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和我是一體。

  所謂“幻迹”就像夢幻泡影,如鏡花水月都是假借而來。所謂“真境”就是純真,實體真實而不虛。舉例來說罷,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溫差的作用而假借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這也可說是一種虛幻痕迹。其實,真實的境界不過是水的一體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萬象同根,天地一體,森羅萬象莫不是由同一個真體假借各種形態而顯示出來的種種幻迹。

  因此,由幻迹而言,世間其實可以說是無物無我,身是由土裏來的,仍然要回到土裏面去。由另一面真境來說,則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說,天地間的萬物都與我是一體,並非是別物,因此,天地萬物應該是平等的。由這一個真體顯化出來千差萬別的假相,到了最後並沒有什麼親疏優劣和取舍憎愛的分別,人如果能夠真正透視這一個道理,才能夠擔負起平天下的重大責任,達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後更能夠由這名利的缰繩與鎖縛之中解脫,達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

  【前集一0叁】

  以幻迹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缰鎖。

  4月13日

  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常言說得好:“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可見爽口好吃的東西應當少吃,如果不加節製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病;快心如意的話應當少說,如果不加謹慎的說多了,就容易得來禍患。

  所以說,美味不可多貪,多貪就成了奪人生命的毒藥了。如果能夠用到五分就罷手,便對身體沒有害處。快意稱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過多就會敗德亂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講求盡興是很危險的,樂此于五分,就不會遭到困難而後悔。

  【前集一0四】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4月14日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人家有了過失,不當面就責備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點,不當衆就立即抖露出來;人家從前和你有過節,一定不要記恨,也不打算對他報複。

  古語說得好:“君子隱惡而揚善。”

  所以,不要責備人家的小過錯,也不要挖掘人家的隱私,更不要念念不忘人家和你從前發生的過節,這樣方可以修養個人的道德,也方可以避免災禍的侵害。

  【前集一0五】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叁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4月15日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無論對自己或對他人,都不可以馬虎忽略,否則便被事物所控製,便受環境所阻撓,事事處于被動的地位,得不到悠閑安定,常常招出是非與煩惱。

  至于處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過于嚴重,凡事看得太嚴重,自己的身體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靈活運用,陷于呆板與冷酷了。這樣的話又使事情執拗不通,在此輕重緩急之間,應當切實注意其中分量的加減,才不至于有過猶不及之慮。

  【前集一0六】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爲物泥而無潇灑活潑之機。

  4月16日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天地的時間悠遠,不知有幾百萬萬年代,人在此期間得成了一個人身,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過百年,百年的光陰卻非常容易過去;況且活到一百年上壽的人,千萬人中不一定有一個。俗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平均的壽命,也不過是五十上下,在一轉眼之間,很快的也就過去了。

  古語說:“百年叁萬六千日,蝴蝶夢中度一春。”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應知道這有生之年的樂趣,真正能得享受其中的樂趣者當然不用說,然而,在一生當中什麼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虛度光陰,過著那醉生夢死的生活,和草木禽獸又有什麼兩樣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這一世之樂,更不可不懷有虛度了這一生的憂慮。

  【前集一0七】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4月17日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怨與德是相對的,有德就不能沒有怨,有怨就不能沒有德;有道德對于一方面有德,對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說,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說,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怨與德是相對的,同時,恩與仇也是對立的,對于一方面施恩,對于另一方面就樹仇;所以說,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沒有恩就沒有仇,沒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

  總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應當做的,可是做的時候,必要平心靜氣,對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誇,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報,立德不圖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對我無仇無怨了。

  【前集一0八】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4月18日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大凡一種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結果,絕對不會沒有原因的結果。有時候原因表現得不太明顯,不過是尚未得到發現,一旦發現之後,其原因自然會表現了出來。所以說,有結果就必有原因。因果報應的道理,就是如此。

  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這種種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種疾病,這些病大都是在年輕的時候種下病根,到了老年,身體抵抗不住就要發作了。

  其次,在一個家庭生活興旺的時候,一定是沒有什麼不幸的事件發生。一旦運勢衰落,不幸的災難與禍患就都接踵而來了。然而,這些災難與禍患並不是突然而來的,多半是家運興盛時種下了衰敗的原因。

  君子明白了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滿足時,常能時時自身反省,謹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後才能安穩人生,消災避患。

  【前集一0九】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作的。故持盈覆滿,君子尤兢兢焉。

  4月19日

  卻私扶公,修身程德

  對人施予恩惠,心中並沒有施恩誇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這不如守正義不偏移,喚起社會公意的贊許有意義些。結交一個新的朋友,還不如對于舊日的相交好好的培養友情,溫厚友情。建立優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廣植陰德來得悠久,本來想獲得名譽,有時候卻反招來相反的結果。

  崇本尚義固然是應當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節行,只要能夠注意日常的行動,做到無過的行爲,忠實的守住現在的崗位,謹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進德修業的基礎了。

  【前集一一0】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

  4月20日

  勿犯公論,勿谄權門

  公平的議論和適合道理的見解,人必須加以尊重,私情私見必須加以反對。世間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見,殊不知道贻留千秋萬世之邪惡罪名。想來實在是萬分不值得。

  有權勢以及唯利是圖的人,我們最好遠離他們。如果常常出入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覺就受了他們的行爲傳染,造成終生的恥辱與不可磨滅的汙點,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前集一一一】

  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贻羞萬世;權門私窦,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汙終身。

  4月21日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大多數人都願意討人喜歡,受人歡迎,如果失去自己的立場,抛棄自己的主張,處處向人家獻媚逢迎去討人家的喜歡,那就喪失了人格,未免太不值得。往往正直的人易招人家的嫉妒,與其曲意討人喜歡,不如正直受人嫉妒。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自然明白。

  人人都希望有名譽和榮耀,但是無功而受祿,無善卻受譽,那不但人家心中不服,就連自己的心中,恐怕也受之有愧吧!自己如果沒有過惡,受到了人家的毀謗和嘲笑,心中並不覺得難過,卻認爲是問心無愧,所以說,無善受人譽不如無惡受人毀。

  【前集一一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4月22日

  從容處家族之變,剀切規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緣之親,當著親人們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變故,自己當然感覺有切身之痛,但在這時候應當注意的是態度要從容,心情要冷靜,考慮怎樣處理的方法,絕不可感情激烈沖動,或是悲哀傷病得過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製自己,反而于事有損。

  其次是對于交往朋友,看見他有過失就要懇切的忠告,務必使他不致重蹈錯誤的覆轍,這才是有信譽的益友,反之,平時和朋友在一起喧嘩漫遊,不但見著朋友有錯誤不加以勸告改正,反而幫著朋友一同作惡,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前集一一叁】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剀切,不宜優遊。

  4月23日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真正的英雄有叁點必須做到:第一,對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應當面面周到用心處理。第二,在人所不見之處,不要認爲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壞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殺。第叁,在失意的時候不可自暴自棄,尋找逸樂的刺激,這只有害了自己。

  以上叁點是英雄豪傑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傑多顧大節而不注意細行,但是古語說:“千丈之提,壞于一蟻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敗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須注意到,所謂“防微杜漸”,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英雄的行爲是光明正大的,絕不在人所不見之處有隱諱,虛僞欺騙、自欺欺人的行爲,是亡身的根本。還有一種在事物開始的時候,是頗爲盡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開始荒淫逸樂怠惰起來,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斷定它的末路是悲慘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大英雄必須小處能注意,暗處不欺瞞,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備這叁個條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妙法蓮華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