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记忆力极强之故。

  丙二 信证信

  如是

  此是指法之辞,如信此法,则谓如是,不信此法,则谓不如是,佛说之法,乃是金口亲宣,句句都是诚实其语,决无谎诞,那么我们是应该相信,信,是学佛的基本,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俱足信心,学佛才有保障,如若信心不俱,便谓不信,故如是,乃是信顺之辞。

  丙三 时证信

  一时

  佛说经,自然是有年月日的,但阿难结集,不言年月日,统称一时,这种原因,是有关佛当时所说的法,没有一定地址,有在天上,有在龙宫,有在人间,若以这些时间,以人间时日计算,甚难标准,如四天王天,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忉利天,人间百年为一日,夜摩天,人间二百年为一日,兜率天,人间四百年为一日,化乐天,人间八百年为一日,他化自在天,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这样比例,天与天时日,尚且如此相距之遥,照这样说,也就很难计算。如从前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同修唯识观,发愿同生兜率内院,相约谁先去者,回来报讯,后师子觉菩萨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讯,三年后,世亲菩萨圆寂,他临终时,无著菩萨吩咐道:“你见了弥勒菩萨之后,须来回我一音。”世亲死后,过了三年才来,无著责他背信道:“你一去,这么久才来?”世亲答道:“我到兜率内院,听了弥勒菩萨一席法,礼三拜,绕了一匝,马上就回来,谁知这样短短时间,人间就已三年了。”现在人间东西半球又有日夜不同,如美洲是白天,亚洲是黑夜,如经说:“东胜神洲日将出,西牛贺洲日将没,商瞻部洲日当升,北俱庐洲打三更。”故阿难结集,不举年月日,只云一时,就是这种道理。又一说,乃是机教相契,师资道合,听说究竟,名为一时。

  丙四 主证信

  佛

  主证信,主,是一经最主要的角色,若无主,就不能产生其他的配角。佛是人天最有权威的万能,佛一出世,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又有一首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所以佛俱一切智,了达宇宙万法,佛悟道后,身俱六通,足迹遍满天上龙宫,天体地形,知之甚详,若以现在一般科学家,以精心研究世上各种科学,这种技术上的智慧,若以佛的智慧来比较,真是沧海一滴,所以佛的智慧,才可称为世中最万能的智慧,现在这佛,并不是别佛,就是现今本经主讲的释迦牟尼佛。

  丙五 处证信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佛说这本经,是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今举出国名及地方,此是表显此经确有地址根据,此处是佛常说法的地方,因为舍卫国的人民,性情纯厚忠良,喜欢听闻佛法,佛在这里成立一间大讲堂,常常讲经说法,现在我们常时所诵的金刚经弥陀经,就是在这里说的,所以这个地方在佛教中是有相当的历史性的。

  舍卫,是印度梵语,译为丰德,谓国丰四德,四德就是:

  一、解脱德,其国人民,喜欢修行,多得解脱。

  二、多闻德,其国人民,喜欢听佛闻法。

  三、财宝德,其国丰饶,多出珍宝,胜于余国。

  四、五欲德,国家富裕,丰衣足食,人多五欲。

  问:既是五欲,本不能称德,何以已今称为德呢?答:此是爱其人民本性淳良,素以好德,五欲虽属逸,亦可称为德。

  只,即只陀,乃波斯匿王的王子,只陀,译为战胜,太子生时,适逢国王与外国战胜,因之为名。树,即园中所植之树,乃太子所有。给孤独园,以长者名为园名,给孤独,原名须达,是波斯匿王大臣,家资巨富,性好布施,欢喜扶孤助贫,因此国人美其名为给孤独,孤者,少而无父,独者,老而无子,长者对那些贫苦孤独的人,时常资助救济,因此国人称为给孤独长者,这是佛世一位大慈善家。园本属只陀太子所有,因被须达长者所买,故园属给孤独长者所施,树属只陀太子所施,故云祇树给孤独园。

  然买园施树,据涅槃经说,当时有一段因缘,如彼经云:“须达长者,为儿娉妇,诣王舍城,因见佛发心,请入舍卫说法,佛令舍利弗随归,先拣住处,择得只陀太子之园,长者问买,太子戏云:“侧布黄金满。”即卖之,长者便欲交付,太子云:“是戏言,共请断事人断之。”被断令依先语,长者载金侧布,唯余一隅,太子见其不惜财宝,知佛殊胜,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门屋,施园中树,以为林荫,二人共成精舍,请佛居之。”

  乙二发起序,本经的发起是由目连以孝顺救母为发起因,文分六段:丙一、始得道果,丙二、为报母恩,丙三、寻观处所,丙四、得见母苦,丙五、为母悲救,丙六、恶习未忘。

  丙一 始得道果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梵语大目犍连,华语译为胡豆,印度上古有种仙人,在山修道,好食胡豆,故以立姓,目犍连,乃是王舍城辅相之子。在他未出家以前,他与舍利弗同谒沙然梵志为师,自其师终没后,受师遗托,领二百五十新学门徒,同修净行,佛有意要度他们两人,便叫额陛比丘往度,舍利弗见额陛比丘,威仪严肃,庠序温雅,心生羡慕,从其额陛比丘口中所说:“一切诸法本,因缘实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听后便有所悟,顿得法眼,踊跃欢喜,还归精舍,目连看舍利弗那种喜悦神态,知有妙闻,求问舍利弗,舍利弗将听来法语告诉,目连听了,也得法眼,知佛有大智慧,于是二人领二百五十新学门徒,一同归佛出家,承其宿世善根,出家不久,便得罗汉。

  始得六通,就是尊者得道以后,初得六通,通,是天然智慧,照彻无碍,人未得道以前,以识覆障本源,所至之处,皆是壅塞障碍,如蚕自茧,故名不通;现在目连以成道果,还归本然,六根清净,故处处皆得通达无阻,故名为通。六通:

  一、通天眼:凡夫肉眼,神识混浊,只能见近,不能见远,有一纸隔,使不能见!天眼通则不然,以清净本然之体,发出见性,故能观色无碍,能观六道众生,前世因,后世果,何处生,何处死,若苦若乐,历历分明,若近若远,皆无障碍。

  二、天耳通:是闻声无碍,能听六道众生,悲喜苦乐等声,若远若近,如在耳边,听得历历清晰。

  三、他心通:是知他人心事无碍,凡六道众生,心中有何念头,不用说出,便能知之。

  四、宿命通:是知过去世一切事无碍,不但能知自已一世二世至百千万世以前的事,而且能知他人八万四千劫内的事。

  五、如意通:亦名神足通,身如其意,随念即至,身能飞行,山海无碍,能变大变小,一能变多,多能变一,移近就远,移远就近,此界没,彼界出,彼界没,此界出,变化无穷。

  六、漏尽通:漏,即三界见思二惑,如钵破漏,不可复用,凡夫被诸烦恼覆障,永不出缠,亦如破器一般,故云漏,罗汉已断见思二惑,不受三界生死,故名漏尽。唯此一通,仅限四圣独有,余则无此一通。现在目连得斯六通,已是了断见思二惑,跳出三界生死,从此永不受三界后有之身,故云始得六通。

  丙二 为酬母恩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连生性孝笃,一得道,就思报恩,以此足证出家人,非是单味舍弃亲情父母出家,就是不孝不义,相反的,目连的出家,是为孝顺父母而去出家,故他一得果道,时不容刻就报父母乳哺之恩,故孔夫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又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现在本经所说,重在报恩,以是处处皆于报恩为作前题。

  文中两句,首句,正显目连为孝度亲,次句,正显目连度亲,偏重度母,此经所说,对于度父;全无提及,目连既得道果,而得六通,对他去世父母,生于何道,升沉苦乐,以他道眼观察,了若指掌,目连或观他父亲,生于善道,暂可容缓度拔,盖此时,目连观他母亲堕于鬼道,受饥渴苦,故应急度,所以此经所说,偏重度母。

  至于报恩,若分析来说,报有分全,恩有轻重,过去多生父母恩为轻,今生父母恩为重,报一生父母恩为分,报多生父母恩为全,世人报恩,大多只报一生,设同孟宗董永之孝,祗说分报而已,今经所说,欲度多生父母恩,这才是全报。

  关于报恩,是每个良知自爱的孝子贤孙们,是不能逃避这种责任心的,在佛经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又云:“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佛是提倡大孝的圣者,从旷劫以来,常行仁孝,真是一个能说能行的大孝圣者,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下我暂引佛陀往昔一段为狝猴王救母的故事来说,藉知佛陀往昔作了兽类,还尚晓修其孝行。

  如经云:“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我今欲往忉利天上,夏坐安居,为母说法,汝诸比丘,谁乐去者,当随我去,作是语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树下,夏坐安居,为母摩耶及无量诸天说法,皆获见谛,还阎浮提。诸比丘言:“希有世尊,能为其母,九十日中,住忉利天。”佛言:“非但今日,我过去时,亦曾为母,拔苦恼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过去所为,其事云何?”佛言:“往昔久远,雪山之边,有狝猴王,领五百狝猴,时一猎师,张网围捕。”狝猴王言:“汝等今日,慎勿恐怖,我当为汝破坏彼网,汝诸狝猴,悉随我出,即时破网,皆得解脱,有一老狝猴,担儿脚跌堕于深坑,狝猴王觅母,不知所在,见一深坑,往到边看,见母在下,语诸猕猴,各自励力,共我出母,时诸猕猴,互相捉尾,乃至坑下,挽母得出,离于苦难,况我今日,拔母苦难,尔时拔免深坑之难,今复拔母三恶道难。”佛告诸比丘:“拔济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无难,自致成佛,以是义故,诸比丘等,各应孝顺供养父母。””

  佛教的传统,教化众生,了脱生死,固属本教的要旨,我们明白此身虽是幻躯,倘若不假父精母血构成,那有这个身躯做为修道之器?所以,此身既属父母所有,我们就应孝…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