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手”,金錢本是“生不帶來”之物,名譽在我們死後也就“煙消雲散”。
在惡濁的世界上,什麼是可留戀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學習山林隱士們的高潔風流與雅量。“富貴于我如浮雲”,那就能領悟無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價值了。
相反的,從宦途退居于山莊野嶺,過著閑雲野鶴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要時時刻刻關心國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識見,愛國救國的抱負十分真切,才顯出自己是個高風亮節、明禮知義的人。
【前集0二七】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1月28日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我們生在世間,尤其是大丈夫本應立功建業,但不要過度被功名心所驅使,或以龌龊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榮與威嚴,這樣是會引起種種禍端的。不如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去爲一生事業努力,才是偉大的功業。
對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們施舍的時候應以仁心施舍,並且了解“舍”的真義。真正的舍,絕不是舍一點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種希望報酬的心理,如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心理,就是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蠟燭般犧牲自己給人以光,又如太陽的光熱照著大地,都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不望代價,不望酬勞,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義。否則施恩求報反而招怨,要無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說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在行菩薩道時,左手施人,右手沒有想受報。佛經上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此是不朽的名言,我們要好好遵守去做,發揚我們的德澤。
【前集0二八】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威德,無怨便是德。
1月29日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這樣勤于自己的事業,原是很好的事。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限度,如過于憂愁,就不能保養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對于事物不可過分執著,所謂執一己的偏見或過于熱情都是不當,要以淡泊的態度減免私欲。所謂:“明月清風不要錢。”人心像這般淡泊,富貴公侯非我所願,心境自清涼,會無憂無慮,何等高逸。
但什麼事都不可走向極端,假如太淡泊了,沒有一點熱中,冷面冷心,這樣就不能廣救世人,有利社會,豈不枉生一世。一個人必須爲國家、爲人民謀福利,不然就喪失生活的意義了。
總之,采取中庸的態度處世做人最可稱頌,最值得效法。
【前集0叁九】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1月30日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會上籌謀大事業時,沒有人開始就預期失敗,但實際上看起來,成功的人很少,失敗的人反而太多。失敗的人,遂窮勢蹙,雖有手足,雖有才華,亦徒增悲觀,徒歎奈何了。這時候,最妥當的辦法要一心清靜,想想原來謀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無缺點落後之處?如最初的出發點錯了,其事失敗是一定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當初出發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輝燦爛的事業。一失敗就陷于悲觀、自暴自棄的人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種人無論如何總歸失敗。
人在成功之時,絕想不到日後會否有遭失敗之處,那顧首不顧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後果不堪想像。“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在功成時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時侯,當思末路的來臨,最好是退讓給更賢明的人繼其事業,自己則善治其身,靜心修養。
如能知返靜修,他日明心見性,直證菩提,實是極佳良策。
【前集0叁0】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親其末路。
1月31日
富者應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有很多財産、身分很高者,對人應該寬大,而實際上世間不少富貴之人重疑多忌,對人苛刻冷酷,屬毫無慈悲者居多。也就是說:“其身雖然富貴,其心地行爲則貧賤。”像這種人哪能常久保持富貴,又哪能享受一生的福祿?倒是舍棄自己當享受的福祿,而與貧賤者爲伍,反而好些。
再說,賢明聰穎有才華的人士對事物的道理本很通達,應當把自己的才華藏而不露,以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一般所謂聰明的人,大都把才能顯示給他人看,很少有自己隱蔽才華而善自保其身的,這雖說是聰明,卻與愚笨的人行爲沒有兩樣。要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是下去,豈有不失敗
脾明的毛病在于自以爲“太了不起”,我們處世,應以虛懷若谷的態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前集0叁一】
富貴家立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具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2月1日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站在相反的側面的任何一方觀察,感覺人生不過如是,就能體會到高卑、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目的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欲眩惑而不自覺,自然不知處境的危險。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時看見原來的高位,就明白高處的危難,無異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驚心動魄了。
居暗處成了習慣,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卻非事實。但由暗處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處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會上活動,熱中時什麼時侯都忘得一幹二淨,一旦脫離社會,閑居隱世,謝絕交際,不願應酬,就知道當時的活動原屬辛苦徒勞,擾攘一世,能得些什麼,有何益處
與人談話時不感其牢騷可厭,等到獨自沈默反省,便知道牢騷多言無益。這就是“雲中不見雲”、“臭處不知臭”。我們有善、惡,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開主見,置身客觀立場,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麼。因而我們要想成功偉大事業,應時時離開主觀的立場,客觀而審慎地反省,並深思熟慮才好。
【前集0叁二】
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爲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藹,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爲躁。
2月2日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功成名遂,富貴榮達,是人人希汞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奮鬥,不斷增進自己的學識,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別人,更有益于國家。故求功名富貴本是善事。無奈因爲有人不擇手段,企圖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爲以求達到目的,這樣便成了功名富貴的奴隸,豈不可悲可歎!故爲人不要在功名富貴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遠,不要坐井觀天,成爲野心的奴隸。
仁義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義道德于不顧,就如同禽獸了。但滿口仁義道德,心卻被仁義道德所囚系,想成一個人人贊美的道德君子,事實上自己卻無此修養,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僞爲君子人物,脫了面具就是男盜女娼。這樣的“僞君子”,最壞不過了。
真正有道德的人絕不空口說謊話,凡事都以實際行爲去表現,永不挂羊頭賣狗肉的自欺欺人。我們必須努力放下虛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後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前集0叁叁】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2月3日
我見害于心,聰明障于道
人類誰都愛利好欲,這利欲在惡的方面活動,即成爲圖私利私欲的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動,就能奮發致力于社會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盡說是壞的,也有好的一面。
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見邪解。所謂“我見”,便是不正的意識,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見待人接物,不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爲,更足以惑亂社會人心。
女性的聲音美,容貌好,世上爲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從這一點說,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細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時爲女性所溺,應該說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對,不能盡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誰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對。何況在誘惑方面說,只要有節操而堅固的話,就不至于沈迷聲色了。
這樣看來,最可怕的是自以爲聰明實則糊塗的人,被聰明的我見塞滿了頭腦,什麼事都不往上求進步,不努力,所持的見解也都不正確,故不能入道。
因此,人道的障礙物無他,可說完全害在“聰明”二字,有如吃樹的蠹蟲一樣。
【前集0叁四】
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2月4日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叁分之功
人的心不是簡單的,而是複雜無比的。
所以,人心變化也奧妙無窮;今日所看見美的物品,明天就覺其醜,今日認爲可愛的,明日也許認爲可恨,故實在不可依賴。
王維詩雲:“人情翻覆似波瀾。”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話有雲:“紙薄,人情更薄。”依賴別人,看人家的臉色過活,那就太難了。
世上的道路險阻不平,走的時候必須小心,一步之差便將墮落,那麼怎樣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說起來很簡單,便是謙讓之德。見通不過,便退一步讓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該十分讓叁分。如是謙讓,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
【前集0叁五】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叁分之功。
2月5日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精神的修養欠缺,不能達到有聖德的境域。一般人總是過失很多,故對人責備他的過失,嚴辭訓誡,誰也知道,誰也會做,並不是困難的事。但對人應該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態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對于有道德的君子來講,誰都會恭之敬之,但太謙遜或太恭敬的出乎範圍之外,就容易成爲谄媚。對人敬重過度,自賤自卑,那不是應有的禮儀,所謂:“過猶不及。”但超越禮儀之外,對人疏忽冷淡,也是不應該的。最好采取中庸之道,禮貌風度要用得適當。所以說,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難的事。
總而言之,對小人憎惡…
《日日日出(聖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