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慧可即於言下悟道。這都是說的心無所得,或「無住生心」的道理。現 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所證的無得觀慧,照見五蘊等諸法皆空,離我我所 而得解脫,有兩個意義:一是從理論上說,法性本不可得,闡明五蘊等法 皆空;二是從修證上說,修證般若,體驗到無所得慧,所以能通達到真空 法性,了無所得之境的理趣。
十一 叁乘共證的斷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經講到這裏,已講了一大半,上面都是講真空的般若理,以及由般 若理所起的般若行;現在從這段文起,是說的由修般若行所得的般若果。 般若果有二種:一是斷果,即涅槃果,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二是智果,即 菩提果,斷所知障而證菩提。涅槃果也叫做共果,因涅槃是叁乘之所共證 的理境。現在經文中說的「菩提薩唾」,是舉菩薩爲代表。菩薩梵語具雲 :「菩提薩埵,摩诃薩埵」。前者譯「覺有情」,後者譯爲「大心衆生」 。覺有情,是對自利說,自己由於修養,已成了一個覺悟的有情;大心衆 生是對利他說的,即是修菩薩行,有大道心,能上求下化,普度衆生。 菩薩因依般若法門修行,獲得廣大的智慧,故能「心無挂礙」。挂是牽挂,礙是障礙。普通不懂心經,也沒有修般若行的人,多數心中都有很 多 礙。在家人挂心衣食住行的享受,或家庭的眷屬和所有的産業。出家 人雖然出家,但仍然沒有離開社會,四事供養,都靠社會的施主贈與,自然也免不了還有許多酬酢,許多 礙。八指頭陀的詩句說得很好:「世出 世間皆有累,爲真爲俗兩俱難」。現在這些依心經而修行的菩薩,得大智慧,觀空自在,所以能做到「心無挂礙」,因其心中已無貪欲、瞠恚、愚 癡等蓋覆,沒有障隔,故無挂礙。大論巷六說:「一切世界衆生中若來侵 害,心不恚恨;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悅。如偈雲:於諸佛菩薩,其心無愛 著;對外道惡人,其心不瞠恚。如是清淨心,名意無挂礙」。 唐朝有一位隱峰禅師,般若工夫得力,可以觀空無相,使人見不到他 的身體。一次他的年壽已盡,鬼差派來捉他,但到他住山的茅屋中,見不 到他的形相,於是去問當山的土地是什麼緣故。土地說:這禅師坐位的背 後,放著一只古董的寶碗,你敲它一聲,他出定,你就可以見到了。果然 不錯,鬼差回去把古碗一敲,他出定,就見到了,馬上綁上索鏈,把他帶 走。禅師在途中一想,我的工夫,已由般若智照,明心見性,生死都綁不住我,爲甚 會給小鬼綁住走?原來爲挂念一只祖傳的寶碗,貪愛心未盡 ,仍未脫世法的窠臼,故被小鬼所限。於是乘鬼差和士地公公談話不覺的 機會,偷走回來,打爛那只古碗,一心靜坐,無有 礙,鬼差再來找他, 撲一個空,再也看不見他了。由這個故事,證明了修行的人,雖有工夫, 但若心有挂念,即有障礙,有障礙即落於世間法,不但有恐怖,也有災難了。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恐怖、恐是恐怕,怖是怖畏。一時驚駭曰 恐,常存畏懼名怖。恐怖的來源,是從愚癡不明事理的心理中産生的,因 不明事理,心有 礙,故有執我執法,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故多恐怖。 恐怖可分兩種:一、心境上的恐怖;二、修行上的恐怖。心境上的恐怖, 有五種怖畏:1.不活畏,恐怕自己難以生活;2.惡名畏,怕自己的名譽不 好;3.死畏,時時怕自己會死,不願舍命;4.惡趣畏,做賊心虛,怕自己 死了會墮叁惡道;5.怯衆畏,怕衆人的威德,在大庭廣衆中不敢出面。這 五怖畏,爲凡夫衆生心理上的通病;小乘羅漢斷了見思煩惱,便無此類恐 怖的心病。二、修行上的恐怖,如行者聽到佛法修行要經曆叁大阿僧只劫 ,他們就怕起來說:「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不如退作小乘人吧。又如 小乘人著有,聽到大乘教義說諸法畢竟皆空,恐怖到如刀傷心。又如小乘 戒律精嚴,甚至一株草也不無故傷害,而聽到大乘菩薩,爲救濟衆生,可 以開許破戒殺生,就大起疑情而生恐怖了。 唐法融禅師,工夫相當好,只是未能無礙,不得見性。四祖道信知之 ,欲以方便接引他,在坐石上大書一個佛字。法融來時,四祖指著坐石請他坐,融見石上有一佛字,欲坐而心驚恐,四祖笑他道:「猶有這個在! 」一語點省,當下即悟。向來不悟,就是因有 礙,故有恐怖;所以到了 般若真智現前,工夫到家,就無挂礙,也無恐怖了。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 礙,有恐怖,都是有煩惱;有煩 惱,就有顛倒,有顛倒就有夢想,距離涅槃的境界很遠;如果到了沒有 礙和恐怖,就可遠離顛倒夢想,證得究竟安樂的涅槃。 顛倒,顛是頭,倒是把頭倒置過來,腳在上,頭在下。我們衆生流浪 生死,沈迷不覺,認妄做真,將賊作父,好像人把頭腳顛倒過來一樣。所 以顛倒是一個比喻,我們凡夫衆生和二乘的羅漢,各有四種顛倒。凡夫的 四顛倒:一身顛倒,此身不淨,凡夫誤執爲淨;二受顛倒,受本是苦,凡 夫誤苦爲樂;叁心顛倒,心本虛妄,生滅無常,凡夫執爲真常,憑此妄心 行事,廣造衆罪;四法顛倒,法本無我,凡夫誤執有我,爲愛我及我所, 妄造惡業,枉自受苦。 二乘衆生,已無凡夫四倒,因他們已悟知凡夫所執的淨爲不淨,樂本 是苦,常是無常,我是無我;但是未了知這不淨、苦、無常、無我,不過是世間妄識上所現起的妄法是如此,若是清淨識上所現起的、或性空所顯 的涅槃法的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的四種功德,卻是真有的,常住不減 的,而他們卻未理解,亦未深知,以爲世間法是苦空不淨、無常、無我的 ,不知道出世法尚有常樂我淨的四德,也以爲是沒有的、空無的,所以反 過來又成了二乘的四種顛倒的妄見,即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無我, 淨計不淨,把涅槃上的功德都否定推翻了。現在修習般若的菩薩:不但遠 離凡夫的四倒,也遠離二乘的四倒,所以說「遠離顛倒夢想」。 夢想、夢見比喻,想是幻想。人生如一大舞臺,世事猶如演戲,一幕 一幕地過去,都如夢中的幻想,那有絲毫的實質存在?但因人在沈迷不覺 中,生起種種顛倒,種種夢想,以爲夢境都是實有的。其實夢想,是從心 王法和心所法上構思出來,虛幻不實的。或在睡眠時從意識上幻現出來的 妄境,夢中不覺,以爲是真的。佛視人生,都如夢境,而我們人在迷夢中 ,更是夢中作夢,長夜漫漫,真不知何時達旦?依佛經說,自凡夫到叁乘 ,都末離開夢境,唯佛一人無夢,因佛已斷盡煩惱,兼斷習氣,大夢已醒 ,心和心所,不再生起顛倒妄想。所謂「至人無夢」這一句話:唯佛陀足以當之。 因無顛倒夢想,已無一切煩惱,所以能達到「究竟涅槃」。涅槃義爲 圓寂,亦作無生。婆沙論雲:「涅名稠林,盤名爲出,出蘊稠林,故名涅 盤。複次盤名織,涅名不,以不織故,名爲涅槃。如有縷者,便有所織, 無則不然;如是若有業煩惱者,便織生死;無學無有業煩惱,不織生死, 故名涅槃。」涅槃有四種: 1.自性清淨涅槃:衆生自性本具的佛性,不生不滅,即是涅槃;只爲 煩惱淤泥所蔽,末得顯現,然其自性空寂,得名涅槃。唯此爲因中本具涅槃,非修證圓成的果上的叁德涅槃。 2.有余依涅槃:小乘行者所修的子縛見思煩惱已斷,而果縛的果報色 身尚在,名有余依涅槃,大乘則真如出煩惱障,而八識尚有所知障縛,名有余依涅槃。這大小兩者,皆非究竟涅槃。 3.無余依涅槃:小乘子縛既斷,果縛亦亡,已究竟無余依涅槃。大乘 則真如出生死纏,八識亦無分別二障系縛,名無余依涅槃;但俱生二障種子仍在,尚非究竟解脫。
4.無住大涅槃:這是大乘分別俱生二障皆斷,真如出纏,淨德圓滿的 大般涅槃。已無煩惱,不住生死;爲度衆生,不住涅槃;不住而住,住於 中道,故名無住。此大涅槃,即今本經中所說的「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挂礙」。乃至「究竟涅槃」的涅槃,也是叁乘人之所共證的斷果。
十二 諸佛不共的智果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明叁世的諸佛,由依般若爲因,修行證果,證無所證,得無所得 ,無得而得,無證而證的菩提智果。這無上智果,是不共叁乘人所得的, 唯佛與佛獨證的不共果。叁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末來世,是約時間說的 。叁世都有人學佛修行,所以叁世亦都有人圓滿菩提,成佛證果。而這些佛的成佛,並無其他可以取巧的捷徑,必須都依般若法門,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佛的覺悟,稱爲「無上正等正覺」,是指佛對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 相,有徹底的覺悟,深刻的理解,正確的認識,不同凡夫外道的泛泛之覺 ,也不同二乘羅漢的一偏之覺,菩薩的未圓之覺。如以正覺來說,凡夫暗 昧,是迷而未覺;外道邪見,是覺而不正;羅漢覺我空雖系正覺,但未覺 法空,是覺而不遍;菩薩吧,雖覺我空也覺法空,已稱得「正遍正覺」, 只可惜未至圓滿,難稱「無上」;所以真正的大圓滿覺,最高最上,唯佛與 佛才能稱之爲「無上正遍正覺」。如詩僧中秋詠月:「今夜一輪滿,清光 何處無」,正可以形容佛所覺悟的圓滿智境。 般若是智慧,菩提是正覺,其體亦是智慧。所以般若與菩提分爲兩個 名詞,只是在修因與證果的程度上,略有差別:諸佛因中修六度萬行的二 利功德,謂之般若;到果上證得六通、十力、四無所謂、十八不共法等智 德,呼爲菩提。諸佛的菩提正覺,又名一切種智,統攝佛果上的一切智德 ,較之修因中的般若,行有未滿,覺有未圓,分量自然有所不同了。 我們學佛的目的,在求證佛果菩提,而本經上節說菩薩得果名爲涅槃 ,此節又說諸佛得果名菩提,其意義到底有何不同呢?這因爲無上菩提, 是約究竟圓滿…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