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本书的心意识论

  第二节 本书的心意识论

  

  

  (一)心意识是什么?心意识,即是心、意、识三者的合并称呼。心的梵语名为质多(citta),意的梵语名为末那(manas),识的梵语名为界若南(),所谓心意识,乃是中国照其涵义译出的名称。实则仅是根据同一心体,由於能缘境的不同,而分别给予三种意义不同的名称。

  至於心意识的出典,也有种种说法。

  小乘教的《大毘婆沙论》卷七二中仅说:「诸契经中,说心意识。」(注一)

  小乘教的《俱舍论》卷四则谓:「然心心所,於契经中,随义建立,种种名想,今当辩此名义差别。颂曰: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注二)

  由此「心意识体一」的见地看来,在小乘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心意识三者,不过是异名而同体的一件事物。然而,在大乘教中,却以为不但名称各异,其体亦各不同,心是指的第八阿赖耶识,意是指的第七末那识,识则为前六识的眼、耳、鼻、舌、身、意。此在《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於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於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馀识名识,谓於境界,了别为相。」(注三)

  又在《成唯识论》卷五中说:「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审思量为我等故;馀六名识,於六别境,动间断,了别转故。」(注四)

  以这唯识学系的两部大论书的见解,均将心意识三者,依其所显功能的特长不同,而加区别为不同的三类。也就是说,因阿赖耶识的集聚或集起义胜,故名为心;因末那识的思想或思量义胜,故名为意;因前六识的了别义胜,故名为识。

  另在《起信论》中,也将心意识三者个别阐述,它以心为阿梨耶识(与别处译为阿赖耶识同),意为五意,识为前六识,现在引其原文如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中略)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注五)

  此种见地,大致与《瑜伽师地论》等所说无异,所不同的是将「意」分出五种名目,称为五意识,乃是《起信论》的特异之处。

  再来考察心意识的名称及其差别。阿赖耶识的梵语是a-laya,在汉文经论的译名,尚有阿梨耶、阿罗耶、阿黎耶、阿刺耶等同音异字;有的略称为赖耶或梨耶。它是八识之一,又是九识之一。它的意译名称,则有:无没、藏、家,或为果报识、本识、宅识、第八识等等(注六)。

  在《起信论》中,将阿梨耶识,作为真妄和合之识,含有觉与不觉的二重意义,亦即是把「心」分作「心真如」与「心生灭」之两面。以心真如视作唯一的真心,亦谓之为自性清净心;心生灭是依如来藏而有的生灭之心。而此两者,依旧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乃是非一非异的东西,此一真妄和合识,《起信论》即名之为阿梨耶识。

  将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和生灭的七识心,融合而成非一非异的状态,复名之 为阿梨耶识的思想,乃是对唯识系的阿赖耶识思想,作了调和的工作。《起信论》即依据这么一个真妄和合的心,来说明意及意识的生起(注七)。

  因此,这种观点的心意识论,即是说,依心而生意,依意而生意识的思想,和那些多识论者所见的心(赖耶)、意(末那)、意识(前六识)的想法,便完全是另外的一个思想系统了。

  这与旧译的《楞伽经》所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馀转识得生」的观点,倒是吻合的。

  至於《起信论》所谓的「意」,即是依无明力而不觉心动的业识,由於不觉心动,即起能见之相,名为转识;能现一切境界,名为现识;分别染净诸法,名为智识;以念相应不断并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皆不断,名为相续识。把「意」的功能分作五类,称为五意识。而且,五意识又是配合着《起信论》所特有的「三细」及「六粗」来讲的,比起《瑜伽师地论》及唯识等论书中,对於意的解释法,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所以这是《起信论》的独特见解。所谓三细六粗与五意识的关系位置,可用表解对照如下。

  此处所谓的三细六粗,是指由根本不觉,生起三种细微相,再由缘境而生起六种粗显相,乃是《起信论》对心相分析的假名标立。

  再回到《起信论》所立五意识之下的意识,也叫作相续识,又名为分别事识。此处的相续识,和五意之中最后的那个相续识,是同一个心相,要不外乎指的六识而言。

  (二)本书的心意识论与三细六 的关系因为本书的心意识思想,与《起信论》所持者极为接近,所以不厌其烦地首 先介绍了《起信论》。本书在心意识论方面,乃是基於如来藏缘起的思想,以真妄和合的本识为中心,展开其所要表现的理论体系。本书既与《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有关,当其涉及心意识论之时,更是以《起信论》的三细六 ,作了发展的基础。现在且让我们,对於本书的有关内容,加以检讨如下:

  《大乘止观》卷一云:「心依熏变,不觉自动,显现虚状。虚状者,即是凡夫五阴及以六尘,亦名似识、似色、似尘也。似识者,即六七识也。」(注八)

  《释要》卷一云:「不觉念起,妄为明觉,此明觉者,即是无明,无明一动,三细六粗遂具,名为显现状。(中略)似者,一心所现,妄影状,无实体故。(中略)识即前六识及第七识,此七皆无别体,依心而起,如水起波故也。」(注九)

  此种理论,即是《起信论》所说,以依阿梨耶识而有无明之意。因不觉起,遂有(业识)、能见(转识)、能现(现识)、能取境界(智识),乃至起念相续(相续识),即由三细而及於六 了。心依熏变的「熏」字,即是指的无明,因无明而不觉自动,「不觉自动」即是指的三种微细心相;由三细故而使虚状显现,「虚状」即是六种 显的心相。本书的此一理论基础之取自《起信论》,乃是极为明显的事了。

  《大乘止观》又说:「然似识不了之义,即是果时无明,亦名迷境无明。是故经言:『於缘中痴故』。似识妄执之义,即是妄想所执之境,即成妄境界也。以果时无明熏心故,令心不觉,即是子时无明,亦名住地无明也。」(注一零)

  《宗圆记》卷一云:「云缘中痴者,对因中痴而得此名。以述本觉,无明为因,而生三细,即因中痴也。以迷境界为缘,而生六 ,即缘中痴也。」(注一一) 《述记》云:「不觉自动,显现虚状,此即《起信论》依不觉生三种细相之义也。盖不觉即是根本无明。(中略)又曰因中痴(原注:无明为三毒中之痴),本书名为子时无明,住地无明。」(注一二)又云:「后半明由三细而有六粗之生起,即是子无明起现行而成果无明。」(注一三)更谓:「此中似识不了,似识妄执,赅括《起信论》之智、相续、执取、计名字、起业,五种粗相,妄境界即第六粗,业系苦相也。」(注一四)

  本书在中国,仅有如上所举的《宗圆记》、《释要》、《述记》的三种注释,而此三种,对於本书论及心意识的问题之时,几乎一致地采用《起信论》的三细六 之说,加以疏释。我们自亦相信,这种观点,并无可议之处。现在为了求其更为明显起见,再把本书的心意识观,和《起信论》的三细六 说,加以整理配合,制成表解,对照如下表。

  上表所示者,是说,由於子时无明的令心不觉或心依无明所熏而变动,心即产生似识的不觉自动而显现的六七识的虚状;此一似识的虚状显现之时,即成为迷於境界的果时无明;由此果时无明的似识不了,即起妄想执着,再因妄想而执妄境,便使众生沈沦生死,无以自拔了。这是本书的观点,但其却是基於《起信论》的三细六,演化而成。若说得更加明白一些,我们皆知小乘教说有十二因缘的生死观和还灭观;那么,不论是《起信论》的三细六,或本书的心意识论,皆为大乘教的生灭观了。除此而外,本书的心意识思想,也连带着和《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之说相关。

  (三)本书的心意识论与一心二门的关系本书的心意识论,在前面已经说过,乃是以真妄和合的「本识」为中心(注一五)而作申论的,但其除此体系之外,又以染净二性为中心而构成了另一个体系。在后一体系中,常常表现出性恶的思想来,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也就是说,本书在处理《起信论》的一心二门思想之时,另外又自行创出性染的观念来。现在且就本书的有关内容,引录之后再行研讨。

  《大乘止观》卷二云:「所言一切凡圣唯以一心为体者,此心就体相论之,有 其二种:一者真如平等心,此是体也,即是一切凡圣平等共相法身。二者阿梨耶识,即是相也。就此阿梨耶识中复有二种,一者清净分依他性,亦名清净和合识,即是一切圣人体也;二者染浊分依他性,亦名染浊和合识,即是一切众生体也。」(注一六)

  《释要》卷三云:「真如平等心体,即所谓一心真如门也,乃全相之体,非於阿黎耶识相外别有体也。阿黎耶识相即所谓一生心灭门也,乃全体之相,非於真如平等心体外别有相也。清净分依他性,即所谓生灭门中觉义也;染浊分依他性,即所谓生灭门中不觉义也。」(注一七)

  《大乘止观》卷三又说:「真心是体,本识是相,六七等识是用。如似水为体,流为相,波为用,类此可知。是故论云(注一八):『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说名阿梨耶识』,即本识也,以与生死作本故名为本。」(注一九)

  由此所录《大乘止观》的两段文字看来,再将《释要》中以《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与之配合…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本书的心意识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