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佛便教他們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以達佛境,這是菩薩乘。
在五乘中,唯菩薩乘爲最,人天兩乘,所修所得僅是人天福報,在六道中只算是叁善道,尚有輪回之報。聲聞緣覺二乘,雖出叁界,免輪回苦,但所修證,均是不究竟義,心量狹窄,得小爲足,故佛責爲“焦芽敗種”之類。唯菩薩乘,才能傳佛種子,紹繼佛位,發大道心,勤修佛道,利己利人,以是菩薩,常獲諸佛贊歎。在于證理方面,當然于一佛乘爲最勝,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約機方面,又要方便說叁乘法,現在佛說本經,所闡唯是人天福果,故本經在五乘中,屬于人天乘攝。
四、解釋經題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乃本經總名,古德所釋經題,有通有別,經之一字爲通題,通于諸經,如楞嚴經,法華經等,均稱是經,故雲通題。佛說盂蘭盆五字爲別題,惟限此經名稱,故雲別題,別于諸經故。現在先釋別題,次釋通題,在別題中,先釋佛說,次釋盂蘭盆。
佛說二字,先釋佛,次釋說。
佛是梵語,具雲佛陀,譯爲華語,就是覺,而佛的覺,是究竟覺,因佛俱不凡的大智慧,了知宇宙萬法,皆是空化,悉是無常,不被物欲所惑,不爲塵勞所縛,蕩蕩然跳出叁界,了斷衆生生死情縛,如夢中醒,故名爲覺。覺有叁義: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俱此叁覺,方稱爲佛。
佛之自覺,是對衆生不覺而說,衆生因被物欲所惑,不達諸法本體,本非實有,起諸邪見,貪戀情欲,向外追求,以是把清淨六根攪著一蹋糊塗,又把一個光灼灼的真如自性障蔽起來,造成背覺合塵,成爲生死的殃患,以是衆生就稱爲不覺。佛的自覺,是覺悟衆生所不能覺,故自覺,揀非凡夫的不覺。
覺他,佛自覺後,把所覺的覺智,不敢保爲私有,公開示衆,使衆生明了各人也有這個覺性,所以佛在菩提樹下覺道後,乘性而談,塵說刹說,這種無非是要使衆生明了這個覺性,故佛的覺他,揀非二乘的自利。
覺行圓滿,就是佛所得自覺智和所修的功行,已經圓滿無缺,故稱爲覺行圓滿。覺行圓滿,分爲兩種說法,一、是覺智圓滿,二、是覺行圓滿,覺智圓滿,佛以金剛智破最後一分生相無明,破五住,滅二死,證叁身,得四智,以得圓滿智慧。覺行圓滿,佛經叁大阿僧祇劫,曆修六度萬行,廣化衆生,至此功圓行滿,故雲覺行圓滿,佛的覺行圓滿,揀非菩薩之分修分證,所謂叁覺圓,萬德備,故稱爲佛。
佛是通號,乃十號之一,十方諸佛均稱爲佛,現在此佛,即指釋迦牟尼,釋迦是姓,譯爲能仁,牟尼是名,譯爲寂滅,現在此經,乃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
次釋說字,說者,悅所懷故,因佛所說法,是隨衆生機宜而說,是悅衆生耳,故衆生喜聽何法,佛即隨應而說之,使衆生聽了,得到無量法喜。根據大智度論所說,共有五種人能說經:
一、佛說:如來出世,爲度衆生,廣說種種諸經,但如來所說者,名爲佛說。
二、弟子說:即聲聞緣覺菩薩等,佛在世時,各弟子承佛威力,各運神變,各處輔助佛化,故弟子亦能說經。
叁、仙人說:在佛會中諸大仙人,由佛聞法,發大誓願,替佛宏宣,饒益有情,是名仙人說。
四、天人說:天人,即釋提桓因,及大梵天王等,如帝釋天王常在善法堂對諸天人演說般若,苦空無常等法,故天人亦能說經。
五、化人說:即叁乘聖人所變化,如羅侯羅化金輪王,化度城東老母,先說福報因緣,後說大乘妙法,故化人亦能說經。
現在此經,是佛對目連說,故曰佛說,佛是能說,經是所說。
次釋盂蘭盆,盂蘭盆,是華梵合並之音,盂蘭,是印度梵語,華方譯爲倒懸,盆是華語,是用器,倒懸,照字義說,即是倒吊意思,如蕩雞鴨倒旋而吊之類。一說窘急義,如現在目連母障蔽心源,墮在餓鬼道,受饑渴苦,欲食不得,此種痛苦,猶似倒懸一般。至于救濟方法,此非一人之力,須藉衆人之力,故疏雲:“佛令盆羅百味,式貢叁尊,仰大衆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此經就以此意義,立爲經題。
次釋通題
經,梵語修多羅,華語譯爲契經,意謂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契理契機,是名契經。又經者,常也,聖人所立言教,永遠不可更改,是可尊敬故。又含有貫攝義,能貫通攝持一切義理,使人讀之能産生無量深義,又能了知世間善惡因果,所以經的路線,是指示人去惡從善,導往菩提善果。
五、略說譯人
西晉叁藏法師竺法護譯
佛降生在印度,(即現今尼泊爾國),當時佛所說的法,是以印度梵音而說,阿難尊者結集,也以印度梵文彙集,故佛經流傳到中國,是要經過曆代高僧一番的翻譯,由梵文譯成中國文的,現在此經的翻譯,共有叁譯:
一、西晉竺法護譯,經名佛說盂蘭盆經,即現在所講此經。
二、同一朝代惠帝在位時,法炬法師譯,經名灌臘經乃取經中飯果百味之義。
叁、又一譯,經名報恩經,乃取目連報恩度母之意,但譯經人名失考。
西晉,是譯經年代,此經傳入中國,是在西晉武帝時代譯的,那時中國佛法適在初期繁盛,此經傳譯,在中國譯經曆吏上可算爲最早期時。
叁藏法師,叁藏,是贊歎這位法師學識淵博,精通經律論叁藏。法師,是尊稱,以法爲師,爲人師範,故雲法師。
竺法護,乃法師別名,根據曆史記載,梵文竺昙摩羅刹,竺是姓,昙摩羅刹,譯爲法護,是名,法師是月氏國人,世居炖煌郡,年八歲出家,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爲師,日誦經萬言,過目則能體會,天性純良,操行精苦,笃志好學,萬裏尋師,是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世上毀譽,未嘗芥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蔥外,師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隨師至西域,遊曆諸國,外國異言,叁十六書,師皆遍學,貫綜诂訓,音義字體,無不備識,遂大齋梵經,還歸中夏,自炖煌至長安,沿路傳譯,經師所譯,有正法華等經,共一百六十五部,廣爲流傳。晉武之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恒取澡漱,後有采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師乃徘徊歎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水辍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言訖,正移走間,而泉湧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後立寺于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聲蓋四方,僧徙數千,鹹所宗事。及晉惠帝西奔,關中擾亂,百姓流移,師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渑池,遘疾而卒,享壽七十有八。
照曆史看,法師畢生譯經,孜孜不倦,己予晉朝佛教奠下不可動搖的基礎,其功亦偉。這本經,在文字量上,雖然不多,是出法師所譯,以此,足證此經非是僞造,是有曆史可考,藉資後人生信的。
六、正釋經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經文大分叁段: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叁,流通分。
此叁分,始出唐道安法師之手,法師判一切經,皆作序、正、流通叁分,序,是序述一經發起因緣,正宗,陳述一經所說要旨,流通,即將此經流通後代。法師初判此叁分,當時人多不信,後親光菩薩論傳入中國,論中闡明每部佛經應有此叁分,以是後人才生信仰,所謂“彌天高判,今古同遵。”以後諸古德釋經,多用此叁分爲判釋。
甲一,序分分二:乙一,證信序,乙二,發起序。
乙一、證信序:是證明佛的經典是由阿難從佛所聞,非是阿難臆說,乃是大衆同聞,故阿難結集時,一切經首皆安“如是我聞”等句,標此爲證,令人起信。亦雲通序,通于諸經,亦雲經後序,佛說法時,尚未有此文故。
乙二、發起序:是詳明每部佛經發起因緣,若如此經以目連度母爲發起因,亦雲別序,諸經各別故,如楞嚴經阿難示墮淫室,以此爲發起說經之因,如法華經佛放光東照,彌勒騰疑,舍利弗叁請,佛方說之,諸經所發起因緣,各有不同,故名發起序,亦雲經前序,佛未說法之前,先現一種瑞相。在證信序中,大分五種證信,證明此法可信,故雲證信。亦名六種成就,但五種證信,與六種成就,名詞雖別,義則相同。
此經證信,照經文所分,只有五種:丙一、聞證信、丙二、信證信、丙叁、時證信、丙四、主證信、丙五、處證信。經文缺衆證信,理必俱之,如下文雲:“四輩弟子,歡喜奉行。”此是譯經人省略,此經將聞證信爲首,異于余經,亦出譯經人譯法不同,如雲我聞如是,如是我聞,文句雖異,義理則同。此經又無我字,此乃譯人彰顯聖人皆證無我,余經有者,此皆假指,猶不同凡情所計之我,乃是大我中無我之我。
佛經所用如是我聞,有四種含義:
一、佛入涅槃,當時阿那律教阿難問佛四件事:
l、問佛滅度後,惡性比丘,雲何共住?佛答雲:以默擯之法而住。
2、問佛在世,我等以佛爲師,佛滅度後,我等以誰爲師?佛答雲:以屍波羅戒爲師。
3、問佛滅度後,我等依何法住?佛答雲:當依四念處住。
4、問佛滅度後,所集經典,經初當安何語?佛答雲:如來滅後,結集法藏,經初當安“如是我聞”等句。
二、是除衆疑,佛涅槃後,迦葉尊者爲要把佛說的法流傳于後世,召集佛諸弟子,結集法藏,阿難高登法座,承其宿福,頓感相好如佛,當衆起了叁疑:一、疑釋迦再來,二、疑阿難成佛,叁、疑他方佛至,至阿難唱如是我聞,叁疑頓息。
叁、止謗故,阿難位居羅漢,結集時,既雲如是我聞,則表法有所宗,顯非阿難臆說,以是能止他人之謗。
四、揀異教故,外道一切經典,經首皆安“阿憂”二字,阿者雲無,憂者雲有,以表一切法不出“有無”兩者,佛經安“如是我聞”,是表示與印度九十五種外道教不同故。
丙一 聞證信
聞
聞,是由耳根發識而聞,所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即是阿難結集之語,阿難是佛侍者,佛所說法,阿難一一面提耳聞,阿難未出家前,凡未聽佛所說的法,佛則對阿難重說,阿難是多聞第一,凡有所聞,皆能憶提不失,此謂“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此是表示阿難的…
《佛說盂蘭盆經解(純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