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人生佛教」摸象  

   序人生佛教真义

  「人生佛教」这一名词,是太虚大师在四十年前提出来的,散见於大师全书有关人生佛教的各种著迷中。自大师廿八年前圆寂,人生佛教也好像跟他去世了,很少人继起发挥它的真义。近年来,因黄居士等研读大师全书感到兴趣,尤其是爱好人生佛教,并加以倡导,认为最适合现阶段的时代机宜,乃发起组识「人生佛学中心」,再版「人生佛教」一书,作为研究讲说的对象。并曾发表文章介绍人生佛教。因此,人生佛教这一名词,今天在各位听来,应已不感到很陌生了。

  我们要知道人生佛教或人生佛学的原理,并非太虚大师独创的,乃大师秉承佛陀思想的启导,加以深入的研究体验而契其理,复由浅出作适应时代的宣扬而契其机,揭示人生佛教的真义,大声疾呼佛教为现实人生、现实社会所极需要而且有大裨益,也纠正了过去佛教在中国的三种偏向:

  (一)学佛的人不注重现生求改善,只偏於做功德,贪求後世之增胜;

   (二)不注重为现实社会谋福利,只偏向求个人之生死解脱;

   (三)不注重生时先学做好人,只偏於求死後好,做个好鬼。

   而今人生佛教,就是根据佛教救世的原义,要把偏求死後好的观念,转过来重视现实人生,先把人做好,多修善积德,直由人生两增进佛果,中间不走弯曲的路径。这是直截了当地达到由学佛而成佛的目标。大师注重发挥人生学佛,由人生修善增胜而直趋佛果。是有几条佛理可做根据的:

  一、佛法无边,包罗万象:虽广谈十方,却重视此方;虽远穷过去,侈谈未来,却最注重现世;虽详言六道四生,却最注重人道人生。所以佛陀不生在他方世界,而生在此界;不出世在过未,而出世在现世;不在其他五道中成佛,而专在人道中成佛设教施化,以人类为教化的中心对象。这正是佛陀特为人生应世的绝好说明。

  二、佛法把所有的众生种类分成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的四圣法界已离苦得乐,不再流转分段生死,姑且不谈;今所需要谈的是重在六凡法界,而六凡中其他的五道凡夫,比人道学佛的机会更少。如诸天耽乐,无意进修,故长寿天列为八难之一。修罗猜疑,难以坚信佛语,且瞠恨心强,无忍多争,亦难学佛。地狱长沦苦处,饿鬼饥渴不堪,畜生愚昧无识,皆少机会学佛;惟人道苦乐参半,善恶分明,如其苦而求其乐,如其善而改其恶,实为上下升沉的总枢。故裴休相国说,六道众生能真有机会学佛的,其能澄心虑、发大心、趣菩提者,唯在人道。所谓「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佛不生天上或他趣而出世在人间,已揭示了人生佛教的原意。

  三、人道众生超胜五道众生:还有三个特点,不但为三恶道所不及,就天上的天人也不及人生的幸福!甲、忆念胜:人的忆念力比什都强,小时的事情到老不忘。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千百年来的教育经验,都能代代相传,保持不失。且记忆与智慧有关,人的记忆好,智慧也强,人生一切科哲文化发明都凭过去保留下来的记忆累积,而後日渐进步,日渐发明的。乙、梵行胜:人能依从伦理道德所产生的力量,克制情欲的冲动,而进修净行;且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行为,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非他类众生所能做得到的。丙、勇猛胜:即人的精进力特强,遇苦能忍,可以克服种种困难,百折不挠,达致目标,虽天人亦有所不及。婆沙论曾以三义诠释人生:

  (1)止息意,谓於六趣中能止息烦恼乱意,莫过於人,即梵行胜;

  (2)谓於世顺违,情能安忍,即勇猛胜;

  (3)谓於种种技艺而得善巧,能用意识思惟观察作所作事,即忆念胜,亦即智慧胜。

  人有此三种特胜,学佛容易成功,故佛陀生在人类,为人类说法,所谓「人身难得」,足证佛教乃人生之佛教,不是天生的佛教,也不是鬼生的佛教。大师研究佛教,发现佛教对人类有如许利益,故竭力倡导人生佛教,以期配合现代人生的文化思想,有应用佛法的需要。大师认为现代世界的文化,虽然各民族各有其特殊的生活思想,而因科学发达、交通利便、已沟通世界人类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文化,不出三种;

  (1)现实人生化;

  (2)证据科学化;

  (3)组织群众化。

  若以佛法配合这三种文化来说:

  第一、佛法虽标榜普度一切众生,而为适应现代文化,当珍重佛出人间设化的意义,而设施契时契机的佛学,以人类为主要教化的对象,使佛法符合现实的人生化。

  第二、佛法虽容有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法,而今为适应现代人生之群体组织,应把小乘个人解脱的佛法,转为大悲大智普为群众利益的大乘佛法,使佛法普遍地深入社会,成为适应时机的、群体组织的群众化。

  第三、大乘佛法虽为普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圆满法,然大乘有圆渐和圆顿的两个法门,今为适应重徵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文化,当以大乘圆渐佛法为中心,而施以契时契机之人生佛学。如此学佛,当从学习人生本位的人乘佛法开始,进而发展到超人生的菩萨,及超人生的佛陀阶位,由人至佛皆不离人生本位,而置天人教和鬼神教的神化迷信而不论。这接近於孔子的「六和之外存而不论」的现实教育,或「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的现实理论。原来人生佛教早已著眼於此种现实教育的论调,故大师特为揭发,希望人类依此走向现实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础,进一步完成佛陀的高尚文化,使佛法为时代人生所需要,得以生存在现代文化中,而发生灵活的大机大用。又从佛教的教、理、行三方面观察,大师说明现时代现阶段的人类,应从人生佛教为修学佛法的起点。他从教的方面,分成三期三系佛教,即佛灭後五百年间初期的小乘,七百年间的大乘,一千年间的密乘。流传今日的锡缅等地即初期的小乘,为巴利文系的佛教;流传今日中国的为次期的大乘,属华文系的佛教;流传今日西藏的为後期的密乘,属藏文系的佛教。在理的方面分三级三宗的佛教:三级中的初级为五乘共法,重缘起法、因果法;次级的三乘共法,重八正道、三法印;三级的大乘特法,重大悲心、般若智。在这三级法上,建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在行的方面分三依三趣:

  (1)依声闻行果趣发大乘心的正法时期;

  (2)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

  (3)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

  现在正是佛灭後将三千年的末法时期,科学发达,人类生活趋於现实化,一切所为,皆注重现实人生,故若依声闻行果修行,必被世人讥刺为消极逃避现实;若依天乘行果修行,必被人诽谤为迷信神权。两者在今世,皆不契时机,使佛法对人世不生胜用。故在今日之时代,宜依人乘行果修行,而进趣大乘,发大心、修大行;换句话说,即在人言人,站在人的道德本位,修习人乘正法,先完成人格,然後以大乘精神,积极修善,自利利他,净化人生,建设人间净土,便可完成人生佛教的理想目标。

  佛教的原理本是一致的,从机感的程度深浅不同,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的五乘佛法。而大师所指示的人生佛教,是要由人发心学菩萨法,由人乘法衔接菩萨乘法,直达佛果,中间不必经过神化的天乘,消极的二乘,所谓「立人之极,建佛之因」。即从人乘法以完成人生,发展人生,而走上大乘菩萨的觉路,到达圆满的佛阶,不过其进程仍分列四个阶段:

  一、人生的改善:依一般佛经所指示的,以人民五戒之行,轮王十善之化,改善人生,达到净化人生的效果。

  二、後世的增胜:人生依业果流转而修行,每多希望自己後世的生活增胜,比今世好。所谓「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如宋朝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青草堂转世为鲁晋公,便是後世增盛的事实表现。

  三、生死解脱:智慧较深的人,观察到後世的业果转胜果然好,但仍不免轮回流转,故进一步求生死解脱,达到罗汉的圣果。

  四、法界圆明:这是大乘的特法,因二乘虽修我空观破烦恼障,而未达法空智,破所知障,於一切法中未得圆通自在;须要进修到菩萨阶段,得法空智破所知障,隔碍尽去,方能於诸法中得其自在无碍,达到佛果圆明的境界。大师说:佛法东来中国二千年,修学佛法的人多滞於第二程的後世增胜和第三程的生死解脱,故对现实的人生社会少起作用。因此他提倡人生佛教,就要转变学佛的风气,从第一程的人生改善,著重现世切身修集善行,进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趋佛果。如此做法,一面使佛教与人生发生亲切的关系和实际的受用,一面复能积极救世,舍己为人,跟著大乘圆渐的法门,由因至果,次第圆成,没有蜡等取巧的毛病;同时亦不会老是被人误会佛教是迷信的、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而使人明白佛教是为人生而施设,与人生最多裨益而切实际的。根据佛陀设教的契理和契机的两大原则,提倡人生佛教既契合佛陀为人类设经的原理,亦最契合现代人类著重现实人生化等机宜;而大师惟恐学者易落於好高骛远,不踏实的毛病,语重心长,再三地要学者践履人乘正法,净化人生,方能建立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其最基本的方法,就在「不杀生而仁爱,不偷窃而义利,不邪淫而礼节,不欺妄而诚信,不服乱性物品而善调身心」。这正老僧常谈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孩童也道得,两八十老翁行不得的事,大师所谈的人生佛教,范围很广,意义很深,我现在所说的一点,好像盲人摸象,未得其全,故奉劝研究人生佛教的同仁,宜多看大师的全书,并应该在高深处著眼,而从浅近处做起,才符合大师「学佛先从做人学起」的人生佛教的理趣!

  

   学佛先从做人起

  佛陀设教,不重神奇,而重平凡切实,事实求是,注重身心的修养,反省与检讨。因此,佛陀在世时,依律制每月召集大众…

《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