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罪,那時追悔就來不及了。因此,作惡正是由淺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惡路。
日本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強盜石川五史衛門,是一個富豪之家養大的公子哥兒,有一天他家來了客人,石川以開玩笑的態度偷了客人的錢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責備他,反而稱贊他的機敏。五史衛門漸漸養成了偷盜的惡習,最後受了他人指使,行刺豐臣秀吉大關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惡是由漸而來,上面是一個例子。作惡並不限于所謂犯罪的行爲,由道德的立場而言,連拒絕布施、心性吝啬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惡雖然與先天的性格有關系,但是人生最初出發點的善惡關系極爲重要。多數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錯了,便鑄成終生的大錯。因此,一旦做錯了,便要勇于回頭。
【前集0七叁】
天理路上甚寬,稍遊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荊棘泥塗。
3月14日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人生有時是苦、有時是樂,在這苦樂相尋的環境當中,我們應鍛煉自己的身體,修養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斷的努力和體驗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樣的幸福,一時也不會泯滅。如果能夠體念來之不易,善爲保持,必定能夠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須以誠摯的態度向上不斷追求,發生疑問的時候,就要質詢這個疑問,解決這個疑問,由互相參考發明的結果而得來的知識,是經過苦心努力的結晶,其所種的根基必定很深,這樣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
知識是由讀書得來的,有時聽到旁人的言論,有時親察周圍的事態,也可以得到知識。但僅僅由讀書或見聞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免發生錯誤,必須廣求博覽,彼此對照,這其中一定會發生許多疑問,然後再進一步去質詢這些疑問,研究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
一般說來,學問淺,疑問的地方也少,學問越向深處研究,疑問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學無止境,博學等于無學”的道理。自己認爲很了不起,其實正是證明他沒有學識;真正的學者常常抱著沒有學識的感覺。
如果身爲學生,對自己學業不起疑問,證明他對于學問的不熱心、不研究。反之,對于學問熱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問題發生,而進一步去求得解決,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知識。
【前集0七四】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心如果能夠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虛,物欲和邪念就侵不進心裏來,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心既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欲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于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所做出來的就是德行。
【前集0七五】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長;反之,在貧瘠沒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樣的道理,在泥水的裏面,有水草有山岩石,汙穢的水也流到裏面,魚生長在這裏面,既有藏身的場所,也有産卵的地方。對于他們的食物也不感覺缺乏,有的是草子蟲蝦;反之,一股透明見底的美麗的河流裏面,既無有岩石泥土,也沒有水藻蟲蝦,魚在這裏面當然就難以生存了。所謂:“水之清者常無魚。”這句話源于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文》裏面的話:“水至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君子只是清淨潔白、索然獨居,便不能成就大業。世間本來就是正邪善惡交錯的社會,人們立身處世在這社會,必須有清濁並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選擇潔白而排斥汙濁,就形成了孤立獨守,在小的範圍之內,與世不能相容,當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了。
【前集0七六】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符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3月17日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孟子說過:“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又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具體膚,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人要建大功、立大業,必定先經過艱難險阻的環境,磨練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經得起困難的考驗,然後才能賦予他重責大任。好比說頑劣不馴的野馬在你叫他馴服駕車之前,必須請良師調教來操縱它,然後它才能馳騁千裏。又比方說頑金不純粹,遇到了爐火鍛煉的時候,噴出爐外向四下濺躍,經過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納入爐中一再鍛煉,終于使它入于鑄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爲偉大的人物,建立豐功偉績,必須經過一番磨練才能有事業上的成就,所謂:“百煉千磨真鐵漢。”我們不怕生來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夠奮發修養,去掉了本身的缺點,沒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悠遊歲月無所事事,這樣荒廢一生實在是可悲可憐。
明朝的學者白沙先生說:“爲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這誠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過能改不算是羞恥,怕的是無病悠遊的人,孔子所說的鄉願也就是這一流的人,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便沒有進步,那不亡國又將何待呢
【前集0七七】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治之金終歸型範。又一優遊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雲:“爲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3月18日
一念貪私,萬劫不複
明朝王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末盡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沒了它。”可見人不能動心,要是貪心一動,良知就泯滅,良知一泯滅,就失去了是非與邪正的觀念,剛毅之氣化爲烏有,光明的智慧也變成昏暗了。對人施行恩惠的仁愛之心,也變作殘酷刻薄的念頭,清清潔潔的品德也染上了汙點,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産。
古來的聖賢教人不起貪心,提倡天下爲公的大道理,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聖賢能過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後世的無比尊崇。
【前集0七八】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爲柔,塞智爲昏,變恩爲慘,染潔爲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爲寶,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一切外界的誘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觸而來。所謂耳之于聲,目之于色,耳所聞的是種種悅耳的聲音,眼所見的是種種美麗的形色,在這耳習目染不知不覺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誘惑,這耳與目兩者對人的修養來說,是外在的最強大敵人。不僅有這外在的敵人,還有內在的敵人,那就是爲了貪得利欲的念頭而起的一種意識,因爲有貪的念頭,心的修養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這內、外兩種敵人,實在是可怕的兩個賊。一旦遇見了機會,他就乘人的缺點向人進攻,人處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一點都不能松懈,必須加以注意和防範,這就得出人體的主角—心靈—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嚴肅的態度,不眠不休的警覺,使內外的賊不敢任意侵犯,進而可以降服他們,使他們聽命于心,爲心來工作,化惡行爲善行,變惡念爲善念。
【前集0七九】
耳目見聞爲外賊,情欲意識爲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爲家人矣。
3月20日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話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鏡。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的意思;至于說到爲了將來事業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從現在的事業上著手;如果目前事業毫無基礎和成就,未來的前途也絕對不會出現什麼奇迹。即使有好的機會給我們,也因爲我們對于這機會在過去沒有基礎而把握不住它,難免會發生錯誤,遭受失敗。所以,想要, 開展新的環境,計劃新的事業,不如先把已成的事業好好的經營,使它有相當的基礎後,再去發展新的事業。
有些人追悔過去的過失,有些人宣揚過去的得意,但如果僅止于追悔與宣揚過去,而不覺悟到將來過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時候已不能再來,那就無補于將來事業的成就。我們必須以已往的成敗爲人生之借鑒,防止將來錯誤再發生,不再蹈過去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
【前集0八0】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3月21日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人應當保持這樣的一顆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潔廣大,氣質卑鄙的人絕不會受尊敬,也不足以擔當起大的事業;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間的事物脫了節,這種行動就超出了常軌;心思考慮一件事情當然需要精密審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問題而忽略大的方面,對于某種事物發生經過應當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後才能獨樂其樂。
反過來說,對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覺興趣的人,所謂過于清冷淒涼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沒有一點生氣,對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見解,把持一個主義,嚴肅固執的做,否則就容易動搖。但是,如果太固執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樣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八一】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佛家說:“象由心生,象隨心滅。”
當風來的時候,這是竹子與風有因緣而遇合,風過之後綠盡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說:“風周而竹不留聲。”如果聲音永久不停息,那萬事的因緣就永久不散,一切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將來也容納不下這一切。
所以,一切諸法是空象,都是過而不留的。雁過寒潭而潭不留影,也與竹不留聲的意義相同。這兩件事使人看過之後,有一個大覺和穎悟,那就是:萬事萬物無論是常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有個散場的時候;所以,君子應隨緣而住,事…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