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養父母,這才盡了兒子的責任。佛的孝行,的的確確可做爲我們最好的模範。現在目連是佛弟子,得佛法誨,以佛至孝之道,拳拳服膺,此可說是有其師,必有其徒,而佛家的孝,確有傳統性的。

  至于孝的反面,就是不孝,當今世風不古的今日,要找一個真以行孝的人,真是少如鳳毛麟角。罵父打母,不孝之舉,充耳常聞,比比皆是。如佛經裏所說:“橫簪頭上,既與索婦,得他女子,父母轉疏,私房內室,共妻語樂,父母年高,氣力衰微,終朝至暮,不來借問,或複父孤母寡,獨守空房,猶如客人,寄止他舍,常無恩愛,或無襦被,寒凍苦辛,厄難遭之太甚,年老色衰,多饒蚤虱,夙夜不臥,長吟歎息,何罪宿愆,生此不孝之子,或時呼喚,嗔目驚怒,婦兒罵詈,低頭含笑!”

  現在像這種人,世上真是多得很,一個不孝的人,當然是沒有好的結果,天地間也決不容許這種人,下面我且引幾部經典可來證實不孝的人,應得之報,顯然是有的。

  如經所說:“昔迦默國,鸠陀扇村中,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其子勃逆,不修仁孝,以嗔母故,舉手向母,適打一下,即日出行,遇逢于賊,斬其一臂,不孝之罪,尋即現報,苦痛如是,後地獄苦,不可稱計。”

  “又有一婦,禀性很戾,不順禮度,每有所爲,常與姑反,得姑嗔責,恒懷不分,嗔心轉盛,現欲殺姑,後作方計,教其夫主,自殺其母,其夫愚癡,即用婦語,便將其母,至曠野中,縛結手足,將欲加害,罪逆之甚,感徹上天,雲霧四合,爲下霹雳,霹殺其兒,母即還家,其婦開門,謂是夫主,問言殺未?姑答已殺,至于明日,方知夫死,不孝之罪,現報如是,後入地獄,受苦無量!”

  在雜寶藏經,又有一段故事,也是敘述吾佛往昔一段孝與逆,在冥冥中自有分曉判斷,而所得的罪福,是非常的明顯。如古人所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經裏的故事,很有趣,自然是含有一番警告性,爲的是要使人們聽了,有所警惕,不可隨便妄爲,這樣,無論每一個人,對于生身父母是應該孝敬,絲毫不可杵逆,否則就成爲萬世不孝的罪人了。其故事如下:

  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獲罪無量。

  我于過去久遠世時,波羅柰國,有個長者子,名叫慈童女,其父早喪,家裏又貧,慈童女侍母極孝,日作勞力,割草賣薪,日得兩錢,奉養老母,因勤工作,日得四錢,以供于母,逐日增加,日得八錢,供養于母,爲人忠實,人多信賴,獲利轉多,日得十六錢,奉給于母,衆人見其聰明,經營有方,便勸之言:“汝父在時,常入海取寶,汝今何不入海采寶?”

  慈童女聞是言,而白于母:“我父在時,作何事業?”

  母言:“你父在時,入海取寶。”

  子言:“我父入海取寶,我今何故,不我入海取寶?”

  母見其子,仁慈孝順,便戲言:“你也可去。”

  慈童女一聽此言,認爲他母親許可他去,便約諸同伴入海取寶。一日,向母辭行,母對其子道:“我唯有你一子,怎可放你入海取寶。”其母說著,便拒絕其子的請求入海。

  子對母說道:“母若先不許,我就不作此擬想,已先征得母同意,設今不去,便失諸同伴信約,甯可立信而死,不可無信而生。”

  母看子意堅決,阻之也是無益,趨前抱子而哭,說道:“待我死後,才可得去。”

  慈童女爲不失信故,便推開其母,同時又拔出其母數十根發,母恐兒得不孝罪,便放他去。

  以是慈童女和諸同伴入海取寶,行到半路,忽然刮起一陣大風,遂失諸伴,又不識路,見有一山,至山頂,遙見有城绀琉璃色,饑渴困乏,疾向城中,爾時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寶珠,作諸使樂,而共來迎,慈童女帶著很奇怪的心情,便問四玉女道:“你們爲何所事,而來迎接于我?”

  四玉女笑著,齊聲答道:“君有好大的福氣,能得在此城中與我們姊妹共享四萬歲的快樂。”

  慈童女就在這裏住,和諸玉女同相取樂,但住了不久,便生厭離,遂舍她們而去,諸玉女感到無限遺憾,就帶著嬌嗔埋怨似地責備他道:“閻浮提人,真是反複無常,爲什麼這樣無緣無故就抛棄我們而去呢!”

  慈童女不顧她們嬌嗔,又不沈戀她們色相,決意和她們告別,向前而行,見一座頗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也作使樂,前來迎接,慈童女又覺得很奇怪,便問她們道:“你們爲什麼這樣客客氣氣來迎于我?”

  八玉女嫣然地笑了,齊聲答道:“難得今日君臨,我們與君有八萬歲良緣,所以今日君到,就應欣然相迎。”

  慈童女知道了這段因緣,不客氣就在這裏住,但住不久,也生厭離,也和他們告別,諸玉女在這時似乎也領略到閻浮提人實在是靠不住,也感到無限的惋惜,就讓慈童女告別。慈童女別後,向前而行,進一座白銀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欣然相迎,慈童女又覺奇異,便問她們道:“你們也是這樣興高釆烈的來迎接于我,但我有何宿德,而受你們這樣厚禮相迎?”

  十六玉女笑著,嬌聲一同答道:“君有好大福氣,堪受我們姊妹拱待十六萬歲,今日君到,我們姊妹就應特別相迎。”

  這時慈童女自知有大福氣,但不知生平造何福德,而受此種豔福,以是慈童女就在這裏住,接受她們殷勤款待,但住不久,舊態複燃,又生厭離,也和她們辭別,別時,諸玉女也感到戀戀不舍。慈童女又向前行,至一座黃金城,城中有叁十二玉女,擎叁十二如意珠,欣然來迎,慈童女這時又感到很奇怪,內心卻作這樣想著:爲什麼我這一向以來,我居然而遇到這許多的豔遇呢?以是便啓口向她們質道:“諸位玉女:我今有何因緣,受到你們這樣厚禮相迎呢?”

  叁十二玉女欣然同聲答道:“這是君之宿福,我們與君有一段宿世因緣,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迎接,願君勿卻,且受我們的歡迎吧。”

  慈童女又是知道了這段因緣,便在這裏住下,享受她們的豔福,叁十二玉女又再告訴慈童女道:“我們與君有叁十二萬歲因緣,君可安心住在這裏,享受我們的快樂吧。”

  慈童女住在這裏,但住不多久,不知怎樣,又生厭離,想欲他去,便對諸玉女告辭,這時諸玉女狀似留戀,慨歎萬端,便帶警告般的口吻挽留勸道:“君前後所住,均是豔境,受大快樂,恐君此去,就無樂境可言,以君不如在這長住,長期享受我們姊妹的福氣,此是吾等姊妹爲君之計,才出此之良言,以免君後日之悔呵!”

  慈童女在這時,雄心蓬勃,滿想前面更有豔境可遇,就不理她們的勸告,毅然和她們辭別,向前而行,遙見一座鐵城,心生疑慮,獨自暗暗想道:外雖是鐵,內必有更好境界,以是不虞有他,向前漸進,到了城阙,一切情境,均是阗寂寂,並無玉女來迎,而此遭卻就出他意外,他又自信城裏必有更好妙境,以是再進,不知不覺進入鐵城,而城門自動關門,城裏火炎灼灼,熱不可近,慈童女張目一望,四處又是阗然無聲,並無一個玉女來迎,橫在他眼前的是一個面孔猙獰,頭戴火輪的鬼卒,慈童女看後,內心只感惴惴不安,已知此人非是善類,又知此間非是善處,顯然是一座牢獄,在這情境之下,真是把慈童女嚇壞了,慈童女擬欲退出城門,但城門緊緊關閉,已無去路,那個橫眉惡凶的獄卒,步步迫近慈童女身邊來,在靜寂間,烘然一聲震響,那個火輪忽然飛在慈童女頭上,把慈童女壓得怪聲怪叫,又痛又熱,苦不堪言,那個火輪像磁質般,任慈童女出盡全身之力,總不能把它擺脫,這時慈童女才知身陷牢獄了,這種意想不到的突擊,真是使慈童女料也料不到,也使慈童女莫名其妙,這時慈童女爲要明白這種突擊的情形,所以不得不啓口問那個獄卒道:“獄哥!我戴此輪,何時可脫?”

  獄卒答道:“世間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采寶,經曆諸城,時間又暫,然後當來代汝受罪,此鐵輪者,終不墮地。”

  慈童女又問道:“我作何福,複作何罪?”

  獄卒答道:“汝在閻浮提,日以二錢,供養于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萬歲中,受其快樂。四錢供養母故,得頗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萬歲中,受諸快樂。八錢供養母故,得白銀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萬歲,受于快樂。十六錢供養母故,得黃金城,叁十二如意珠,叁十二玉女,叁十二萬歲,受大快樂。以拔母發之罪,今得戴此鐵火輪,不曾墮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脫。”

  慈童女又問道:“今此獄中,有人受罪和我相同否?”

  獄卒答道:“百千無量,不可稱計。”

  慈童女聞已,即作思惟:我因少意逆母,而拔母發,致受此罪,況世人大逆不孝,所受之罪,當比這更重,慈童女想到這,不禁毛孔悚然,慈童女爲救世人之故,便發誓願:“願我代爲一切衆生受苦。”

  慈童女發是願已,頭上鐵輪頓然墮落于地,這時慈童女便駁問獄卒道:“你說此輪,不曾墮地,于今爲什麼會墮落于地呢?”

  獄卒一聽此話,不但不與辯駁,像野蠻地又不與他講理,一股嗔忿心用鐵叉打慈童女頭,慈童女驟時命終,即生兜率天。

  爾時慈童女,是什麼人?就是當今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佛告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

  佛說這段故事,實在是含有很大的教育性,我們生做一個人,世代相襲,應有義養,現在我們孝人,相信後人必來孝我,這是理所必然,若是擅行不孝,此不但失掉了做人的意義,而且辜負了父母一番撫養的苦心,慈烏尚有反哺之報,羊猶有跪乳之恩,設使我們對于父母不孝,真是不如此等禽畜之類,唐朗詩人白居易有首贊慈烏詩:“慈烏失慈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非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聲,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殁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我們要學一個高尚的人格,和一個譽爲有孝養的人,那麼我們就應向佛…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