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的鉛丹(紅色)。中國在後漢以前,還沒有發明紙,用綢絹和木板來代替紙,以鉛丹寫字在綢或板的上面。傭是雇用的人,所以“鉛傭”就是寫字匠的意思,說他一生一世都沒有什麼價值了。
做官不是爲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爲謀國家富強和社會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樣升官、怎樣發財,凡事都爲他個人的利益打算,沒有替國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這樣做官的人,簡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盜賊。
既然具有盜賊的心腸,爲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傷天害理的手段,來達成他的目的了。國家如何不亂?社會如何不亂?民心如何不壞呢
古人治學,並不僅僅以懂得文字爲目的,而注重躬行實踐,所謂“學以致用”,總以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爲念。假如學與行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成了口頭禅了。修禅的人天天只在絞盡腦汁,去作理論上的努力,而不去實行參禅悟道的工夫,結果是一點用處、一點成就也沒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業,並不單是爲了自己的名利,必須是爲社會謀利益,爲人群造幸福,把功業傳之後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則他的一生,只是過眼雲煙。死後什麼也沒遺留下來。
【前集0五六】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椠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爲口頭禅;立業不思種德,爲眼前花。
2月26日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闡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讀這部真文章,就沒有再講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發現這一個真實,心應該隨從他的指導,再沒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讀古人如糟粕一般的書,並且收藏到心底的深處,被這些書籍的思想給牢牢束縛封閉著,對于自己心裏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貴的真實心爲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礙了心靈的作用與發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樂,只要聽了這音樂而體會到其中叁昧的話,就再也沒有聽取其他音樂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們被外來的聲色所迷,埋沒了本真,便聽不見了。世人只知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不知觀世音的意思是什麼?所謂觀世音,就是要人們修得觀見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實行救苦救難的菩薩道(這個比喻是說:人心都懷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夠靜靜體會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沒有聽聞其他各種言詞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種種言詞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這樣一來,本真之音就聽不見了。
對于修學之道,如果能不爲殘篇斷簡的言詞所蔽,不受邪說異端所侵擾,能夠明心見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誘惑,那他將會發現自己本有的真文章與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夠體會到本來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無待他求,應當直指自己的心中,因爲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本來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爲求本來的真理,必須把外來的誘惑物全然掃去。
【前集0五七】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豔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這一個世界可以叫做“憂世”,也就是佛說的“娑婆世界”,譯爲“堪忍世界”。在這一世界裏,本是苦惱不能斷絕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當你以爲很合適的時候,節外生枝的事情出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惡劣環境與打擊時,要能夠堪忍才活得下去。我們常常聽人說:“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惱的上面還有苦惱,當苦惱到了極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時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樂感覺。
人世是悲苦是無情,用這樣的心來看人生,則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結果就陷于悲觀的深淵了,于是,造成了厭世自殺、憤世嫉俗的人生觀,而葬送了一生,這樣的人一生是沒有什麼趣味的。結果,一顆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回返自然。人們必須抱著勇氣,以這個有限的身力去嘗試那無限的憂愁。
本來人生是多苦的,但我們必須征服這些苦惱,不可以抱著失敗的心情。如果我們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淚眼觀月,而月亮也就帶著憂愁了。如果以歡悅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帶著微笑了。人生尋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時間的苦放下來,由苦的裏面找出樂趣來,所以說“苦中有樂”。
人生是苦痛的業力現場,而其中又被命運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時自己走到奇妙的環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非常幸福,在這得意的舞臺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過去的苦痛,這時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種子,所謂:“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時割去苦惱的根苗,得意之時一過,失意之悲哀便馬上跟蹤而來。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無勝于有德行之行爲,無劣于有權力之名譽
富貴名譽,有由道德而來,有由功業而得來,更有由權力而得來。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與短暫的區別。
先說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貴名譽,而富貴與名譽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爲山林中生長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葉茂盛,壽命也長久。
建立戰功成就大事業的人們,享受人間的富貴榮華,雖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養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時,可是因爲移植的環境、氣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暫的差別。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豐厚的緣故。
最後談到由權力而得來的功富貴,多半是從他人手中用強力奪取的,這樣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萬人的唾罵。因爲這種功名富貴是不悠久的,好像昙花一現,沒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裏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過茂盛于當時,很難希望其長久。
【前集0五九】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從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過去了,溫暖的春天又來了。大地現出了活潑生氣,花朵現出美麗的顔色,鳥也叫出清脆的聲音。人們對此景色,更覺得春色增加了許多情趣。無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鳥,都不斷的給自然增加了許多美感。何況人是萬物的靈長,生在這一個世界,我們便不該沒有作爲。
人如果生來既不覺得自己是爲何而生,更不想爲社會盡點力量,就是所謂的醉生夢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貴的一生當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這可以說人不如草木與雀鳥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處身于社會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溫飽無缺,如果
只過著安逸的生活,就有虧于做人之道。必須發奮修學,進德修業,一切所言所行都能爲人們的師法,受人們的尊敬,所做的事業都必須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如果只圖物質上的享受,無聲無嗅的終此一生,雖然保得了百年歲月,也等于一天都沒有存在過,這真是和行屍走肉、土像木偶一樣了。
【前集0六0】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啭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複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學問的人,爲了要成就他的事業,應當要謹言慎行與刻苦自勵,如果沒有這種發奮努力的精神和奮鬥的意志,要想在社會上成就偉大的事業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與做事之道常不能夠四時日夜相同而不變,必須分清楚事物的輕重緩急和先後,所謂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使之鹹得其宜。比方說尺蠖之蟲,想伸展身體之前必先把身體蜷曲起來,這就是說做事要緩急合宜然後才能穩操勝算。平時的休息,並非爲了休息而休息,實在是爲了活動而休息,這樣才能體會休息的真正意義。
學者爲了修業,日夜戰戰兢兢、戒慎恐懼而不怠惰,這當然很好,但不是這樣就夠了,必須在另一方面展現不拘小節的風度,凡事要寬嚴得宜,剛柔相濟,如果對事嚴格過度毫無溫情,則無論他的行爲如何純正,生活如何清苦,總是如秋天的氣候一樣,一味的寒冷肅殺,使萬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時必須有春有秋,春氣溫潤滋長萬物,有發育成長的生機,而我們的修養學問也和春天的氣候一樣,使它發榮滋長蒸蒸日上,然後學問有了成就,才能夠談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六一】
學者有段競業的心思,又要有段潇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從道德的立場來看,行爲清廉、心地潔白的人,在名義上超越了尋常所謂的清廉潔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個清廉潔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稱道的清廉潔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潔白。在表面上掩蓋一層清廉的名譽,實際說來卻是貪求名譽,這與盜名欺世者並沒有什麼兩樣。比方有些慈善家名義上負著慈善的美名,其實是在圖私行不正當的利益!
同樣的道理,有真正巧術的人,並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麼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爲自然巧妙,並對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別人也未特別認識出他的巧妙。還有一種人自已想出種種手法,自以爲巧妙得不得了,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現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與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六二】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爲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爲拙。
3月3日
謙受益,滿招損
基督教的《聖經》上說:“心裏貧窮的人是幸福的。”這是教人心中常懷著空虛,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滿心中的話,便馬上有了障礙,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滿心”與“慢心”的音差不多,雜念充滿了心頭,…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