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在残忍,老虎虽恶,不伤其子,况我是个堂堂国王?但到此时,悔之也是无济于事,只好照太子谏言行事,刮得残肉三份,一份与儿,二份自食,食已,便别太子而去,太子瞻恋父母食久,便扑于地,遍体血肉被诸虫蚁吸食,痛苦不可复言。

  在这时,太子身肉虽感痛楚,心境犹觉清凉,发立誓愿,今我此身供养父母,愿我父母,天人爱护,住卧安康,消除祸患,举事吉祥。又愿此身血肉,施与虫蚁。愿我来世,得成佛道,又以法食施与饥渴众生,太子发是愿已,天地震动,忉利诸天,亦皆大动,帝释天王,也被感动,化作师子,张目咆哮,飞腾而来,欲啖太子,太子见大师子欲啖,便言:“汝欲啖我,随意取食,何为见怖?”

  尔时帝释天王说道:“我非师子,是天帝释,欲来试卿。”

  太子知是天王来试,欢喜无量,天王又问太子道:“你是难舍能舍,身体血肉供养父母,如是功德,为愿生天作王吗?”

  太子答道:“我不愿生天作王,只求无上菩提,当度一切众生。”

  天王道:“你真大愚,欲成佛道,久受劝苦,方能成佛,然你能受是苦?”

  太子答道:“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无上道。”

  天王笑道:“你惟空言,谁当信你。”

  太子复发誓言:“若我欺诳大王,令我身疮,始终莫合,若不尔者,令我身体平复如旧。”

  太子发是愿已,身体恢复如本,形容端正倍常,天王起立,礼太子足,复向太子赞道:“善哉,善哉,吾不及你,你勇猛精进,当来成佛,愿先度我!”

  是时天王赞已,从空而没。

  王与夫人得到邻国,邻国王远出奉迎,以国宾款待,王将须阇提太子割肉孝养的事,一一告诉彼王,邻国王感太子如是舍身割肉孝养父母,为彼仁孝所感动,举兵协助讨伐罗侯叛臣,途至太子别处,寻取太子枯骸还归本国,正悲泪寻觅间,遥见太子,身体平复,端正倍常,至前抱持太子,大喜大哭,在悲喜交集间,便问太子道:“王子:你还活在人世呵?”

  太子把将上事告诉父母,父母欢喜无量,由以太子仁孝福德之力,毫不吃力把叛臣歼灭,故国山河重光,恢复统治,即立须阇提太子为王。佛对阿难说:“尔时父王者,即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即我母靡耶夫人是,尔时须阇提太子者,即我释迦牟尼是,尔时天王者,即憍陈如是。”

  佛说这段故事,为的是要使人们知道佛陀的出家,非是不顾父母恩义,不念妻妾恩情,非但现在佛陀就注重孝行,历劫以来曾就常常勤以孝行,据这檬看来,外道他那种胡言乱说,当属于一种恶作剧了,如现在佛陀的孝行,在净饭王泥洹经里,也就有这样的说:

  “尔时净饭王,命尽气绝时,诸释子以众香水,洗浴王身,缠细白毡,而以棺敛,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肓之恩,为不孝之者,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于父王之棺,时四王天,俱来赴丧,长跪白佛,愿听我等抬父王棺,佛即许之,四天王各变人形像,以手擎棺,抬于肩上,举国人民莫不啼哭,如来躬身手执香炉,在棺前行,出诣葬所,佛与众人,共积香薪,举棺置上,放火焚之,一切大众,益更悲哭,于是世尊告大众曰:世皆无常,苦空无我,无有坚固,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诸人,当勤精进,而自勤勉,永离生死,乃得大安,举火焚烧大王身已。”

  此外又有关佛说报恩的经典,我再略引几部经来说,如一本恩重难报经,完全是叫一般儿子们,特别对母亲十月怀胎的恩惠,是应当报答的,如经所说: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肓,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恋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

  又云:“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诵此经,为于父母,乃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旃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又云:“盖父母长养之恩,广大无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顺,死即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若有男女,孝养父母,承顺无违,常为诸天护念,福乐无尽,纵能一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尚未能报一日之恩。”

  佛说善生经说:“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观佛相海经说:“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诸恩尚然,况于父母,父母之恩,无可校量。”

  梵网经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杂宝藏经说:“有二邪行,如似拍毬,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

  “世间有人,悭贪嫉妒,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

  “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

  “违父母之愿,不名孝子。”

  出曜经说:“设我违父遗意者,则非孝子。”

  地藏经说:“愿我之母,永脱地狱。”

  大方便佛报恩经说:“菩萨如是为一切众生故,难行苦行孝养父母,身体血肉供养父母,其事如是。”

  上面所引经典,就可知佛教也是著重发扬孝道的,因为佛是大彻大悟智慧的佛,了达宇宙事理的究竟者,在其做人的事理更是明白,孝道,是关每个人一件最重要的事,在佛一生说法中,不遗余力的提倡知恩报恩,而且是实践大孝的圣者,并非徒托空言,经典所阐,就是一个铁一般的明证。

  至于佛教的报恩,此非仅报现生父母的恩,是报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报恩最大的目的,是要把父母度出三界,这是佛教所讲报恩最大的目标,所以佛教所阐的孝道,可谓世上极尽的孝,这并非孔孟所讲狭义的孝,乃是出世间最大的至孝极孝。

  现在这本盂兰盆经所定的经旨,它的出发点,是目连孝心救母,那么这本经就可断定以孝顺报恩为其经旨了。

  三、藏乘所摄

  佛说一代时教,虽然浩瀚如海,贤宗把“藏乘”两字就可包摄无余。藏,是包含义,总有三藏,即经律论三藏,经律是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唯独论藏,是佛弟子依据经律教理,互相讨论,以成其论。

  经藏:佛说的经,始从华严,终至法华涅槃,天台贤首以五时判摄,分成大小两乘,除阿含方等经摄为小乘外,余则都属大乘摄。大乘教理,以利他为原则,行六度,修万行,显示人人皆可修证成佛。小乘教理,以利己为原则,明安心,辨因果,以期个人解脱。吾佛所说经典,虽是大小不同,权实名异,此皆是吾佛权巧方便对机而设。至于经义太多诠于定学。

  律藏:律也有大小分别,总以制止为义。如世法律,以律治安,佛家之律,以律治心,佛初成道,在菩提树下与诸菩萨结波罗提木叉,制菩萨戒,此是大乘律,过了十二年后,佛为诸有事僧,对六群比丘比丘尼制戒,此是小乘律。此藏所诠,全是戒学。

  论藏:论是辩论讨论,是佛诸弟子根据经律辩论而来的,也分大小两种,大乘论如智度论,起信论,所辩全是大乘修证法理,直指明心见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论,如阿毗昙等论,所辩唯是决择一切义理。

  现在本经,在三藏中,是属经藏,因所显是不了义,故属小乘藏摄,其义兼通律藏,因佛制诸比丘,每夏应安居自恣,履行此法,此法是有定律的。

  其次讲到乘字,乘的含意,乃是运载义,如车乘可载东西,从此地运到彼地,佛的法乘亦然,就是运载凡夫由此生死岸到涅槃岸。乘,有三乘五乘,大小不同,如大车可载重,小车可载轻,以显三乘五乘人,力量有大有小,法华经三车譬喻,即显此意,总之三乘五乘大小虽殊,我们能从小至大,落力修持,一律都可达到彼岸的。

  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由三乘加上人乘天乘,故称五乘,现在分为三乘五乘,这些都是佛权巧方便而说,如法华经说:“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佛法本来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分,可是众生根性有利有钝,故佛说法有大有小,所以三乘五乘名字,皆由这样分别而来,如果人们要珍重人身,使他生生世世不遭堕落,佛就教他们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坚持五戒,就可保持人身不失,这是做人的原则,故名人乘。如果人们想要生天,享受天乐,佛就教他们修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修这十善业,就可生天,这是天乘。如果人们讨厌三界,喜修声闻乘,求其出离解脱,佛便教他们修四谛法,使他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四谛法修,便可越出三界,证涅槃道,这是声闻乘。如果喜修缘觉乘,佛便教他们修十二因缘观,观缘性空,一切法皆从因缘生,也从因缘灭,以逆顺观境,顿悟诸法无常,而证果位,这是缘觉乘。如果发大道心喜修菩萨…

《佛说盂兰盆经解(纯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