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便咫尺千裏矣!

  2月15日

  道者應有木石心,名相須具雲水趣

  一個有志修道的人,應該有木石那樣不能移動他的恒志,既不會一味貪圖世俗富貴名利,更不致趨炎附勢,如果稍有一點貪戀富貴的人,一心求權勢功名,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隸,進入了迷惑可憐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們統治天下,亦必須具有一片清淡如雲水僧的趣味。所謂“雲水僧”,即托缽雲遊四海的僧人,他們身穿染墨的法衣,戴著叁度笠,手中托著缽,那種無憂懼無挂礙的風度,和恬淡超逸脫批出塵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種心,政事一定可辦得有條不紊,政風清廉,舉世推崇。

  不然,貪執富貴榮華,那就等于一個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無底深淵,不僅不能治好國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四六】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墮危機。

  2月16日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言語,都顯得和氣,顯得容易親近。就是睡眠時,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樣和氣。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養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惡人便大不相同。惡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覺就露出來了。他的笑聲言話,也使人不寒而栗,因爲裏面充滿了殺機,殺氣騰騰!其實,這樣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結果呢

  【前集0四七】

  吉人無論作用安祥,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凶人無論行事狼戾,即聲音笑語,單是殺機。

  2月17日

  欲無禍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內髒以“肝”最爲重要,肝髒有一點毛病,視力便受影響,如再嚴重可能變成盲人。腎髒病了,耳朵漸漸失靈,最後會什麼都聽不到。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發于內,我們不知多半種因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等到發作起來,病情嚴重,救治也來不及了。爲什麼我們早不留意,徹底防治,等到病重時才後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個君子,一個循著真理正義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爲原則。明哲保身,不能犯一絲的過錯,留下一點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見到的時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處,一切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萬不要以爲人見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頭。

  曾子說得好:“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靈監視著我們,有良知譴責著我們,如一念之差,就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了。爲什麼以一時的錯失換來永久的沈淪?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嗎?要做一個君子,豈可不謹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懷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四八】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于人所不見,必發于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于昭昭,先無得罪于冥冥。

  2月18日

  多心招禍,少事爲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裏?富嗎?貴嗎?功名嗎?福壽嗎?這很容易找到一個答案,那就是少惹無謂的禍端,以避無妄之災難,災難原是由多事招來的。

  人生的禍患與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馬,易放難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惡者有災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禍的最大根源,聰明人就應該從此抑製心的散亂,千萬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頭或不當的企圖。

  誠然,唯有經曆過千辛萬苦的人,越知道減少是非的發生,也就越平靜安甯,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認爲少一點事就少一點麻煩,不願多去爭逐、計較是非。

  只有心平氣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會引起什麼災禍。反過來說,心多氣浮,則一切善惡之象都由此而生。這明顯的告訴我們,世間種種煩惱,無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義公正的心去待人處世,災禍自然就不會臨身了。

  【前集0四九】

  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爲禍。

  2月19日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賢相采納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爲舉止,用不到任何躊躇,什麼事都可以順利進行。

  相反的,在混亂不安的世上,善言不會被采用,善行無從得表彰,許多地方恐怕都是違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圓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與陷害。

  尤其處末世,必須不露棱角,不顯才華才能安全,方圓並用最好。也就是說,有的地方必須以正氣正行表現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圓通之至的手段去應付艱難的局勢,這樣做沒有不成功的。

  其次談到“世道”,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道德不被尊重,正義也必不受人歡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時以方正、有時以圓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識,那就是有時緊迫,有時松弛。對于善良誠笃的人應該采取寬厚,因爲他們的言行無可責備。反之,惡人所犯過失太多,如果太寬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縱,助長他的罪惡,所以應當以嚴厲來匡正他的惡德惡行。

  又有一種人不曾達到善人程度,又沒有像惡人那樣壞法,這樣的人就要看在什麼場合、什麼時間,隨時寬嚴並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確的路向。

  【前集0五0】

  處治世立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衆之人,當寬嚴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對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對人施了點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爲君子是不計名利只求實是的,做了對得起良知的事。心裏應該安慰。可是,對人家有了一絲一毫的過失,就要扪心自問:爲什麼會造成此一錯誤呢?痛切反省,然後對自己才有真正進步,理智才能趨向更善的境界。

  總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記,古人一飯之恩尚且圖報,可爲榜樣。反過來說,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幹二淨,以培養我們坦蕩恢宏的心胸

  一個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2月21日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對于施舍恩惠給人家,斷不能有一點點虛榮作祟的心理,要完全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經施舍了的念頭。對外說,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處的想法存在。只要以這種虔誠布施的人,縱令是一小鬥米,也勝過施萬鍾米的功德!

  還有,以東西救濟他人的,自己如果計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價怎樣,希望將來得到別人同樣價值或超此價值的回報,這樣有求報念頭的施舍,雖然你是以百镒的巨金施惠于人,實際上卻達一文的功德也不會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镒難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萬別、形形色色,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貴、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這些願望畢竟很少能齊全,而能齊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這種欲求難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態,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時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難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應該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與我作一比較,就可以發覺真理原來就在其中,這就是修養的方便法門。

  【前集0五叁】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已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化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2月23日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學問”在一個心地清正、德性純潔的人來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國,獲益無窮。可是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得到了學問,反而會利用學問去做出種種壞事。所以,必須心地正當、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讀書求學。

  那些心懷不測的人讀了書,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當,盜取他人的名譽,逞私人的欲念。他們又以學問掩飾短處,口裏說的是善行,所做的卻全是壞事,真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故此,給惡人以知識學問,無異供強盜以糧食,那將增長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幹淨,方可議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

  2月24日

  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無論他有多少家産,總是無益的浪費掉;表面看來好像他很快樂,實際上內心是常常不滿足的。因爲他的欲念,跟著富貴無止境的貪求妄想。

  節儉的人,量入爲出,物質上並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看來,富貴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滿足,反不如節儉、貧窮而能過安穩的生活。

  頭腦發達、知識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擔當種種事業,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爲太過,便侵害了別人的利益。結果不但工作勞苦,而且結怨于一身。這樣看來,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雖然腦筋簡單、能力差些,卻不致與人結怨,可以安然無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余;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月25日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書不僅僅爲了認識幾個字,記住幾篇文章,就算達到目的了。讀書的真正目的在于體會出古代聖賢的一言一行,把他們的精神變成自己的精神,進而做好修身齊家的工夫,然後去爲國家社會盡力服務。

  讀書如果偏向鑽研文字章句的末節,而不能體會古聖先賢的真精神,結果不過是一個“鉛板的傭者”而已。

  鉛是用夾在木板上寫…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妙法蓮華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