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憶力極強之故。
丙二 信證信
如是
此是指法之辭,如信此法,則謂如是,不信此法,則謂不如是,佛說之法,乃是金口親宣,句句都是誠實其語,決無謊誕,那麼我們是應該相信,信,是學佛的基本,佛法如大海,信爲能入,俱足信心,學佛才有保障,如若信心不俱,便謂不信,故如是,乃是信順之辭。
丙叁 時證信
一時
佛說經,自然是有年月日的,但阿難結集,不言年月日,統稱一時,這種原因,是有關佛當時所說的法,沒有一定地址,有在天上,有在龍宮,有在人間,若以這些時間,以人間時日計算,甚難標准,如四天王天,人間五十年爲一日,忉利天,人間百年爲一日,夜摩天,人間二百年爲一日,兜率天,人間四百年爲一日,化樂天,人間八百年爲一日,他化自在天,人間千六百年爲一日,這樣比例,天與天時日,尚且如此相距之遙,照這樣說,也就很難計算。如從前無著、世親、師子覺叁位菩薩,同修唯識觀,發願同生兜率內院,相約誰先去者,回來報訊,後師子覺菩薩圓寂,一去叁年,不見回訊,叁年後,世親菩薩圓寂,他臨終時,無著菩薩吩咐道:“你見了彌勒菩薩之後,須來回我一音。”世親死後,過了叁年才來,無著責他背信道:“你一去,這麼久才來?”世親答道:“我到兜率內院,聽了彌勒菩薩一席法,禮叁拜,繞了一匝,馬上就回來,誰知這樣短短時間,人間就已叁年了。”現在人間東西半球又有日夜不同,如美洲是白天,亞洲是黑夜,如經說:“東勝神洲日將出,西牛賀洲日將沒,商瞻部洲日當升,北俱廬洲打叁更。”故阿難結集,不舉年月日,只雲一時,就是這種道理。又一說,乃是機教相契,師資道合,聽說究竟,名爲一時。
丙四 主證信
佛
主證信,主,是一經最主要的角色,若無主,就不能産生其他的配角。佛是人天最有權威的萬能,佛一出世,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有一首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所以佛俱一切智,了達宇宙萬法,佛悟道後,身俱六通,足迹遍滿天上龍宮,天體地形,知之甚詳,若以現在一般科學家,以精心研究世上各種科學,這種技術上的智慧,若以佛的智慧來比較,真是滄海一滴,所以佛的智慧,才可稱爲世中最萬能的智慧,現在這佛,並不是別佛,就是現今本經主講的釋迦牟尼佛。
丙五 處證信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佛說這本經,是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今舉出國名及地方,此是表顯此經確有地址根據,此處是佛常說法的地方,因爲舍衛國的人民,性情純厚忠良,喜歡聽聞佛法,佛在這裏成立一間大講堂,常常講經說法,現在我們常時所誦的金剛經彌陀經,就是在這裏說的,所以這個地方在佛教中是有相當的曆史性的。
舍衛,是印度梵語,譯爲豐德,謂國豐四德,四德就是:
一、解脫德,其國人民,喜歡修行,多得解脫。
二、多聞德,其國人民,喜歡聽佛聞法。
叁、財寶德,其國豐饒,多出珍寶,勝于余國。
四、五欲德,國家富裕,豐衣足食,人多五欲。
問:既是五欲,本不能稱德,何以已今稱爲德呢?答:此是愛其人民本性淳良,素以好德,五欲雖屬逸,亦可稱爲德。
只,即只陀,乃波斯匿王的王子,只陀,譯爲戰勝,太子生時,適逢國王與外國戰勝,因之爲名。樹,即園中所植之樹,乃太子所有。給孤獨園,以長者名爲園名,給孤獨,原名須達,是波斯匿王大臣,家資巨富,性好布施,歡喜扶孤助貧,因此國人美其名爲給孤獨,孤者,少而無父,獨者,老而無子,長者對那些貧苦孤獨的人,時常資助救濟,因此國人稱爲給孤獨長者,這是佛世一位大慈善家。園本屬只陀太子所有,因被須達長者所買,故園屬給孤獨長者所施,樹屬只陀太子所施,故雲祇樹給孤獨園。
然買園施樹,據涅槃經說,當時有一段因緣,如彼經雲:“須達長者,爲兒娉婦,詣王舍城,因見佛發心,請入舍衛說法,佛令舍利弗隨歸,先揀住處,擇得只陀太子之園,長者問買,太子戲雲:“側布黃金滿。”即賣之,長者便欲交付,太子雲:“是戲言,共請斷事人斷之。”被斷令依先語,長者載金側布,唯余一隅,太子見其不惜財寶,知佛殊勝,遂施所余之地,置立門屋,施園中樹,以爲林蔭,二人共成精舍,請佛居之。”
乙二發起序,本經的發起是由目連以孝順救母爲發起因,文分六段:丙一、始得道果,丙二、爲報母恩,丙叁、尋觀處所,丙四、得見母苦,丙五、爲母悲救,丙六、惡習未忘。
丙一 始得道果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梵語大目犍連,華語譯爲胡豆,印度上古有種仙人,在山修道,好食胡豆,故以立姓,目犍連,乃是王舍城輔相之子。在他未出家以前,他與舍利弗同谒沙然梵志爲師,自其師終沒後,受師遺托,領二百五十新學門徒,同修淨行,佛有意要度他們兩人,便叫額陛比丘往度,舍利弗見額陛比丘,威儀嚴肅,庠序溫雅,心生羨慕,從其額陛比丘口中所說:“一切諸法本,因緣實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聽後便有所悟,頓得法眼,踴躍歡喜,還歸精舍,目連看舍利弗那種喜悅神態,知有妙聞,求問舍利弗,舍利弗將聽來法語告訴,目連聽了,也得法眼,知佛有大智慧,于是二人領二百五十新學門徒,一同歸佛出家,承其宿世善根,出家不久,便得羅漢。
始得六通,就是尊者得道以後,初得六通,通,是天然智慧,照徹無礙,人未得道以前,以識覆障本源,所至之處,皆是壅塞障礙,如蠶自繭,故名不通;現在目連以成道果,還歸本然,六根清淨,故處處皆得通達無阻,故名爲通。六通:
一、通天眼:凡夫肉眼,神識混濁,只能見近,不能見遠,有一紙隔,使不能見!天眼通則不然,以清淨本然之體,發出見性,故能觀色無礙,能觀六道衆生,前世因,後世果,何處生,何處死,若苦若樂,曆曆分明,若近若遠,皆無障礙。
二、天耳通:是聞聲無礙,能聽六道衆生,悲喜苦樂等聲,若遠若近,如在耳邊,聽得曆曆清晰。
叁、他心通:是知他人心事無礙,凡六道衆生,心中有何念頭,不用說出,便能知之。
四、宿命通:是知過去世一切事無礙,不但能知自已一世二世至百千萬世以前的事,而且能知他人八萬四千劫內的事。
五、如意通:亦名神足通,身如其意,隨念即至,身能飛行,山海無礙,能變大變小,一能變多,多能變一,移近就遠,移遠就近,此界沒,彼界出,彼界沒,此界出,變化無窮。
六、漏盡通:漏,即叁界見思二惑,如缽破漏,不可複用,凡夫被諸煩惱覆障,永不出纏,亦如破器一般,故雲漏,羅漢已斷見思二惑,不受叁界生死,故名漏盡。唯此一通,僅限四聖獨有,余則無此一通。現在目連得斯六通,已是了斷見思二惑,跳出叁界生死,從此永不受叁界後有之身,故雲始得六通。
丙二 爲酬母恩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目連生性孝笃,一得道,就思報恩,以此足證出家人,非是單味舍棄親情父母出家,就是不孝不義,相反的,目連的出家,是爲孝順父母而去出家,故他一得果道,時不容刻就報父母乳哺之恩,故孔夫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又雲:“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現在本經所說,重在報恩,以是處處皆于報恩爲作前題。
文中兩句,首句,正顯目連爲孝度親,次句,正顯目連度親,偏重度母,此經所說,對于度父;全無提及,目連既得道果,而得六通,對他去世父母,生于何道,升沈苦樂,以他道眼觀察,了若指掌,目連或觀他父親,生于善道,暫可容緩度拔,蓋此時,目連觀他母親墮于鬼道,受饑渴苦,故應急度,所以此經所說,偏重度母。
至于報恩,若分析來說,報有分全,恩有輕重,過去多生父母恩爲輕,今生父母恩爲重,報一生父母恩爲分,報多生父母恩爲全,世人報恩,大多只報一生,設同孟宗董永之孝,祗說分報而已,今經所說,欲度多生父母恩,這才是全報。
關于報恩,是每個良知自愛的孝子賢孫們,是不能逃避這種責任心的,在佛經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又雲:“假使有人,遭饑馑劫,爲于爹娘,盡其己身,脔割碎壞,猶如微塵,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佛是提倡大孝的聖者,從曠劫以來,常行仁孝,真是一個能說能行的大孝聖者,所謂:“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以下我暫引佛陀往昔一段爲狝猴王救母的故事來說,藉知佛陀往昔作了獸類,還尚曉修其孝行。
如經雲:“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我今欲往忉利天上,夏坐安居,爲母說法,汝諸比丘,誰樂去者,當隨我去,作是語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樹下,夏坐安居,爲母摩耶及無量諸天說法,皆獲見谛,還閻浮提。諸比丘言:“希有世尊,能爲其母,九十日中,住忉利天。”佛言:“非但今日,我過去時,亦曾爲母,拔苦惱事。”時諸比丘,而白佛言:“過去所爲,其事雲何?”佛言:“往昔久遠,雪山之邊,有狝猴王,領五百狝猴,時一獵師,張網圍捕。”狝猴王言:“汝等今日,慎勿恐怖,我當爲汝破壞彼網,汝諸狝猴,悉隨我出,即時破網,皆得解脫,有一老狝猴,擔兒腳跌墮于深坑,狝猴王覓母,不知所在,見一深坑,往到邊看,見母在下,語諸猕猴,各自勵力,共我出母,時諸猕猴,互相捉尾,乃至坑下,挽母得出,離于苦難,況我今日,拔母苦難,爾時拔免深坑之難,今複拔母叁惡道難。”佛告諸比丘:“拔濟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無難,自致成佛,以是義故,諸比丘等,各應孝順供養父母。””
佛教的傳統,教化衆生,了脫生死,固屬本教的要旨,我們明白此身雖是幻軀,倘若不假父精母血構成,那有這個身軀做爲修道之器?所以,此身既屬父母所有,我們就應孝…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