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P13

  ..续本文上一页恼十种:念, 恨,覆,恼,嫉,悭,诳,谄,害, 。中随烦恼二种:无惭,无愧。大 随烦恼八种: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具 足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二染心(有覆,无记)三义的,名大随;只具 自类俱起,遍不善性二义名中;三义不具,其性猛烈的名小随。小乘人谛 审这些烦恼惑业,确为人生受苦的因由,所以名之为集谛,即现实人生一 切的痛苦,都由过去招集烦恼而感受的。

  三、灭谛:灭,是可证的性质,即灭去惑业所招的痛苦,便可证到涅 盘寂静的快乐。小乘人厌离人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不究竟,谛审涅 盘确有寂灭的乐趣,所以便劝苦修道,趣向灭谛的涅槃。涅槃有我空和法 空的两种,小乘人所证的是我空涅槃,不是大乘所证的法空无住涅槃。

  四、道谛:道,是可修的性质,既知人生的痛苦是从惑业感得的,那 须要修道,才能灭苦得乐。这道谛的道品,推广的说,有四念住,四正 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为主体;简略 的说,即戒,定,慧三无漏学。正见、正思属於慧学;正语、正业、正命 属於戒学;正念、正定属於定学;正精进则通於三无漏学。

  总之,四谛中的苦谛,是说明现实人生的痛苦问题;集谛,是说明现 实世界的缘起问题;灭谛,是说明未来理想界的证悟问题;道谛,是说明 理想人生的修养问题。

  四谛约三世来说,有二重因果

  一世间的因果,是集因苦果;二出世 间的因果,是道因灭果。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不但是小乘人的基本观法 ,亦是大乘人修观的必经过程。不过佛在临涅槃时对须跋陀罗说

  「有八 正道,才有四沙门果;无八正道,便无四沙门果」。可见四果罗汉,都是 要从八正道修行,才能证得罗汉地位。 但是四谛法到底是有体的?抑是无体的、空的呢?本经的答覆,是在 四谛上面加一个「无」字,「无苦集灭道」,无即是空义。行者经过一番 思惟观察的修习和体验,知道四谛法是性空无体的;因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四谛岂能例外,当然亦是从因缘而生的,既从因缘而生,亦从因缘而灭 ,其性本空,了不可得,所以说:「无苦,集,灭,道」。小乘人初知蕴 空无我,而法是实有未空的,如今在般若会上听得二空般若的精义,深有 所悟,到此田地,法亦不得不空,不得不无了。 佛转四谛*轮,每谛各说三次,初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三 转共有十二行*轮。兹为简明起见,列表於後:

  6 观六度空

  无智亦无得。 这是观六度诸法,空无自性,了不可得。无智的智,应是能观的观智 ,无得的得,应指所观的理境。很简单地,能所皆无,智境俱泯,便是无 得正观了。但历来解经者都把这智境,是指六度最後的智度,也包括了前 五度,因此智度既空,自然前五度的诸法亦都是空了。又智是能观,得是 所观,能观的智既无,所得的理自然亦是空了。行者初修此观法,觉观分 别,有能有所,还是初步的工夫;现在本经对能观的智和所得理,都说为 无,是因菩萨行深般若之时,智照诸法皆空,一切差别的知见,都溶化於 萨婆若海,能所双亡,智境一如,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又智有俗智和真智;明四谛差别相的是俗智;明灭尽苦集而无苦无集 的境界,是真智。得,是得真理而证无生涅槃的境界;今以般若智,观四谛空,既无能观四谛的智,那么还有什么所得涅槃的境呢?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智论说:「智有三种,

  一、是一切智,为声闻缘觉的智慧,能知一切 法的总相。总相就是空相,一切法以空为总相。

  二、是道种智,为菩萨的 智慧,能知世俗诸法种种差别相的智慧。菩萨有此别相的智慧,了知众生 界的种种境界,种种情况,所以能深入社会,普度众生。

  三、是一切种智,为佛陀综合圆通的智慧,总别合一,真俗圆明,故能普化众生,断惑证真」。此即智论卷二十七所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 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天台止观则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 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是实相, 名一切种智」。这是说明了佛智是总括三乘差别如河流的智慧,而把它总 汇在佛智的大海里。 在六祖坛经中,有两首偈较量神秀、惠能两师的智慧浅深不同,亦可 以反映出在佛法上有智有得与无智无得的见地。秀师说的:「身似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智有德的见解。能师 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合於本经「无智无得」的理趣。 上面说的蕴界处三科法,以及四谛和十二因缘法,都侧重在二乘法, 这里观修「无智亦无得」,则不但通於三乘教义,更是大乘崇高的理境。 一般初心修习佛法的行者,都认为有菩提可求,涅槃可得,才来学佛;如 果是无求无得,那还来学个什么呢?殊不知学佛学了到家,悟彻诸法皆空 的道理,佛法中一切真净美满的无漏智得,都是从无求无得中显露出来的 。故金刚般若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以学佛进入最高的灵境,不但空去能观智的菩提,连所得境的涅槃 ,亦是空无一物,所谓「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都是这个意境。这个意境,唯证方知,言说不及,本无可说,而本经 在没有办法中设一办法,只好用「无智亦无得」五个字,希望能表达於万 一了。 在般若经说,从前有一个富家子弟,宿植善根,久思离欲修行,苦无机会摆脱家庭的缠缚,乃乘午夜,遁逃远方,日暮途穷,遇一老人,见其 诚实,留为助手。老人没有子女,早些日子,曾於山野间得一女婴,养大犹如己出。日久和这青年发生情爱缠绵,逾於夫妇,青年自思离家出走, 原为离欲,何可又入尘网?乃向老人探问此女之来历?老人说昔年得之山 野。青年听了,察情观色,益加惊怖,知女非人而实是狐类,乃乘机又遁 逃远处。不久,又为孤女追踪而得,缠绵如旧。如是逃之再三,均被这女 所追逐,无法摆脱。最後一次逃入寺中,向一老僧具言其故,老僧教他修 般若空观,修至空无一, 物,不见自身,狐精虽再追至,亦只听其声,不见 其人。所谓「智度鬼妻」,青年的灾难,由此解除,得大自在。 大论卷十八云:「无所得有二种:一者世间欲有所求,不如意,是无 所得;二者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不可得,非无有福德、智慧 、善根……………随世间心故,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则无所得」。又在 卷卅一问曰:「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门果 ,五根,七觉分,八圣道分,九次第定,十无学法,得如是等声闻法;若 得般若波罗密,则具足六波罗密,及十地诸功德」,这些是大乘菩萨的功 德法。又问:「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得 十地诸功德?答曰:是法虽得,皆趣不可得空,无受著故,名不可得……

  ……如狮子虽有所作,不自以为奇,余众生见,以为希奇。圣人虽有所得 ,而不以为得,是名为不可得空」。我们在这些经文中思惟观察,就知道 佛学中所讲的无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没有了东西,而是得了真净智德的 好东西,不以为自己心有所得,乃是无得而得,得而无得的境界。这种意 义,难以形容得出来,唯有依般若修行,扫荡情执,空无所著,这些真净 的智德,都自然会在毕竟空中,活泼泼地显露无遗了。 以无所得故。 这句话本是结显上文所说的空义,但亦含有承上起下的意思。承上、是承上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的道理, 都是从这句话里开展出来的。起下、是因「无所得故」,下文说菩萨们能 「依般若波罗密多」修行,得到「究竟涅槃」;如果是「心有所得」,那就与般若真空之理不相应,根本就不得究竟涅乐。所以这句话,为的是要伸 明涅槃是从无所得而得的,因清净圆明的般若心中,纤尘不染,了无渣滓 ,如觉少有所得,多添些子东西,就成了般若性空的大障碍,反而不能相 应契证了。 对於本经说的诸法无得,一切皆空的道理,亦有两种人所持不同的论调:

  一是「境空心有论」,他认为本经说的只是外境空,内心的精神是不 空的;

  二是「心空境有论」,另一种人又认为空只是空去内心的执著错误 ,外境是不空的。

  这两者所认识的空,都是偏於一边的偏空,末得心境皆 空的中道圆融的真空;因本经所说的中道圆融的真空,是要从蕴、处、界 、缘起、四谛、观智等法上,推求其自性了不可得,心境俱空,才是般若 的真空,决不是认为法性边空边有的相对空,而是非空非有的绝对空、毕竟空,才是「无智亦无得」的无所得空。

  唐慧海法师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中,解释般若无所得空的道理说: 「般若智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他又引经说:「虽修空,不以 空为证,不得作空想;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定想;虽得净,不以 净为证,不得作净想;若得定,得净、得一切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 ,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反之,若不作定、得、净想,无念 无证,即得解脱。如维摩经说:「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所证,辩乃如是?天女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於佛法中为增上 慢人」!唐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亦说:「夫参禅学道,须於一切处不生心, 只论妄机,即佛道隆,分别即魔军盛,毕竟无毛头许少法可得」。又如禅 宗二祖慧可为求法而断臂觉痛,请初祖为之安心!初祖说:「将心来!吾 与汝安」!二祖沉思道:「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吾与汝安心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业力不可思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