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十種:念, 恨,覆,惱,嫉,悭,诳,谄,害, 。中隨煩惱二種:無慚,無愧。大 隨煩惱八種: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具 足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二染心(有覆,無記)叁義的,名大隨;只具 自類俱起,遍不善性二義名中;叁義不具,其性猛烈的名小隨。小乘人谛 審這些煩惱惑業,確爲人生受苦的因由,所以名之爲集谛,即現實人生一 切的痛苦,都由過去招集煩惱而感受的。
叁、滅谛:滅,是可證的性質,即滅去惑業所招的痛苦,便可證到涅 盤寂靜的快樂。小乘人厭離人間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不究竟,谛審涅 盤確有寂滅的樂趣,所以便勸苦修道,趣向滅谛的涅槃。涅槃有我空和法 空的兩種,小乘人所證的是我空涅槃,不是大乘所證的法空無住涅槃。
四、道谛:道,是可修的性質,既知人生的痛苦是從惑業感得的,那 須要修道,才能滅苦得樂。這道谛的道品,推廣的說,有四念住,四正 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的叁十七道品,其中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八正道爲主體;簡略 的說,即戒,定,慧叁無漏學。正見、正思屬於慧學;正語、正業、正命 屬於戒學;正念、正定屬於定學;正精進則通於叁無漏學。
總之,四谛中的苦谛,是說明現實人生的痛苦問題;集谛,是說明現 實世界的緣起問題;滅谛,是說明未來理想界的證悟問題;道谛,是說明 理想人生的修養問題。
四谛約叁世來說,有二重因果
一世間的因果,是集因苦果;二出世 間的因果,是道因滅果。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不但是小乘人的基本觀法 ,亦是大乘人修觀的必經過程。不過佛在臨涅槃時對須跋陀羅說
「有八 正道,才有四沙門果;無八正道,便無四沙門果」。可見四果羅漢,都是 要從八正道修行,才能證得羅漢地位。 但是四谛法到底是有體的?抑是無體的、空的呢?本經的答覆,是在 四谛上面加一個「無」字,「無苦集滅道」,無即是空義。行者經過一番 思惟觀察的修習和體驗,知道四谛法是性空無體的;因諸法都是因緣所生,四谛豈能例外,當然亦是從因緣而生的,既從因緣而生,亦從因緣而滅 ,其性本空,了不可得,所以說:「無苦,集,滅,道」。小乘人初知蘊 空無我,而法是實有未空的,如今在般若會上聽得二空般若的精義,深有 所悟,到此田地,法亦不得不空,不得不無了。 佛轉四谛*輪,每谛各說叁次,初示相轉,二勸修轉,叁作證轉;叁 轉共有十二行*輪。茲爲簡明起見,列表於後:
6 觀六度空
無智亦無得。 這是觀六度諸法,空無自性,了不可得。無智的智,應是能觀的觀智 ,無得的得,應指所觀的理境。很簡單地,能所皆無,智境俱泯,便是無 得正觀了。但曆來解經者都把這智境,是指六度最後的智度,也包括了前 五度,因此智度既空,自然前五度的諸法亦都是空了。又智是能觀,得是 所觀,能觀的智既無,所得的理自然亦是空了。行者初修此觀法,覺觀分 別,有能有所,還是初步的工夫;現在本經對能觀的智和所得理,都說爲 無,是因菩薩行深般若之時,智照諸法皆空,一切差別的知見,都溶化於 薩婆若海,能所雙亡,智境一如,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又智有俗智和真智;明四谛差別相的是俗智;明滅盡苦集而無苦無集 的境界,是真智。得,是得真理而證無生涅槃的境界;今以般若智,觀四谛空,既無能觀四谛的智,那麼還有什麼所得涅槃的境呢?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智論說:「智有叁種,
一、是一切智,爲聲聞緣覺的智慧,能知一切 法的總相。總相就是空相,一切法以空爲總相。
二、是道種智,爲菩薩的 智慧,能知世俗諸法種種差別相的智慧。菩薩有此別相的智慧,了知衆生 界的種種境界,種種情況,所以能深入社會,普度衆生。
叁、是一切種智,爲佛陀綜合圓通的智慧,總別合一,真俗圓明,故能普化衆生,斷惑證真」。此即智論卷二十七所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種智,是菩 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天臺止觀則說:「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 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是實相, 名一切種智」。這是說明了佛智是總括叁乘差別如河流的智慧,而把它總 彙在佛智的大海裏。 在六祖壇經中,有兩首偈較量神秀、惠能兩師的智慧淺深不同,亦可 以反映出在佛法上有智有得與無智無得的見地。秀師說的:「身似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有智有德的見解。能師 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合於本經「無智無得」的理趣。 上面說的蘊界處叁科法,以及四谛和十二因緣法,都側重在二乘法, 這裏觀修「無智亦無得」,則不但通於叁乘教義,更是大乘崇高的理境。 一般初心修習佛法的行者,都認爲有菩提可求,涅槃可得,才來學佛;如 果是無求無得,那還來學個什麼呢?殊不知學佛學了到家,悟徹諸法皆空 的道理,佛法中一切真淨美滿的無漏智得,都是從無求無得中顯露出來的 。故金剛般若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所以學佛進入最高的靈境,不但空去能觀智的菩提,連所得境的涅槃 ,亦是空無一物,所謂「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都是這個意境。這個意境,唯證方知,言說不及,本無可說,而本經 在沒有辦法中設一辦法,只好用「無智亦無得」五個字,希望能表達於萬 一了。 在般若經說,從前有一個富家子弟,宿植善根,久思離欲修行,苦無機會擺脫家庭的纏縛,乃乘午夜,遁逃遠方,日暮途窮,遇一老人,見其 誠實,留爲助手。老人沒有子女,早些日子,曾於山野間得一女嬰,養大猶如己出。日久和這青年發生情愛纏綿,逾於夫婦,青年自思離家出走, 原爲離欲,何可又入塵網?乃向老人探問此女之來曆?老人說昔年得之山 野。青年聽了,察情觀色,益加驚怖,知女非人而實是狐類,乃乘機又遁 逃遠處。不久,又爲孤女追蹤而得,纏綿如舊。如是逃之再叁,均被這女 所追逐,無法擺脫。最後一次逃入寺中,向一老僧具言其故,老僧教他修 般若空觀,修至空無一, 物,不見自身,狐精雖再追至,亦只聽其聲,不見 其人。所謂「智度鬼妻」,青年的災難,由此解除,得大自在。 大論卷十八雲:「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間欲有所求,不如意,是無 所得;二者諸法實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不可得,非無有福德、智慧 、善根……………隨世間心故,說有所得,諸佛心中,則無所得」。又在 卷卅一問曰:「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 ,五根,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聲聞法;若 得般若波羅密,則具足六波羅密,及十地諸功德」,這些是大乘菩薩的功 德法。又問:「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得 十地諸功德?答曰:是法雖得,皆趣不可得空,無受著故,名不可得……
……如獅子雖有所作,不自以爲奇,余衆生見,以爲希奇。聖人雖有所得 ,而不以爲得,是名爲不可得空」。我們在這些經文中思惟觀察,就知道 佛學中所講的無所得,或不可得,不是沒有了東西,而是得了真淨智德的 好東西,不以爲自己心有所得,乃是無得而得,得而無得的境界。這種意 義,難以形容得出來,唯有依般若修行,掃蕩情執,空無所著,這些真淨 的智德,都自然會在畢竟空中,活潑潑地顯露無遺了。 以無所得故。 這句話本是結顯上文所說的空義,但亦含有承上起下的意思。承上、是承上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的道理, 都是從這句話裏開展出來的。起下、是因「無所得故」,下文說菩薩們能 「依般若波羅密多」修行,得到「究竟涅槃」;如果是「心有所得」,那就與般若真空之理不相應,根本就不得究竟涅樂。所以這句話,爲的是要伸 明涅槃是從無所得而得的,因清淨圓明的般若心中,纖塵不染,了無渣滓 ,如覺少有所得,多添些子東西,就成了般若性空的大障礙,反而不能相 應契證了。 對於本經說的諸法無得,一切皆空的道理,亦有兩種人所持不同的論調:
一是「境空心有論」,他認爲本經說的只是外境空,內心的精神是不 空的;
二是「心空境有論」,另一種人又認爲空只是空去內心的執著錯誤 ,外境是不空的。
這兩者所認識的空,都是偏於一邊的偏空,末得心境皆 空的中道圓融的真空;因本經所說的中道圓融的真空,是要從蘊、處、界 、緣起、四谛、觀智等法上,推求其自性了不可得,心境俱空,才是般若 的真空,決不是認爲法性邊空邊有的相對空,而是非空非有的絕對空、畢竟空,才是「無智亦無得」的無所得空。
唐慧海法師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解釋般若無所得空的道理說: 「般若智體,畢竟清淨,無有一物可得」。他又引經說:「雖修空,不以 空爲證,不得作空想;雖修定,不以定爲證,不得作定想;雖得淨,不以 淨爲證,不得作淨想;若得定,得淨、得一切無心之時,即作得如是想者 ,皆是妄想,即被系縛,不名解脫」,反之,若不作定、得、淨想,無念 無證,即得解脫。如維摩經說:「舍利弗問天女曰:汝何所得所證,辯乃如是?天女曰:我無得無證,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證,即於佛法中爲增上 慢人」!唐斷際禅師傳心法要亦說:「夫參禅學道,須於一切處不生心, 只論妄機,即佛道隆,分別即魔軍盛,畢竟無毛頭許少法可得」。又如禅 宗二祖慧可爲求法而斷臂覺痛,請初祖爲之安心!初祖說:「將心來!吾 與汝安」!二祖沈思道:「覓心了不可得」。初祖說:「吾與汝安心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