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佛便教他们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以达佛境,这是菩萨乘。
在五乘中,唯菩萨乘为最,人天两乘,所修所得仅是人天福报,在六道中只算是三善道,尚有轮回之报。声闻缘觉二乘,虽出三界,免轮回苦,但所修证,均是不究竟义,心量狭窄,得小为足,故佛责为“焦芽败种”之类。唯菩萨乘,才能传佛种子,绍继佛位,发大道心,勤修佛道,利己利人,以是菩萨,常获诸佛赞叹。在于证理方面,当然于一佛乘为最胜,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约机方面,又要方便说三乘法,现在佛说本经,所阐唯是人天福果,故本经在五乘中,属于人天乘摄。
四、解释经题
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乃本经总名,古德所释经题,有通有别,经之一字为通题,通于诸经,如楞严经,法华经等,均称是经,故云通题。佛说盂兰盆五字为别题,惟限此经名称,故云别题,别于诸经故。现在先释别题,次释通题,在别题中,先释佛说,次释盂兰盆。
佛说二字,先释佛,次释说。
佛是梵语,具云佛陀,译为华语,就是觉,而佛的觉,是究竟觉,因佛俱不凡的大智慧,了知宇宙万法,皆是空化,悉是无常,不被物欲所惑,不为尘劳所缚,荡荡然跳出三界,了断众生生死情缚,如梦中醒,故名为觉。觉有三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俱此三觉,方称为佛。
佛之自觉,是对众生不觉而说,众生因被物欲所惑,不达诸法本体,本非实有,起诸邪见,贪恋情欲,向外追求,以是把清净六根搅著一蹋糊涂,又把一个光灼灼的真如自性障蔽起来,造成背觉合尘,成为生死的殃患,以是众生就称为不觉。佛的自觉,是觉悟众生所不能觉,故自觉,拣非凡夫的不觉。
觉他,佛自觉后,把所觉的觉智,不敢保为私有,公开示众,使众生明了各人也有这个觉性,所以佛在菩提树下觉道后,乘性而谈,尘说刹说,这种无非是要使众生明了这个觉性,故佛的觉他,拣非二乘的自利。
觉行圆满,就是佛所得自觉智和所修的功行,已经圆满无缺,故称为觉行圆满。觉行圆满,分为两种说法,一、是觉智圆满,二、是觉行圆满,觉智圆满,佛以金刚智破最后一分生相无明,破五住,灭二死,证三身,得四智,以得圆满智慧。觉行圆满,佛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修六度万行,广化众生,至此功圆行满,故云觉行圆满,佛的觉行圆满,拣非菩萨之分修分证,所谓三觉圆,万德备,故称为佛。
佛是通号,乃十号之一,十方诸佛均称为佛,现在此佛,即指释迦牟尼,释迦是姓,译为能仁,牟尼是名,译为寂灭,现在此经,乃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
次释说字,说者,悦所怀故,因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机宜而说,是悦众生耳,故众生喜听何法,佛即随应而说之,使众生听了,得到无量法喜。根据大智度论所说,共有五种人能说经:
一、佛说:如来出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如来所说者,名为佛说。
二、弟子说:即声闻缘觉菩萨等,佛在世时,各弟子承佛威力,各运神变,各处辅助佛化,故弟子亦能说经。
三、仙人说:在佛会中诸大仙人,由佛闻法,发大誓愿,替佛宏宣,饶益有情,是名仙人说。
四、天人说:天人,即释提桓因,及大梵天王等,如帝释天王常在善法堂对诸天人演说般若,苦空无常等法,故天人亦能说经。
五、化人说:即三乘圣人所变化,如罗侯罗化金轮王,化度城东老母,先说福报因缘,后说大乘妙法,故化人亦能说经。
现在此经,是佛对目连说,故曰佛说,佛是能说,经是所说。
次释盂兰盆,盂兰盆,是华梵合并之音,盂兰,是印度梵语,华方译为倒悬,盆是华语,是用器,倒悬,照字义说,即是倒吊意思,如荡鸡鸭倒旋而吊之类。一说窘急义,如现在目连母障蔽心源,堕在饿鬼道,受饥渴苦,欲食不得,此种痛苦,犹似倒悬一般。至于救济方法,此非一人之力,须藉众人之力,故疏云:“佛令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此经就以此意义,立为经题。
次释通题
经,梵语修多罗,华语译为契经,意谓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理契机,是名契经。又经者,常也,圣人所立言教,永远不可更改,是可尊敬故。又含有贯摄义,能贯通摄持一切义理,使人读之能产生无量深义,又能了知世间善恶因果,所以经的路线,是指示人去恶从善,导往菩提善果。
五、略说译人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佛降生在印度,(即现今尼泊尔国),当时佛所说的法,是以印度梵音而说,阿难尊者结集,也以印度梵文汇集,故佛经流传到中国,是要经过历代高僧一番的翻译,由梵文译成中国文的,现在此经的翻译,共有三译:
一、西晋竺法护译,经名佛说盂兰盆经,即现在所讲此经。
二、同一朝代惠帝在位时,法炬法师译,经名灌腊经乃取经中饭果百味之义。
三、又一译,经名报恩经,乃取目连报恩度母之意,但译经人名失考。
西晋,是译经年代,此经传入中国,是在西晋武帝时代译的,那时中国佛法适在初期繁盛,此经传译,在中国译经历吏上可算为最早期时。
三藏法师,三藏,是赞叹这位法师学识渊博,精通经律论三藏。法师,是尊称,以法为师,为人师范,故云法师。
竺法护,乃法师别名,根据历史记载,梵文竺昙摩罗刹,竺是姓,昙摩罗刹,译为法护,是名,法师是月氏国人,世居炖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日诵经万言,过目则能体会,天性纯良,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世上毁誉,未尝芥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师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书,师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斋梵经,还归中夏,自炖煌至长安,沿路传译,经师所译,有正法华等经,共一百六十五部,广为流传。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师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水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言讫,正移走间,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方,僧徙数千,咸所宗事。及晋惠帝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师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享寿七十有八。
照历史看,法师毕生译经,孜孜不倦,己予晋朝佛教奠下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功亦伟。这本经,在文字量上,虽然不多,是出法师所译,以此,足证此经非是伪造,是有历史可考,藉资后人生信的。
六、正释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经文大分三段: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此三分,始出唐道安法师之手,法师判一切经,皆作序、正、流通三分,序,是序述一经发起因缘,正宗,陈述一经所说要旨,流通,即将此经流通后代。法师初判此三分,当时人多不信,后亲光菩萨论传入中国,论中阐明每部佛经应有此三分,以是后人才生信仰,所谓“弥天高判,今古同遵。”以后诸古德释经,多用此三分为判释。
甲一,序分分二:乙一,证信序,乙二,发起序。
乙一、证信序:是证明佛的经典是由阿难从佛所闻,非是阿难臆说,乃是大众同闻,故阿难结集时,一切经首皆安“如是我闻”等句,标此为证,令人起信。亦云通序,通于诸经,亦云经后序,佛说法时,尚未有此文故。
乙二、发起序:是详明每部佛经发起因缘,若如此经以目连度母为发起因,亦云别序,诸经各别故,如楞严经阿难示堕淫室,以此为发起说经之因,如法华经佛放光东照,弥勒腾疑,舍利弗三请,佛方说之,诸经所发起因缘,各有不同,故名发起序,亦云经前序,佛未说法之前,先现一种瑞相。在证信序中,大分五种证信,证明此法可信,故云证信。亦名六种成就,但五种证信,与六种成就,名词虽别,义则相同。
此经证信,照经文所分,只有五种:丙一、闻证信、丙二、信证信、丙三、时证信、丙四、主证信、丙五、处证信。经文缺众证信,理必俱之,如下文云:“四辈弟子,欢喜奉行。”此是译经人省略,此经将闻证信为首,异于余经,亦出译经人译法不同,如云我闻如是,如是我闻,文句虽异,义理则同。此经又无我字,此乃译人彰显圣人皆证无我,余经有者,此皆假指,犹不同凡情所计之我,乃是大我中无我之我。
佛经所用如是我闻,有四种含义:
一、佛入涅槃,当时阿那律教阿难问佛四件事:
l、问佛灭度后,恶性比丘,云何共住?佛答云:以默摈之法而住。
2、问佛在世,我等以佛为师,佛灭度后,我等以谁为师?佛答云:以尸波罗戒为师。
3、问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佛答云:当依四念处住。
4、问佛灭度后,所集经典,经初当安何语?佛答云:如来灭后,结集法藏,经初当安“如是我闻”等句。
二、是除众疑,佛涅槃后,迦叶尊者为要把佛说的法流传于后世,召集佛诸弟子,结集法藏,阿难高登法座,承其宿福,顿感相好如佛,当众起了三疑:一、疑释迦再来,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至,至阿难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
三、止谤故,阿难位居罗汉,结集时,既云如是我闻,则表法有所宗,显非阿难臆说,以是能止他人之谤。
四、拣异教故,外道一切经典,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云无,忧者云有,以表一切法不出“有无”两者,佛经安“如是我闻”,是表示与印度九十五种外道教不同故。
丙一 闻证信
闻
闻,是由耳根发识而闻,所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即是阿难结集之语,阿难是佛侍者,佛所说法,阿难一一面提耳闻,阿难未出家前,凡未听佛所说的法,佛则对阿难重说,阿难是多闻第一,凡有所闻,皆能忆提不失,此谓“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此是表示阿难的…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