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会一味贪图世俗富贵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如果稍有一点贪恋富贵的人,一心求权势功名,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隶,进入了迷惑可怜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谓“云水僧”,即托钵云游四海的僧人,他们身穿染墨的法衣,戴著三度笠,手中托著钵,那种无忧惧无挂碍的风度,和恬淡超逸脱批出尘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种心,政事一定可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
不然,贪执富贵荣华,那就等于一个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治好国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四六】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
2月16日
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显得和气,显得容易亲近。就是睡眠时,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样和气。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养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恶人便大不相同。恶人凶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觉就露出来了。他的笑声言话,也使人不寒而栗,因为里面充满了杀机,杀气腾腾!其实,这样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结果呢
【前集0四七】
吉人无论作用安祥,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笑语,单是杀机。
2月17日
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内脏以“肝”最为重要,肝脏有一点毛病,视力便受影响,如再严重可能变成盲人。肾脏病了,耳朵渐渐失灵,最后会什么都听不到。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发于内,我们不知多半种因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等到发作起来,病情严重,救治也来不及了。为什么我们早不留意,彻底防治,等到病重时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个君子,一个循著真理正义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为原则。明哲保身,不能犯一丝的过错,留下一点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见到的时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处,一切人们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万不要以为人见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头。
曾子说得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灵监视著我们,有良知谴责著我们,如一念之差,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为什么以一时的错失换来永久的沉沦?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吗?要做一个君子,岂可不谨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怀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四八】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2月18日
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吗?贵吗?功名吗?福寿吗?这很容易找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少惹无谓的祸端,以避无妄之灾难,灾难原是由多事招来的。
人生的祸患与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马,易放难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恶者有灾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祸的最大根源,聪明人就应该从此抑制心的散乱,千万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头或不当的企图。
诚然,唯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越知道减少是非的发生,也就越平静安宁,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认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麻烦,不愿多去争逐、计较是非。
只有心平气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会引起什么灾祸。反过来说,心多气浮,则一切善恶之象都由此而生。这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烦恼,无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义公正的心去待人处世,灾祸自然就不会临身了。
【前集0四九】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2月19日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贤相采纳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为举止,用不到任何踌躇,什么事都可以顺利进行。
相反的,在混乱不安的世上,善言不会被采用,善行无从得表彰,许多地方恐怕都是违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圆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与陷害。
尤其处末世,必须不露棱角,不显才华才能安全,方圆并用最好。也就是说,有的地方必须以正气正行表现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圆通之至的手段去应付艰难的局势,这样做没有不成功的。
其次谈到“世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道德不被尊重,正义也必不受人欢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时以方正、有时以圆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识,那就是有时紧迫,有时松弛。对于善良诚笃的人应该采取宽厚,因为他们的言行无可责备。反之,恶人所犯过失太多,如果太宽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纵,助长他的罪恶,所以应当以严厉来匡正他的恶德恶行。
又有一种人不曾达到善人程度,又没有像恶人那样坏法,这样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随时宽严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确的路向。
【前集0五0】
处治世立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过,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对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对人施了点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为君子是不计名利只求实是的,做了对得起良知的事。心里应该安慰。可是,对人家有了一丝一毫的过失,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会造成此一错误呢?痛切反省,然后对自己才有真正进步,理智才能趋向更善的境界。
总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记,古人一饭之恩尚且图报,可为榜样。反过来说,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净,以培养我们坦荡恢宏的心胸
一个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2月21日
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对于施舍恩惠给人家,断不能有一点点虚荣作祟的心理,要完全发自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经施舍了的念头。对外说,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处的想法存在。只要以这种虔诚布施的人,纵令是一小斗米,也胜过施万钟米的功德!
还有,以东西救济他人的,自己如果计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价怎样,希望将来得到别人同样价值或超此价值的回报,这样有求报念头的施舍,虽然你是以百镒的巨金施惠于人,实际上却达一文的功德也不会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贵、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这些愿望毕竟很少能齐全,而能齐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这种欲求难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状态,有时合理、有时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时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难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应该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与我作一比较,就可以发觉真理原来就在其中,这就是修养的方便法门。
【前集0五三】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已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化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2月23日
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学问”在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
那些心怀不测的人读了书,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当,盗取他人的名誉,逞私人的欲念。他们又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干净,方可议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2月24日
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有多少家产,总是无益的浪费掉;表面看来好像他很快乐,实际上内心是常常不满足的。因为他的欲念,跟著富贵无止境的贪求妄想。
节俭的人,量入为出,物质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过著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样看来,富贵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满足,反不如节俭、贫穷而能过安稳的生活。
头脑发达、知识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担当种种事业,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为太过,便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结果不但工作劳苦,而且结怨于一身。这样看来,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虽然脑筋简单、能力差些,却不致与人结怨,可以安然无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月25日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
读书不仅仅为了认识几个字,记住几篇文章,就算达到目的了。读书的真正目的在于体会出古代圣贤的一言一行,把他们的精神变成自己的精神,进而做好修身齐家的工夫,然后去为国家社会尽力服务。
读书如果偏向钻研文字章句的末节,而不能体会古圣先贤的真精神,结果不过是一个“铅板的佣者”而已。
铅是用夹在木板上写…
《日日日出(圣印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