妄人,對人沒有一點誠意,這種人只不過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內心、本體已經遺忘掉了。所以沒有能使人感動的力量,所作所爲不但使人討厭,自己一個人離群索居的時候,也自慚形穢、心有余咎啊!

  【前集一0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隔,金石可镂。若僞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古語說的好:“學問通時意氣平。”

  好文章做好了,雖看不出什麼地方奇特,只是能夠作得恰到好處,文章能夠切合題目,詞句運用得當,不用費解的難典,也不說無用的廢話。

  當人的品格修養達到了完滿的境地時,他的言行也沒有什麼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過是和常人一樣平凡,對一切事物都能夠順其自然而不失其本來的面目。

  【前集一0一】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世間的事,假如說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貴,即使是你本身的肢體,也不過是借托你的身體而成形罷了。假如說是真的,則無論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間的萬物也都…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妙法蓮華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