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

  日日日出

  聖印法師著

  《菜根譚》共分前、後叁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叁十五則,共計叁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叁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爲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日日日出

  —菜根譚的智慧(1)

  聖印法師著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華須韫

  出汙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和氣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

  閑時吃緊,忙裏悠閑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眼前做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叁分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驕矜無功,忏悔滅罪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于己韬光養德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息觀心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淨從穢生,明從闇出

  客氣伏而正氣神,妄心殺而真心現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應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我見害于心,聰明障于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叁分之功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遊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濃豔,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真僞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應有木石心,名相須具雲水趣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欲無禍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禍,少事爲福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無勝于有德行之行爲,無劣于有權力之名譽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謙受益,滿招損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勿羨貴顯,勿憂饑餓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中和爲福,偏激爲災

  多喜養福,去殺遠禍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正氣路廣,欲情道狹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一念貪私,萬劫不複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未雨綢缪,有備無患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甯靜淡泊,觀心之道

  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舍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無欲之貞士,而禍避禍之憸人

  人生重結果,種田看收成

  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當念積累之難,常恩傾覆之易

  只畏僞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富貴而恣勢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

  精誠所感,金石爲開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卻私扶公,修身種種

  勿犯公論,勿谄權門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從容處家族之變,凱切規朋友之失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愛重反爲仇,薄極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濁

  盛極必衰,剝極必複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恒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爲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稣、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叁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叁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叁教的思想化爲己有,更把叁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叁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叁十五則,共計叁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叁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爲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于他的事迹,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于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爲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歎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爲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爲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裏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爲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爲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爲修省、應酬、評議、閑適、概論五項,尤其裏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贊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1月1日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绫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爲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曆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爲人景仰,是因爲人格與學識的偉大,並不是因爲地位和富貴的關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爲大衆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于道,最美善的莫過于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爲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谄媚奸佞,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于後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妙法蓮華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