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殘忍,老虎雖惡,不傷其子,況我是個堂堂國王?但到此時,悔之也是無濟于事,只好照太子谏言行事,刮得殘肉叁份,一份與兒,二份自食,食已,便別太子而去,太子瞻戀父母食久,便撲于地,遍體血肉被諸蟲蟻吸食,痛苦不可複言。
在這時,太子身肉雖感痛楚,心境猶覺清涼,發立誓願,今我此身供養父母,願我父母,天人愛護,住臥安康,消除禍患,舉事吉祥。又願此身血肉,施與蟲蟻。願我來世,得成佛道,又以法食施與饑渴衆生,太子發是願已,天地震動,忉利諸天,亦皆大動,帝釋天王,也被感動,化作師子,張目咆哮,飛騰而來,欲啖太子,太子見大師子欲啖,便言:“汝欲啖我,隨意取食,何爲見怖?”
爾時帝釋天王說道:“我非師子,是天帝釋,欲來試卿。”
太子知是天王來試,歡喜無量,天王又問太子道:“你是難舍能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如是功德,爲願生天作王嗎?”
太子答道:“我不願生天作王,只求無上菩提,當度一切衆生。”
天王道:“你真大愚,欲成佛道,久受勸苦,方能成佛,然你能受是苦?”
太子答道:“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無上道。”
天王笑道:“你惟空言,誰當信你。”
太子複發誓言:“若我欺诳大王,令我身瘡,始終莫合,若不爾者,令我身體平複如舊。”
太子發是願已,身體恢複如本,形容端正倍常,天王起立,禮太子足,複向太子贊道:“善哉,善哉,吾不及你,你勇猛精進,當來成佛,願先度我!”
是時天王贊已,從空而沒。
王與夫人得到鄰國,鄰國王遠出奉迎,以國賓款待,王將須阇提太子割肉孝養的事,一一告訴彼王,鄰國王感太子如是舍身割肉孝養父母,爲彼仁孝所感動,舉兵協助討伐羅侯叛臣,途至太子別處,尋取太子枯骸還歸本國,正悲淚尋覓間,遙見太子,身體平複,端正倍常,至前抱持太子,大喜大哭,在悲喜交集間,便問太子道:“王子:你還活在人世呵?”
太子把將上事告訴父母,父母歡喜無量,由以太子仁孝福德之力,毫不吃力把叛臣殲滅,故國山河重光,恢複統治,即立須阇提太子爲王。佛對阿難說:“爾時父王者,即我父淨飯王是,爾時母者,即我母靡耶夫人是,爾時須阇提太子者,即我釋迦牟尼是,爾時天王者,即憍陳如是。”
佛說這段故事,爲的是要使人們知道佛陀的出家,非是不顧父母恩義,不念妻妾恩情,非但現在佛陀就注重孝行,曆劫以來曾就常常勤以孝行,據這檬看來,外道他那種胡言亂說,當屬于一種惡作劇了,如現在佛陀的孝行,在淨飯王泥洹經裏,也就有這樣的說:
“爾時淨飯王,命盡氣絕時,諸釋子以衆香水,洗浴王身,纏細白氈,而以棺斂,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凶暴,不報父母養肓之恩,爲不孝之者,爲是當來衆生之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身自欲擔于父王之棺,時四王天,俱來赴喪,長跪白佛,願聽我等擡父王棺,佛即許之,四天王各變人形像,以手擎棺,擡于肩上,舉國人民莫不啼哭,如來躬身手執香爐,在棺前行,出詣葬所,佛與衆人,共積香薪,舉棺置上,放火焚之,一切大衆,益更悲哭,于是世尊告大衆曰:世皆無常,苦空無我,無有堅固,如幻如化,如熱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諸人,當勤精進,而自勤勉,永離生死,乃得大安,舉火焚燒大王身已。”
此外又有關佛說報恩的經典,我再略引幾部經來說,如一本恩重難報經,完全是叫一般兒子們,特別對母親十月懷胎的恩惠,是應當報答的,如經所說:
“佛告阿難:我觀衆生,雖紹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義,無有仁慈,不孝不順,阿娘懷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擔,飲食不下,如長病人,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産出,恐已無常,如殺豬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兒身,咽苦吐甘,抱持養肓,洗濯不淨,不憚劬勞,忍寒忍熱,不辭辛苦,幹處兒臥,濕處母眠,叁年之中,飲母白血,嬰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導禮義,婚嫁營謀,備求資業,攜荷艱辛,戀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驚憂,憂極生病,視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養育,願早成人。”
又雲:“欲得報恩,爲于父母,書寫此經,爲于父母,讀誦此經,爲于父母,乃悔罪愆,爲于父母,供養叁寶,爲于父母,受持齋戒,爲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爲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爲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爲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璎珞,衆寶衣服,旃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衆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又雲:“蓋父母長養之恩,廣大無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順,死即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男女,孝養父母,承順無違,常爲諸天護念,福樂無盡,縱能一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尚未能報一日之恩。”
佛說善生經說:“如是子觀父母,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雲何爲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衆事,叁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觀佛相海經說:“有恩不報,是阿鼻因,諸恩尚然,況于父母,父母之恩,無可校量。”
梵網經說:“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
雜寶藏經說:“有二邪行,如似拍毬,速墮地獄,雲何爲二?一者不供養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諸不善。”
“世間有人,悭貪嫉妒,不信叁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餓鬼中。”
“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違父母之願,不名孝子。”
出曜經說:“設我違父遺意者,則非孝子。”
地藏經說:“願我之母,永脫地獄。”
大方便佛報恩經說:“菩薩如是爲一切衆生故,難行苦行孝養父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其事如是。”
上面所引經典,就可知佛教也是著重發揚孝道的,因爲佛是大徹大悟智慧的佛,了達宇宙事理的究竟者,在其做人的事理更是明白,孝道,是關每個人一件最重要的事,在佛一生說法中,不遺余力的提倡知恩報恩,而且是實踐大孝的聖者,並非徒托空言,經典所闡,就是一個鐵一般的明證。
至于佛教的報恩,此非僅報現生父母的恩,是報生生世世父母的恩,報恩最大的目的,是要把父母度出叁界,這是佛教所講報恩最大的目標,所以佛教所闡的孝道,可謂世上極盡的孝,這並非孔孟所講狹義的孝,乃是出世間最大的至孝極孝。
現在這本盂蘭盆經所定的經旨,它的出發點,是目連孝心救母,那麼這本經就可斷定以孝順報恩爲其經旨了。
叁、藏乘所攝
佛說一代時教,雖然浩瀚如海,賢宗把“藏乘”兩字就可包攝無余。藏,是包含義,總有叁藏,即經律論叁藏,經律是出于佛,經爲佛說,律爲佛製,唯獨論藏,是佛弟子依據經律教理,互相討論,以成其論。
經藏:佛說的經,始從華嚴,終至法華涅槃,天臺賢首以五時判攝,分成大小兩乘,除阿含方等經攝爲小乘外,余則都屬大乘攝。大乘教理,以利他爲原則,行六度,修萬行,顯示人人皆可修證成佛。小乘教理,以利己爲原則,明安心,辨因果,以期個人解脫。吾佛所說經典,雖是大小不同,權實名異,此皆是吾佛權巧方便對機而設。至于經義太多诠于定學。
律藏:律也有大小分別,總以製止爲義。如世法律,以律治安,佛家之律,以律治心,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與諸菩薩結波羅提木叉,製菩薩戒,此是大乘律,過了十二年後,佛爲諸有事僧,對六群比丘比丘尼製戒,此是小乘律。此藏所诠,全是戒學。
論藏:論是辯論討論,是佛諸弟子根據經律辯論而來的,也分大小兩種,大乘論如智度論,起信論,所辯全是大乘修證法理,直指明心見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論,如阿毗昙等論,所辯唯是決擇一切義理。
現在本經,在叁藏中,是屬經藏,因所顯是不了義,故屬小乘藏攝,其義兼通律藏,因佛製諸比丘,每夏應安居自恣,履行此法,此法是有定律的。
其次講到乘字,乘的含意,乃是運載義,如車乘可載東西,從此地運到彼地,佛的法乘亦然,就是運載凡夫由此生死岸到涅槃岸。乘,有叁乘五乘,大小不同,如大車可載重,小車可載輕,以顯叁乘五乘人,力量有大有小,法華經叁車譬喻,即顯此意,總之叁乘五乘大小雖殊,我們能從小至大,落力修持,一律都可達到彼岸的。
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五乘,由叁乘加上人乘天乘,故稱五乘,現在分爲叁乘五乘,這些都是佛權巧方便而說,如法華經說:“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佛法本來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之分,可是衆生根性有利有鈍,故佛說法有大有小,所以叁乘五乘名字,皆由這樣分別而來,如果人們要珍重人身,使他生生世世不遭墮落,佛就教他們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堅持五戒,就可保持人身不失,這是做人的原則,故名人乘。如果人們想要生天,享受天樂,佛就教他們修十善業,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悭貪、不嗔恚、不邪見,修這十善業,就可生天,這是天乘。如果人們討厭叁界,喜修聲聞乘,求其出離解脫,佛便教他們修四谛法,使他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四谛法修,便可越出叁界,證涅槃道,這是聲聞乘。如果喜修緣覺乘,佛便教他們修十二因緣觀,觀緣性空,一切法皆從因緣生,也從因緣滅,以逆順觀境,頓悟諸法無常,而證果位,這是緣覺乘。如果發大道心喜修菩薩…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