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P2

  ..續本文上一頁,舉行兩次的檢討會(即半月誦戒),使每個人來一個自我坦白,自我報告,自我發露,自我批評,有過則纖悔,無過則加勉,養成佛教徒一種不慕虛榮,切實爲學、修身、做人的真樸風氣,茲舉叁種典型的佛教徒於後:

  

   多種善因

  有一次佛在檢討會中誦戒,既憑戒條來檢舉功過得失,其中有個名須陀的弟子,聽了站起來說:「我自學佛以來,把家財盡量拿出來做善事,雖然家中財産漸漸減少,我的精神卻很愉快,因我覺得自己幫助過許多人,做過許多好事。」佛就問他:「你爲何如此慷慨去做好事呢?」他說:「因我聽了佛說因果,知道作善因會得善果,故樂意如此去做」。佛當時就印可他,不愧是一個依教奉行的善良者。

  

   勤苦悟道

  第二個弟子名叫阿迦達站了起來,接著說:「我過去曾獨自在深山苦修。嚴冬苦寒,我不以爲苦。毒蛇猛獸,我也不覺怖畏。在饑餓煎迫的時候,我只靠采山裏的蔬果來充饑。我覺得此心清淨明徹,猶如寒潭止水,湛然不波,一平似鏡。佛就問他:「你爲何能放下一切,去過這樣勤苦的生活呢」?他說:「我曾聽佛說過,爲佛弟子,要淡泊知足,清心寡欲,才能得道,我因不貪物欲,專習禅定,而獲證悟,徹見真理,靈明自在」。佛聽至此,也深加贊許,認爲他能克苦自勵,而得見道,實爲一個難得的好弟子。

  

   舍己救人

  接著第叁個起來發言,是一個斷了手臂的,名叫旃陀的弟子。他說:「我自學佛以來,一邊自己精勤求學,一邊也顧著做利人的事情。有一次我住的一個村莊,洪水泛濫,變成了澤國,所有房屋皆被洪水淹沒,鄉村裏的人逃不出來的,被淹死的很多。當時我坐在一個大木盆中,被水飄浮到鄰村,幸而未死,鄰村中有位師兄,富有家財,我爲了救濟同村受難的災民「向他訴苦求救,他卻推說,錢物太少,不能救濟多人。後來經我再叁苦苦的要求,終於說服了他,得到許多食物和衣物,回村去救濟災民;誰知災民聞有赈濟,歡喜若狂,群來搶食,我在人叢中竟被擠斷了一只手臂,但我卻不以爲苦,因我看到他們有食有穿,神情興奮,忘卻痛苦」。佛就問他:「你又爲何如此做法,連自己的手臂殘廢了,都不以爲苦呢?」他說:「因我曾聽佛講,多生以來,修菩薩道,勤求佛法,犧牲爲人,才得佛果,爲了學佛,所以我也樂意如此去做」。佛聽了很爲感動,同時也很歡喜,認爲自己過去所修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乘行門,如今也有人實行了。

  

   代表叁類佛法

  從上面所述叁個弟子的學佛經曆中,我們知道須陀是樂善好施的,阿加達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犧牲救人的。這叁種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叁種典型。這叁種典型,正可以代表叁類佛法,因佛法廣而且博,綜合起來,不出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叁類。

  

   五乘共法

  五乘者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共法者,是指人天所修之世間善法,爲聲聞、緣覺、菩薩所共同修學之善法故。人乘修的善法是五戒:

  一、不殺生,近乎仁;二、不偷盜,近乎義;叁、不邪淫,近乎禮;四、不妄語,近乎信;五、不飲酒,近乎智。佛謂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樂。天乘所修的善法是十善:即是身業不殺、不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意業不貪、不瞠、不癡。修此十善增上,可生天上享受福果。因此人乘法和天乘法是世間善法的根本,學出世的聲聞、緣覺、佛,都要從世間的善法學起,學得世間善法,奠定人生道德的根本,進一步才能學出世的叁乘善法,如果世間善法的基礎都沒有,而高談學出世的叁乘善法,正如建築五層高樓,而沒有底下兩層,頂上叁層如何能安立得住呢?所以說人天戒善之法,是出世叁乘人必須共同修學的善法。所謂「學佛先從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連做人的道德都沒有,那裏談得上學菩薩、學佛呢?自然說不上了。上面所述第一類弟子,聽了佛說的因果之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正可以代表了修習五乘共法的類型。

  

   叁乘共法

  叁乘共法是聲聞人所修的四谛法和緣覺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四谛中的「苦谛」,是招人生所感的苦果,「集谛」是招感此苦果的業因,因此苦集二谛的真理,說明了我們這個人生苦悶的來源和複雜的現象;我們要離去此苦悶的人生,必須要證得「滅谛」的涅槃,而要證此滅谛的涅槃淨境,又必先要修習「道谛」的叁十七道品,方能解脫煩惱,離苦得樂。至於緣覺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更是窮探人生久遠的起始,由於根本的無明煩惱而有生死苦惱,輪流不息,若修道,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無明煩惱的根本,超脫生死的牢獄,離苦得樂。這四谛法和十二因緣法,雖爲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由此而得出世解脫,但菩薩亦須修習此法以爲基礎,才能斷惑證真,誕登彼岸,所以把四谛和十二因緣叫做叁乘共法,即是說叁乘人在修學的過程中,都要經過此一階段。上面所述的阿迦達,能勤苦修行而證道果,這就是修習叁乘共法的一種類型。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指菩薩人所修的六度法門,是不共世間人天二乘所修戒善之法,只求自得福樂的果報;也不同出世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緣之法,只求自我解脫而離苦得樂;他是循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門,一面消極地自己克苦修道,滅度了悭貪、毀犯、瞠恚、懈怠、散亂、愚癡的六種弊病,同時在另一方面,他又能積極地爲諸衆生,廣作佛事,達成自利利他的任務與目的。這種以利人重於利己的法門,不是貪著世間的福樂的人天二乘,也不是貪著出世涅槃淨境,只顧自利爲先的出世二乘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叫做大乘不共法,即是不共二乘所修,而爲大乘菩薩獨具的法門。上面所說的旃陀,既能自己精進修道,又能勇於救濟災民,舍己爲人,正可代表修習這大乘不共法者的類型。

   良好的借鏡

   這叁種典型的佛徒,和他們所修學的叁類佛法的學識和精神,對於我們後世發心行善,精勤求道、服務社會的佛弟子,有很好的啓示,是可以做一個良好的借鏡。

   有些人聽了佛法因果報應的道理,五戒十善的法門,用心誠實,樂於行善,正好像須陀那樣,爲爭取種善因而得善果,布施自己所有的財物,亦無所吝惜。這是深信因果,以不敢做惡而爲善來警策自己,自具一格,可爲初機學佛行善的榜樣。

   若在求學時期,我們學佛的人,應要學習阿迦達的爲學精神,爲了求道,淡泊物欲和名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一心一意,專精學業,結果獲得成就:須知古往今來的名賢學者,對於學業有所成就,皆從勤苦奪鬥中得來。黃蘖禅師說得好:「學道好比守禁疆,緊把疆城戰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讀書求學要如此,就業做事亦要如此,如果精神散漫,態度隨便,馬馬虎虎,心不在焉,學業和事業,一定都難望其有所成就的!

   佛法的願望,是在勸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行善的宗旨是相同的,但行善的心量大小,程度的淺深,功德的多少,都是有不同的:像須陀所行的 善,布施結緣,只求人天的福果,那只限於世間的善法;而阿迦達的修善,卻偏重於求出世的善法,使自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還不如旃陀所發的大心, 廣修善行,他對於善行,當仁不讓,見義勇爲,爲了他人、社會、國家的利益,不但犧牲自己的財物,就使犧牲了自己的小我生命,亦無所顧惜,而還以此 種精神來完成互助互濟、共存共榮的社會大我。因他聽了佛說的多生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勤求佛法,犧牲爲人,乃成佛果,才啓發了這一類型不共人 天二乘的大乘行者。

   學佛者雖有這叁種類型,而當以自利利人的大乘精神,爲目前的人類和社 會所需要。所以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應在這叁種佛徒類型中,選學大乘行者旃 陀的一類,讓菩提心,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濟衆苦以利他,才有人生最高的價 值和意義。

  

《佛教與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