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果位说,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而「究竟涅槃」的涅槃, 是通於三乘同证的共果。如二乘声闻,及登七八地的菩萨,都能证得涅槃 ;而且声闻人每至证涅槃时,即以为究竟;菩萨则为度众生而不入涅槃, 慢慢进趣无上的菩提,才达到佛陀究竟的极果。所以涅槃的共果与菩提的 不共果,在阶位的历程上是有所不同的。在法相宗叫做「二转依果」,即 转烦恼障依涅槃果,转所知障依菩提果,其功行与程度的浅深,也是很明显的。
十三 般若无上的神力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 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修般若空观,能断惑证真,度诸苦厄,有大功用,故在这里,引神咒 之喻,以赞般若之德,表明本经是智德兼具,显密双修的法门。
咒,梵语「陀罗尼」,义为总持,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如线贯珠 ,不令散失。从广义说,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闻佛教法,受持不 忘;二义陀罗尼,悟解妙义,摄持不失;三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传持密 语,不失正念;四忍陀罗尼,证诸法实相,印持成就。拿神咒来比喻般若 ,正显般若的智海,具含这些陀罗尼的功德和妙用。 是大神咒:是具大神力的陀罗尼,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量,若能受持 ,可驱除魔怨,解脱苦难。印度古代的风尚,一般人都相信咒语有大力量 ,虔诵密咒,可藉咒语中的鬼神名字或秘密号令,能解除人生许多难题。 故在大般若经中,引借这种咒语的神力,以显般若破相显性,度脱苦患的 功用。 是大明咒:明是先明,赞喻般若的大智,能放大光明,破除众生的愚 痴无明的昏暗。 是无上咒:无上是最高最胜的意思,比什么都好,以喻般若法门,最 高无上,超过一切的法门。 是无等等咒:无等,是无法能与之相等的意思。维摩经肇注说:「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自尊,故言无等。无等等,是以涅槃为无等之妙 法,非一切法所能及;而般若如涅槃,无等而等之,名为无等等」。印度 人喜持咒语,是希望解除灾难;今依般若破无明,显真性,脱离生死的大 灾难,得到涅槃的大安乐,如持神咒一样获得神力;而且这些话,都是佛 陀当时亲口所说的,决定可以相信。金刚般若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语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本经 的义理是甚深微妙的,依之修学所起的功用,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十四 密咒加持的效益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为密语,要在加持,不在理解。唐法藏心经略疏说:「咒词不可释,以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不须强释」。又咒 称「秘藏真言」,秘含密意,藏为宝藏。这宝藏中,具有智德二宝,如能 以三密加持的功力开发之,则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佛法如大光明藏,无幽不烛,本无什么隐秘可言。本经所说的咒语,好似秘密般若,其实亦无 任何隐秘之事;在不知者,就有秘密,如能证知,便无秘密。比如日月在 天,经常照耀,为明眼的人所共见,并无隐秘;而盲人不见不知,日月的 照耀对他来说,就成了秘密。我们人对佛法亦是如此,未得般若智眼,未 窥佛法堂奥,佛法就成为秘密。如坛经中明上座问六祖:「还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这话恰好证 明佛法虽然高妙,但并没有什么不给人知的秘密,而人自不知,就以为有 很多秘密。所以六祖答的「密在汝边」,真是一针见血的说法。 佛教发源於印度,初期的佛经,甚少咒语;到後期的大乘密教流行, 为应付婆罗门教再起盛行咒语的需要,咒语在佛教里也流行起来。又佛教 为福利钝根众生,以经典文长不易诵持,反启疑谤,故方便以简短的咒语 ,接引初机。如今讲奘师所译的心经,本无咒语,保持原始的型式;咒语,是後人加上去的。密咒本无解释,但遇有需要,方便解释,亦是不违经义的。今略解如下: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是度义,去义。意即度、度!或去、去! 波罗揭谛
波罗是到彼岸义,即度到彼岸;或去到彼岸! 波罗僧揭谛波罗僧,是众议,即大众快度!或大家快去! 菩提萨婆词
菩提是觉义,佛果义。萨婆词,是速疾成就义。合起 来是:速疾成就正觉;或快去到佛果的彼岸。再把上面的句子统统连贯起 来,便成为「度!度!度到彼岸!大众速度,连疾成就正觉!」或译成白 话就是:「去啊,去啊!去到彼岸啊!大家都快去到彼岸,赶快成就佛果!」 但亦有翻译说
羯谛的羯,即是揭;谛即真如本体。僧即大众,波罗 即到彼岸。菩提即菩提萨 。综合全文是揭去无明见本体,揭去无明见本体!要到彼岸,须揭去无明见本体!大家到彼岸,揭去无明见本体,菩 萨速成大菩提!」 本经以咒殿後,等於普通经典的流通分,作一个指归的结论。意思是 要大家听了心经,发愿同修般若法门,同度苦海,同登涅槃,同得解脱!
佛教咒语以佛菩萨的名字为多,持诵取因名召德之义,本来无何秘密 ,只要各人自己诚心受持,便可随所愿求,得到感应。现在以一个简短的 故事作结,对表达加持密咒的意义,希望读者加以理解!
从前有一个穷措大的青年,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结果在自己的国里 已无法生活,再也混不下去,於是就浪荡地飘到邻国去,竟冒充太子出游 。邻国的国王不知他的底细,信以为真,招为驸马,把公主下嫁给他。公主为讨其好,对於饮食起居,殷殷勤勤,百般侍奉,终是难得其意!因驸 马大摆架子,嫌饭食不好,常发脾气,弄得公主吞声忍气,无可奈何!後 遇其国商人来做生意,公主向他请教其国的风俗习惯,应如何服侍驸马才 好。商人因知此人来历,乃笑而不答,仅谓当他发脾气时,可以密偈治之 。偈云:「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时常食,何劳更作瞠」,公主 亦不知这偈是什么意义,只照商人吩咐去做,每当驸马吃饭发脾气时,便 念此偈,果然有效,这驸马的脾气渐渐改好,不再随便发威了。原因是他听到这首偈,自己心里明白,认为公主一定已识穿他的假装把戏,若再发脾气,恐怕会暴露出他穷措大的身份,拆穿了他的西洋镜。而公主日日念揭,不知揭中的意义,就成了秘密;念偈改好了驸马的脾气,是已见功效 。佛说的咒语亦是如此,本无秘密,念者以为秘密;但不必去求理解,只 要有信心念下去,自会得到有求必应的灵验。个中的道理,也如这故事中 的公主念秘密偈一样,只要有信心坚持下去,便会医好对方的瞠怒和傲慢 。
讲经圆满,大家念佛,将此功德,回向菩提!并祈佛法兴隆,普及西方各国,世界干戈永息,万民安居乐业!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五日)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