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举行两次的检讨会(即半月诵戒),使每个人来一个自我坦白,自我报告,自我发露,自我批评,有过则纤悔,无过则加勉,养成佛教徒一种不慕虚荣,切实为学、修身、做人的真朴风气,兹举三种典型的佛教徒於後:
多种善因
有一次佛在检讨会中诵戒,既凭戒条来检举功过得失,其中有个名须陀的弟子,听了站起来说:「我自学佛以来,把家财尽量拿出来做善事,虽然家中财产渐渐减少,我的精神却很愉快,因我觉得自己帮助过许多人,做过许多好事。」佛就问他:「你为何如此慷慨去做好事呢?」他说:「因我听了佛说因果,知道作善因会得善果,故乐意如此去做」。佛当时就印可他,不愧是一个依教奉行的善良者。
勤苦悟道
第二个弟子名叫阿迦达站了起来,接著说:「我过去曾独自在深山苦修。严冬苦寒,我不以为苦。毒蛇猛兽,我也不觉怖畏。在饥饿煎迫的时候,我只靠采山里的蔬果来充饥。我觉得此心清净明彻,犹如寒潭止水,湛然不波,一平似镜。佛就问他:「你为何能放下一切,去过这样勤苦的生活呢」?他说:「我曾听佛说过,为佛弟子,要淡泊知足,清心寡欲,才能得道,我因不贪物欲,专习禅定,而获证悟,彻见真理,灵明自在」。佛听至此,也深加赞许,认为他能克苦自励,而得见道,实为一个难得的好弟子。
舍己救人
接著第三个起来发言,是一个断了手臂的,名叫旃陀的弟子。他说:「我自学佛以来,一边自己精勤求学,一边也顾著做利人的事情。有一次我住的一个村庄,洪水泛滥,变成了泽国,所有房屋皆被洪水淹没,乡村里的人逃不出来的,被淹死的很多。当时我坐在一个大木盆中,被水飘浮到邻村,幸而未死,邻村中有位师兄,富有家财,我为了救济同村受难的灾民「向他诉苦求救,他却推说,钱物太少,不能救济多人。後来经我再三苦苦的要求,终於说服了他,得到许多食物和衣物,回村去救济灾民;谁知灾民闻有赈济,欢喜若狂,群来抢食,我在人丛中竟被挤断了一只手臂,但我却不以为苦,因我看到他们有食有穿,神情兴奋,忘却痛苦」。佛就问他:「你又为何如此做法,连自己的手臂残废了,都不以为苦呢?」他说:「因我曾听佛讲,多生以来,修菩萨道,勤求佛法,牺牲为人,才得佛果,为了学佛,所以我也乐意如此去做」。佛听了很为感动,同时也很欢喜,认为自己过去所修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乘行门,如今也有人实行了。
代表三类佛法
从上面所述三个弟子的学佛经历中,我们知道须陀是乐善好施的,阿加达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牺牲救人的。这三种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三种典型。这三种典型,正可以代表三类佛法,因佛法广而且博,综合起来,不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类。
五乘共法
五乘者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法者,是指人天所修之世间善法,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共同修学之善法故。人乘修的善法是五戒:
一、不杀生,近乎仁;二、不偷盗,近乎义;三、不邪淫,近乎礼;四、不妄语,近乎信;五、不饮酒,近乎智。佛谓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乐。天乘所修的善法是十善:即是身业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不贪、不瞠、不痴。修此十善增上,可生天上享受福果。因此人乘法和天乘法是世间善法的根本,学出世的声闻、缘觉、佛,都要从世间的善法学起,学得世间善法,奠定人生道德的根本,进一步才能学出世的三乘善法,如果世间善法的基础都没有,而高谈学出世的三乘善法,正如建筑五层高楼,而没有底下两层,顶上三层如何能安立得住呢?所以说人天戒善之法,是出世三乘人必须共同修学的善法。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连做人的道德都没有,那里谈得上学菩萨、学佛呢?自然说不上了。上面所述第一类弟子,听了佛说的因果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可以代表了修习五乘共法的类型。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声闻人所修的四谛法和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四谛中的「苦谛」,是招人生所感的苦果,「集谛」是招感此苦果的业因,因此苦集二谛的真理,说明了我们这个人生苦闷的来源和复杂的现象;我们要离去此苦闷的人生,必须要证得「灭谛」的涅槃,而要证此灭谛的涅槃净境,又必先要修习「道谛」的三十七道品,方能解脱烦恼,离苦得乐。至於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更是穷探人生久远的起始,由於根本的无明烦恼而有生死苦恼,轮流不息,若修道,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无明烦恼的根本,超脱生死的牢狱,离苦得乐。这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虽为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由此而得出世解脱,但菩萨亦须修习此法以为基础,才能断惑证真,诞登彼岸,所以把四谛和十二因缘叫做三乘共法,即是说三乘人在修学的过程中,都要经过此一阶段。上面所述的阿迦达,能勤苦修行而证道果,这就是修习三乘共法的一种类型。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指菩萨人所修的六度法门,是不共世间人天二乘所修戒善之法,只求自得福乐的果报;也不同出世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只求自我解脱而离苦得乐;他是循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门,一面消极地自己克苦修道,灭度了悭贪、毁犯、瞠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种弊病,同时在另一方面,他又能积极地为诸众生,广作佛事,达成自利利他的任务与目的。这种以利人重於利己的法门,不是贪著世间的福乐的人天二乘,也不是贪著出世涅槃净境,只顾自利为先的出世二乘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叫做大乘不共法,即是不共二乘所修,而为大乘菩萨独具的法门。上面所说的旃陀,既能自己精进修道,又能勇於救济灾民,舍己为人,正可代表修习这大乘不共法者的类型。
良好的借镜
这三种典型的佛徒,和他们所修学的三类佛法的学识和精神,对於我们後世发心行善,精勤求道、服务社会的佛弟子,有很好的启示,是可以做一个良好的借镜。
有些人听了佛法因果报应的道理,五戒十善的法门,用心诚实,乐於行善,正好像须陀那样,为争取种善因而得善果,布施自己所有的财物,亦无所吝惜。这是深信因果,以不敢做恶而为善来警策自己,自具一格,可为初机学佛行善的榜样。
若在求学时期,我们学佛的人,应要学习阿迦达的为学精神,为了求道,淡泊物欲和名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心一意,专精学业,结果获得成就:须知古往今来的名贤学者,对於学业有所成就,皆从勤苦夺斗中得来。黄蘖禅师说得好:「学道好比守禁疆,紧把疆城战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读书求学要如此,就业做事亦要如此,如果精神散漫,态度随便,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学业和事业,一定都难望其有所成就的!
佛法的愿望,是在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的宗旨是相同的,但行善的心量大小,程度的浅深,功德的多少,都是有不同的:像须陀所行的 善,布施结缘,只求人天的福果,那只限於世间的善法;而阿迦达的修善,却偏重於求出世的善法,使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还不如旃陀所发的大心, 广修善行,他对於善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为了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不但牺牲自己的财物,就使牺牲了自己的小我生命,亦无所顾惜,而还以此 种精神来完成互助互济、共存共荣的社会大我。因他听了佛说的多生以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勤求佛法,牺牲为人,乃成佛果,才启发了这一类型不共人 天二乘的大乘行者。
学佛者虽有这三种类型,而当以自利利人的大乘精神,为目前的人类和社 会所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应在这三种佛徒类型中,选学大乘行者旃 陀的一类,让菩提心,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济众苦以利他,才有人生最高的价 值和意义。
《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