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人生佛教」摸象  

   序人生佛教真義

  「人生佛教」這一名詞,是太虛大師在四十年前提出來的,散見於大師全書有關人生佛教的各種著迷中。自大師廿八年前圓寂,人生佛教也好像跟他去世了,很少人繼起發揮它的真義。近年來,因黃居士等研讀大師全書感到興趣,尤其是愛好人生佛教,並加以倡導,認爲最適合現階段的時代機宜,乃發起組識「人生佛學中心」,再版「人生佛教」一書,作爲研究講說的對象。並曾發表文章介紹人生佛教。因此,人生佛教這一名詞,今天在各位聽來,應已不感到很陌生了。

  我們要知道人生佛教或人生佛學的原理,並非太虛大師獨創的,乃大師秉承佛陀思想的啓導,加以深入的研究體驗而契其理,複由淺出作適應時代的宣揚而契其機,揭示人生佛教的真義,大聲疾呼佛教爲現實人生、現實社會所極需要而且有大裨益,也糾正了過去佛教在中國的叁種偏向:

  (一)學佛的人不注重現生求改善,只偏於做功德,貪求後世之增勝;

   (二)不注重爲現實社會謀福利,只偏向求個人之生死解脫;

   (叁)不注重生時先學做好人,只偏於求死後好,做個好鬼。

   而今人生佛教,就是根據佛教救世的原義,要把偏求死後好的觀念,轉過來重視現實人生,先把人做好,多修善積德,直由人生兩增進佛果,中間不走彎曲的路徑。這是直截了當地達到由學佛而成佛的目標。大師注重發揮人生學佛,由人生修善增勝而直趨佛果。是有幾條佛理可做根據的:

  一、佛法無邊,包羅萬象:雖廣談十方,卻重視此方;雖遠窮過去,侈談未來,卻最注重現世;雖詳言六道四生,卻最注重人道人生。所以佛陀不生在他方世界,而生在此界;不出世在過未,而出世在現世;不在其他五道中成佛,而專在人道中成佛設教施化,以人類爲教化的中心對象。這正是佛陀特爲人生應世的絕好說明。

  二、佛法把所有的衆生種類分成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的四聖法界已離苦得樂,不再流轉分段生死,姑且不談;今所需要談的是重在六凡法界,而六凡中其他的五道凡夫,比人道學佛的機會更少。如諸天耽樂,無意進修,故長壽天列爲八難之一。修羅猜疑,難以堅信佛語,且瞠恨心強,無忍多爭,亦難學佛。地獄長淪苦處,餓鬼饑渴不堪,畜生愚昧無識,皆少機會學佛;惟人道苦樂參半,善惡分明,如其苦而求其樂,如其善而改其惡,實爲上下升沈的總樞。故裴休相國說,六道衆生能真有機會學佛的,其能澄心慮、發大心、趣菩提者,唯在人道。所謂「欲成佛道度衆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龍修羅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佛不生天上或他趣而出世在人間,已揭示了人生佛教的原意。

  叁、人道衆生超勝五道衆生:還有叁個特點,不但爲叁惡道所不及,就天上的天人也不及人生的幸福!甲、憶念勝:人的憶念力比什都強,小時的事情到老不忘。幾千年的文化曆史,千百年來的教育經驗,都能代代相傳,保持不失。且記憶與智慧有關,人的記憶好,智慧也強,人生一切科哲文化發明都憑過去保留下來的記憶累積,而後日漸進步,日漸發明的。乙、梵行勝:人能依從倫理道德所産生的力量,克製情欲的沖動,而進修淨行;且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行爲,爲了他人的利益,甯可犧牲自己,非他類衆生所能做得到的。丙、勇猛勝:即人的精進力特強,遇苦能忍,可以克服種種困難,百折不撓,達致目標,雖天人亦有所不及。婆沙論曾以叁義诠釋人生:

  (1)止息意,謂於六趣中能止息煩惱亂意,莫過於人,即梵行勝;

  (2)謂於世順違,情能安忍,即勇猛勝;

  (3)謂於種種技藝而得善巧,能用意識思惟觀察作所作事,即憶念勝,亦即智慧勝。

  人有此叁種特勝,學佛容易成功,故佛陀生在人類,爲人類說法,所謂「人身難得」,足證佛教乃人生之佛教,不是天生的佛教,也不是鬼生的佛教。大師研究佛教,發現佛教對人類有如許利益,故竭力倡導人生佛教,以期配合現代人生的文化思想,有應用佛法的需要。大師認爲現代世界的文化,雖然各民族各有其特殊的生活思想,而因科學發達、交通利便、已溝通世界人類思想,成爲普遍的世界文化,不出叁種;

  (1)現實人生化;

  (2)證據科學化;

  (3)組織群衆化。

  若以佛法配合這叁種文化來說:

  第一、佛法雖標榜普度一切衆生,而爲適應現代文化,當珍重佛出人間設化的意義,而設施契時契機的佛學,以人類爲主要教化的對象,使佛法符合現實的人生化。

  第二、佛法雖容有無我的個人解脫之小乘佛法,而今爲適應現代人生之群體組織,應把小乘個人解脫的佛法,轉爲大悲大智普爲群衆利益的大乘佛法,使佛法普遍地深入社會,成爲適應時機的、群體組織的群衆化。

  第叁、大乘佛法雖爲普令一切衆生究竟成佛的圓滿法,然大乘有圓漸和圓頓的兩個法門,今爲適應重徵驗、重秩序、重證據之現代科學文化,當以大乘圓漸佛法爲中心,而施以契時契機之人生佛學。如此學佛,當從學習人生本位的人乘佛法開始,進而發展到超人生的菩薩,及超人生的佛陀階位,由人至佛皆不離人生本位,而置天人教和鬼神教的神化迷信而不論。這接近於孔子的「六和之外存而不論」的現實教育,或「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的現實理論。原來人生佛教早已著眼於此種現實教育的論調,故大師特爲揭發,希望人類依此走向現實人生化、群衆化、科學化爲基礎,進一步完成佛陀的高尚文化,使佛法爲時代人生所需要,得以生存在現代文化中,而發生靈活的大機大用。又從佛教的教、理、行叁方面觀察,大師說明現時代現階段的人類,應從人生佛教爲修學佛法的起點。他從教的方面,分成叁期叁系佛教,即佛滅後五百年間初期的小乘,七百年間的大乘,一千年間的密乘。流傳今日的錫緬等地即初期的小乘,爲巴利文系的佛教;流傳今日中國的爲次期的大乘,屬華文系的佛教;流傳今日西藏的爲後期的密乘,屬藏文系的佛教。在理的方面分叁級叁宗的佛教:叁級中的初級爲五乘共法,重緣起法、因果法;次級的叁乘共法,重八正道、叁法印;叁級的大乘特法,重大悲心、般若智。在這叁級法上,建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在行的方面分叁依叁趣:

  (1)依聲聞行果趣發大乘心的正法時期;

  (2)依天乘行果趣獲得大乘果的像法時期;

  (3)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

  現在正是佛滅後將叁千年的末法時期,科學發達,人類生活趨於現實化,一切所爲,皆注重現實人生,故若依聲聞行果修行,必被世人譏刺爲消極逃避現實;若依天乘行果修行,必被人誹謗爲迷信神權。兩者在今世,皆不契時機,使佛法對人世不生勝用。故在今日之時代,宜依人乘行果修行,而進趣大乘,發大心、修大行;換句話說,即在人言人,站在人的道德本位,修習人乘正法,先完成人格,然後以大乘精神,積極修善,自利利他,淨化人生,建設人間淨土,便可完成人生佛教的理想目標。

  佛教的原理本是一致的,從機感的程度深淺不同,分爲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的五乘佛法。而大師所指示的人生佛教,是要由人發心學菩薩法,由人乘法銜接菩薩乘法,直達佛果,中間不必經過神化的天乘,消極的二乘,所謂「立人之極,建佛之因」。即從人乘法以完成人生,發展人生,而走上大乘菩薩的覺路,到達圓滿的佛階,不過其進程仍分列四個階段:

  一、人生的改善:依一般佛經所指示的,以人民五戒之行,輪王十善之化,改善人生,達到淨化人生的效果。

  二、後世的增勝:人生依業果流轉而修行,每多希望自己後世的生活增勝,比今世好。所謂「山中無衲子,朝中無宰相」。如宋朝五祖戒禅師轉世爲蘇東坡,青草堂轉世爲魯晉公,便是後世增盛的事實表現。

  叁、生死解脫:智慧較深的人,觀察到後世的業果轉勝果然好,但仍不免輪回流轉,故進一步求生死解脫,達到羅漢的聖果。

  四、法界圓明:這是大乘的特法,因二乘雖修我空觀破煩惱障,而未達法空智,破所知障,於一切法中未得圓通自在;須要進修到菩薩階段,得法空智破所知障,隔礙盡去,方能於諸法中得其自在無礙,達到佛果圓明的境界。大師說:佛法東來中國二千年,修學佛法的人多滯於第二程的後世增勝和第叁程的生死解脫,故對現實的人生社會少起作用。因此他提倡人生佛教,就要轉變學佛的風氣,從第一程的人生改善,著重現世切身修集善行,進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直趨佛果。如此做法,一面使佛教與人生發生親切的關系和實際的受用,一面複能積極救世,舍己爲人,跟著大乘圓漸的法門,由因至果,次第圓成,沒有蠟等取巧的毛病;同時亦不會老是被人誤會佛教是迷信的、消極的、逃避現實的,而使人明白佛教是爲人生而施設,與人生最多裨益而切實際的。根據佛陀設教的契理和契機的兩大原則,提倡人生佛教既契合佛陀爲人類設經的原理,亦最契合現代人類著重現實人生化等機宜;而大師惟恐學者易落於好高骛遠,不踏實的毛病,語重心長,再叁地要學者踐履人乘正法,淨化人生,方能建立人間佛教,實現人間淨土。其最基本的方法,就在「不殺生而仁愛,不偷竊而義利,不邪淫而禮節,不欺妄而誠信,不服亂性物品而善調身心」。這正老僧常談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叁歲孩童也道得,兩八十老翁行不得的事,大師所談的人生佛教,範圍很廣,意義很深,我現在所說的一點,好像盲人摸象,未得其全,故奉勸研究人生佛教的同仁,宜多看大師的全書,並應該在高深處著眼,而從淺近處做起,才符合大師「學佛先從做人學起」的人生佛教的理趣!

  

   學佛先從做人起

  佛陀設教,不重神奇,而重平凡切實,事實求是,注重身心的修養,反省與檢討。因此,佛陀在世時,依律製每月召集大衆…

《佛教與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