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君子尊敬,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務要適中,對人要不越禮,以孔子“中庸之道”去問世,不論對小人也好,對君子也好,一定不會招致什麼怨尤或失禮。
【前集0叁六】
待小人,不難于嚴,而難于不惡;不難于恭,而難于有禮。
2月6日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天地間的正氣存在于每人的心中,而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抹殺了這股正氣。聰明人喜好掩飾罪行,巧詐、浮誇不實,于是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表現不出來。故此,說聰明誤人。我們要伸張正義、普照人心,必須從每個人做起;那就是要人渾渾噩噩,樸質讷實。太古時候的人,渾渾噩噩,不知欺瞞。這便是真、美與善了。
同樣的,我們應該抱著澹泊的心情去處世,因爲澹泊自有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紛華奢侈只能使人墮落。人做了不名譽以及各種壞事,以圖換取不該得的享受,都是這紛華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們甯可澹泊一生,最後留下一個清廉高潔的名譽,紛華奢侈,不過是眼前一時的雲煙而已。
【前集0叁七】
甯守渾噩而而澹聰明,甯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名在乾坤。
2月7日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惡魔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兩種,此處不是指外來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須降伏自己的心魔,群來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語說:“除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心中的魔,障礙了我們的修道,使我們見不到真,摸不到善,觸不到美。使我們失卻了光明,見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臨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內心;一旦除去內在可懼的“惡魔”,其余外魔不論有多少,皆能退後,聽本心命令,就無害于自身了。故當初釋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證向涅槃的。我們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其次,想製馭驕橫的心,必先製馭自身的客氣,外界事物便不能影響。但是我們的心猿意馬跳躍不已,做出迷惑狂妄的行爲而不自覺,這就難免有不測之禍。所謂“製平客氣”。就是降伏這跳躍不已的心猿意馬,以免一失是而著迷受惑。這樣心既平了,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橫,對我就沒有絲毫的辦法,何愁不能修道證果呢
【前集0叁八】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2月8日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遊
教育子弟如同教養深閨的處女,不能稍微放松,因爲偶一放松,青年便易入于歧途。更須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謹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與惡人交,感染了惡習,就有墮落的危險。因青年大都血氣方剛,意志易于動搖,古語雲:“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這關系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惡友,如同已耕好了潔田中,應當放下清淨的谷物種子,才有好的收獲。如果誤播下雜草的種子,就會使雜草蔓延,無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惡習,定結惡果,同時訓誡子弟如不顧及教育的方向,其後果也容易發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憫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養的有效辦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來。
【前集0叁九】
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遊。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2月9日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欲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無論何事都要有個分寸,不可一味貪圖快樂,被誘惑成了它的奴隸,恰如跌到山谷裏面,不能自拔了。
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點代價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喪嫁娶等儀式都要用酒,醫藥上亦需采用,如用得適度就興奮情緒,增進情感,醫治疲勞,促進健康,俗語說:“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藥長。”利用之過度,即被誘惑陷入深淵,俗語說:“酒後無德。”又說:“酒爲萬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壽,結局是害人不淺。
其次是,我們走著義理的坦途,無論有多少困難也應當去克服它。佛家說,“一寸道,九十魔。”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見修養練道之難。但我們不能怕麻煩,不能顧忌任何困難。在個人物質精神方面也應以精神爲主,物質爲從,如以物質爲主便是本末顛倒。本著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後一步,不然就如隔了萬重高山,無法達到。而學道、修道最要緊的便是要把握時間,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這很可悲。
西諺說得好:“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我們要把握今天,求無上的大道。
【前集0四0】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爲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爲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2月10日
不流于濃豔,不陷于枯寂
每個人都有思維,這個思維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寬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 寬厚是心念濃豔所致,淡泊則未免近于刻薄。那麼,應該采寬厚還是采淡泊?何去何從,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人的心念總不離衣、食、住、行,那我們采濃厚一些的方針,充實衣、食 住、行,使其豐裕。推及萬事,使什麼事都因之充盈,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心志過于濃厚的人,盡情講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發展,則容易被人厭棄。所以濃豔太過,也不是應該采取的態度。
至于淡泊呢?由于一己的居處飲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無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興趣低落,又如何能達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應枯寂的。
因此,應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爲南針,不要太過也不應不及。“過猶不及”是一般人應當遵守的原則,不流于濃豔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前集0四一】
念頭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質爲榮,走向富貴高官,我則依然故我。毫不爲達官貴人的職位感到一點羨慕,或動搖了本來的志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愛待人,以道德爲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過是樊籠一樣,甯爲自由人,不爲富貴榮華所囚縛。做個高風亮節的君子,勝于爭名奪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終不免兩腳一伸,黃泉路引,那時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遠爲後人懷念。
《史記》中伍子胥言:“人衆能多勝天,天定亦被人破。”並非虛語。人的志氣是最厲害的,成功失敗系于此志氣一動之間,志氣一旦集中,攻無不克,至于人的氣質變化也全賴這志氣的一動與一定。
造物者鑄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勝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無法來支配它。所以,佛家說:一切唯心造,自力創造非他力。
【前集0四二】
彼富我仁,被爵我義,君子固不爲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鑄。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穩,站得牢;心地要放寬,要高超,不可與世人一般俗見雷同。也就是說,要認識真理,修身養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樣,時時刻刻在泥淖裏打轉,一似塵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爲一個不凡的人呢
同樣的,處世待人,謙讓爲高,退後一步可進十步,若是如一般魯莽滅烈之徒,恃一己無謀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飛蛾投火,被火燒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沖向前,頭角觸著了藩籬,倒挂在頭上,拔都拔不出來,前進不能,退也不得,後悔就遲了。
因此,我們爲達成目的,絕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無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謙虛求進的修養之道,然後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四叁】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2月13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大凡求學問的讀書人,是爲了深明事理。那就應把散亂的精神收拾起來、統一起來,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求學最大的目的還是爲了更高尚的道德,發揮道德與加強學識是應齊頭並進的。現代人多藉修德之名,爲了他個人的名利、事業的前途而努力,這樣便失去爲學的本意,沒有深入的學問可求了。
讀書人往往只知道吟詩弄賦,但求風雅不求實學,這種人哪裏是真正的求學呢?沒有深入的學問,只求一些膚淺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憫!明乎此,要修養一心,求最真實的學問,不是風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爲了真正的得益,我們便應該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業。
【前集0四四】
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舉,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僞之道,只在一念
任何人都有一個本性的善心,推面廣之即成爲大菩薩心,維摩是印度的佛門大德,其實他的心與屠夫和創子手並無差別,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則真知性現,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滿了宇宙,這天然的趣味雖在貧寒破舊的低矮茅屋中,一樣可以得到與富人高樓大廈各有不同的情調與趣味,然則,金屋同茅屋沒有太大的差別。
人類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爲情欲所縛,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汙濁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惡賊據守,一轉眼間錯失了修養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萬千裏之遙,有道的人卻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嗎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張,看清原始以來的欲心,堅持不退的道心,則菩薩之道不遠矣!
【前集0四五】
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檐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