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P14

  ..续本文上一页 ;慧可即於言下悟道。这都是说的心无所得,或「无住生心」的道理。现 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所证的无得观慧,照见五蕴等诸法皆空,离我我所 而得解脱,有两个意义:一是从理论上说,法性本不可得,阐明五蕴等法 皆空;二是从修证上说,修证般若,体验到无所得慧,所以能通达到真空 法性,了无所得之境的理趣。

  十一 三乘共证的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讲到这里,已讲了一大半,上面都是讲真空的般若理,以及由般 若理所起的般若行;现在从这段文起,是说的由修般若行所得的般若果。 般若果有二种:一是断果,即涅槃果,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二是智果,即 菩提果,断所知障而证菩提。涅槃果也叫做共果,因涅槃是三乘之所共证 的理境。现在经文中说的「菩提萨唾」,是举菩萨为代表。菩萨梵语具云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前者译「觉有情」,後者译为「大心众生」 。觉有情,是对自利说,自己由於修养,已成了一个觉悟的有情;大心众 生是对利他说的,即是修菩萨行,有大道心,能上求下化,普度众生。 菩萨因依般若法门修行,获得广大的智慧,故能「心无挂碍」。挂是牵挂,碍是障碍。普通不懂心经,也没有修般若行的人,多数心中都有很 多 碍。在家人挂心衣食住行的享受,或家庭的眷属和所有的产业。出家 人虽然出家,但仍然没有离开社会,四事供养,都靠社会的施主赠与,自然也免不了还有许多酬酢,许多 碍。八指头陀的诗句说得很好:「世出 世间皆有累,为真为俗两俱难」。现在这些依心经而修行的菩萨,得大智慧,观空自在,所以能做到「心无挂碍」,因其心中已无贪欲、瞠恚、愚 痴等盖覆,没有障隔,故无挂碍。大论巷六说:「一切世界众生中若来侵 害,心不恚恨;若种种恭敬,亦不喜悦。如偈云:於诸佛菩萨,其心无爱 著;对外道恶人,其心不瞠恚。如是清净心,名意无挂碍」。 唐朝有一位隐峰禅师,般若工夫得力,可以观空无相,使人见不到他 的身体。一次他的年寿已尽,鬼差派来捉他,但到他住山的茅屋中,见不 到他的形相,於是去问当山的土地是什么缘故。土地说:这禅师坐位的背 後,放著一只古董的宝碗,你敲它一声,他出定,你就可以见到了。果然 不错,鬼差回去把古碗一敲,他出定,就见到了,马上绑上索链,把他带 走。禅师在途中一想,我的工夫,已由般若智照,明心见性,生死都绑不住我,为甚 会给小鬼绑住走?原来为挂念一只祖传的宝碗,贪爱心未尽 ,仍未脱世法的窠臼,故被小鬼所限。於是乘鬼差和士地公公谈话不觉的 机会,偷走回来,打烂那只古碗,一心静坐,无有 碍,鬼差再来找他, 扑一个空,再也看不见他了。由这个故事,证明了修行的人,虽有工夫, 但若心有挂念,即有障碍,有障碍即落於世间法,不但有恐怖,也有灾难了。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恐是恐怕,怖是怖畏。一时惊骇曰 恐,常存畏惧名怖。恐怖的来源,是从愚痴不明事理的心理中产生的,因 不明事理,心有 碍,故有执我执法,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故多恐怖。 恐怖可分两种:一、心境上的恐怖;二、修行上的恐怖。心境上的恐怖, 有五种怖畏:1.不活畏,恐怕自己难以生活;2.恶名畏,怕自己的名誉不 好;3.死畏,时时怕自己会死,不愿舍命;4.恶趣畏,做贼心虚,怕自己 死了会堕三恶道;5.怯众畏,怕众人的威德,在大庭广众中不敢出面。这 五怖畏,为凡夫众生心理上的通病;小乘罗汉断了见思烦恼,便无此类恐 怖的心病。二、修行上的恐怖,如行者听到佛法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 ,他们就怕起来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不如退作小乘人吧。又如 小乘人著有,听到大乘教义说诸法毕竟皆空,恐怖到如刀伤心。又如小乘 戒律精严,甚至一株草也不无故伤害,而听到大乘菩萨,为救济众生,可 以开许破戒杀生,就大起疑情而生恐怖了。 唐法融禅师,工夫相当好,只是未能无碍,不得见性。四祖道信知之 ,欲以方便接引他,在坐石上大书一个佛字。法融来时,四祖指著坐石请他坐,融见石上有一佛字,欲坐而心惊恐,四祖笑他道:「犹有这个在! 」一语点省,当下即悟。向来不悟,就是因有 碍,故有恐怖;所以到了 般若真智现前,工夫到家,就无挂碍,也无恐怖了。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 碍,有恐怖,都是有烦恼;有烦 恼,就有颠倒,有颠倒就有梦想,距离涅槃的境界很远;如果到了没有 碍和恐怖,就可远离颠倒梦想,证得究竟安乐的涅槃。 颠倒,颠是头,倒是把头倒置过来,脚在上,头在下。我们众生流浪 生死,沉迷不觉,认妄做真,将贼作父,好像人把头脚颠倒过来一样。所 以颠倒是一个比喻,我们凡夫众生和二乘的罗汉,各有四种颠倒。凡夫的 四颠倒:一身颠倒,此身不净,凡夫误执为净;二受颠倒,受本是苦,凡 夫误苦为乐;三心颠倒,心本虚妄,生灭无常,凡夫执为真常,凭此妄心 行事,广造众罪;四法颠倒,法本无我,凡夫误执有我,为爱我及我所, 妄造恶业,枉自受苦。 二乘众生,已无凡夫四倒,因他们已悟知凡夫所执的净为不净,乐本 是苦,常是无常,我是无我;但是未了知这不净、苦、无常、无我,不过是世间妄识上所现起的妄法是如此,若是清净识上所现起的、或性空所显 的涅槃法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四种功德,却是真有的,常住不减 的,而他们却未理解,亦未深知,以为世间法是苦空不净、无常、无我的 ,不知道出世法尚有常乐我净的四德,也以为是没有的、空无的,所以反 过来又成了二乘的四种颠倒的妄见,即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 净计不净,把涅槃上的功德都否定推翻了。现在修习般若的菩萨:不但远 离凡夫的四倒,也远离二乘的四倒,所以说「远离颠倒梦想」。 梦想、梦见比喻,想是幻想。人生如一大舞台,世事犹如演戏,一幕 一幕地过去,都如梦中的幻想,那有丝毫的实质存在?但因人在沉迷不觉 中,生起种种颠倒,种种梦想,以为梦境都是实有的。其实梦想,是从心 王法和心所法上构思出来,虚幻不实的。或在睡眠时从意识上幻现出来的 妄境,梦中不觉,以为是真的。佛视人生,都如梦境,而我们人在迷梦中 ,更是梦中作梦,长夜漫漫,真不知何时达旦?依佛经说,自凡夫到三乘 ,都末离开梦境,唯佛一人无梦,因佛已断尽烦恼,兼断习气,大梦已醒 ,心和心所,不再生起颠倒妄想。所谓「至人无梦」这一句话:唯佛陀足以当之。 因无颠倒梦想,已无一切烦恼,所以能达到「究竟涅槃」。涅槃义为 圆寂,亦作无生。婆沙论云:「涅名稠林,盘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 盘。复次盘名织,涅名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如有缕者,便有所织, 无则不然;如是若有业烦恼者,便织生死;无学无有业烦恼,不织生死, 故名涅槃。」涅槃有四种: 1.自性清净涅槃:众生自性本具的佛性,不生不灭,即是涅槃;只为 烦恼淤泥所蔽,末得显现,然其自性空寂,得名涅槃。唯此为因中本具涅槃,非修证圆成的果上的三德涅槃。 2.有余依涅槃:小乘行者所修的子缚见思烦恼已断,而果缚的果报色 身尚在,名有余依涅槃,大乘则真如出烦恼障,而八识尚有所知障缚,名有余依涅槃。这大小两者,皆非究竟涅槃。 3.无余依涅槃:小乘子缚既断,果缚亦亡,已究竟无余依涅槃。大乘 则真如出生死缠,八识亦无分别二障系缚,名无余依涅槃;但俱生二障种子仍在,尚非究竟解脱。

  4.无住大涅槃:这是大乘分别俱生二障皆断,真如出缠,净德圆满的 大般涅槃。已无烦恼,不住生死;为度众生,不住涅槃;不住而住,住於 中道,故名无住。此大涅槃,即今本经中所说的「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乃至「究竟涅槃」的涅槃,也是三乘人之所共证的断果。

  十二 诸佛不共的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明三世的诸佛,由依般若为因,修行证果,证无所证,得无所得 ,无得而得,无证而证的菩提智果。这无上智果,是不共三乘人所得的, 唯佛与佛独证的不共果。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末来世,是约时间说的 。三世都有人学佛修行,所以三世亦都有人圆满菩提,成佛证果。而这些佛的成佛,并无其他可以取巧的捷径,必须都依般若法门,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佛的觉悟,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是指佛对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 相,有彻底的觉悟,深刻的理解,正确的认识,不同凡夫外道的泛泛之觉 ,也不同二乘罗汉的一偏之觉,菩萨的未圆之觉。如以正觉来说,凡夫暗 昧,是迷而未觉;外道邪见,是觉而不正;罗汉觉我空虽系正觉,但未觉 法空,是觉而不遍;菩萨吧,虽觉我空也觉法空,已称得「正遍正觉」, 只可惜未至圆满,难称「无上」;所以真正的大圆满觉,最高最上,唯佛与 佛才能称之为「无上正遍正觉」。如诗僧中秋咏月:「今夜一轮满,清光 何处无」,正可以形容佛所觉悟的圆满智境。 般若是智慧,菩提是正觉,其体亦是智慧。所以般若与菩提分为两个 名词,只是在修因与证果的程度上,略有差别:诸佛因中修六度万行的二 利功德,谓之般若;到果上证得六通、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等智 德,呼为菩提。诸佛的菩提正觉,又名一切种智,统摄佛果上的一切智德 ,较之修因中的般若,行有未满,觉有未圆,分量自然有所不同了。 我们学佛的目的,在求证佛果菩提,而本经上节说菩萨得果名为涅槃 ,此节又说诸佛得果名菩提,其意义到底有何不同呢?这因为无上菩提, 是约究竟圆满…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业力不可思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