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P32

  ..续本文上一页样,一边修行,一边打妄想;一边修行,一边执著。

  昨晚,华严经为我的心地开了一扇门,令我明白“恒心、坚持”才是真实解脱

  门。时到今日,在外面已没有依靠,也没有隐藏的余地。我现在切实地明白,打妄想是不应该的,执著也是虚妄。已经快两年了,我才开始领略到“一心礼拜万佛城”的意蕴为何?

  春天来临,万象万物皆在说法。华严境界也弥布大地。一切事物都在说:“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

  弟子 果廷顶礼

  恒朝

  一九七九年四月 雷斯湾附近

  师父上人慈鉴:

  有些人说:“好快点找个安分守己的工作,不要暴殄你的天才!”又有些人说:“为什么你要放弃最舒适的享受——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我们不去“逐名求利?”当我念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学生的人数早已多过职位,因此青年人为了就业问题惶惶终日,奔走张罗。在剧烈的竞争下,彼此勾心斗角,力争上游,因此之故,大学生精神崩溃和心理变态的事情层出不穷。

  不只教书的职业如此,其他各行各业也是一样。有很多同学们已有家室,因此他们的负担更加繁重,得到一个待遇较优的职位已属难能可贵,但是保持这样职位更费周章,忍辱负重,还要加上妥协才能站稳脚步。为了谋求三餐,牺牲个人的道德立场——这种情形更使人进退维谷,无所适从。在强烈竞争下,每个人要时时刻刻担心失去职位的问题,因此精神忐忑不安。

  我所找到的工作,是别人不大喜欢的。因为我觉得,竞争的圈子里少了一个角逐者,旁人便好过一点。对别人减少一分压力,对自己也减少一分负担。我要本著一分苦、一分修的原则,尽量节衣缩食,安步当车,以求心安理得。我有闲余的时间去研究别的事——瑜珈、太极、朝山、打坐——这些“消遣”,虽然无利可图,却对我有长期性的裨益。

  在大学任教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在极端的恐惧中过日子,他们心里的问题,例如“我是谁?我朝那一个方向走?世界上充满贫苦与不平,我对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帮助?”教授却无从为他们解答。我所教的科目,和他们切身的需要风马牛不相及;他们期待的是一组学分,一张文凭;而我所期待的,就是每个月那张支票。每年为了赚一万五至二万元的年薪,要其他研究所的同学朝夕辛劳,而他们所学无用,等于虚耗光阴,浪费精力这样值得吗?

  我的同学们常常收到美国各大州大学的拒绝信。我依稀记得为争取博士学位而参加期考的时候,隔壁的一位同学因为怯场而吓得麻木了,他不知所措,面对墙壁,呆视了八个钟头。那次期考是他最后的机会,否则他会失去奖学金。他受不住压力,精神崩溃了。尽管他的处境是如此的凄惨,其他的同学似乎无动于衷。自此之后,我对这方面的心情,更加冲淡。

  每当我谋得一分名利兼收的“好”差使时,便感到重重的压力,自己也变得不老实了。在我心里,知道自己在攀缘、欺骗、背觉合尘。当时,政府在推行政令,和执行国策方面营私舞弊,丑闻百出,差不多每一分“好”职业,都卷入时下腐败的漩涡。人情浇薄,世风日下,同行嫉妒,弱肉强食,为了饭碗至亲好友也要拼个你死我活。我不能够完全投入这种浪潮随俗浮沉,但是我又不能完全放下,为什么?因为我要做第一,这个要做第一的念头使我不得自在。

  为了避免与人争强斗胜而结嫌怨,我在一所医院的心理治疗部当夜班护理员。我不忍目睹日间的电波治疗,及种种不人道的医疗实验。我也没有更大的勇气和志向,去闯出这个漩涡,于是我徘徊于私欲和正气之间。直至我到金山寺,才下定决心修菩萨道,这才是就路回家哩!

  菩萨能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快乐,令他快乐。”

  佛子,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心,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华严经十行品—

  我们有一分职业,叫“饶益行”。想做第一,是浪费精力,腐蚀身心耗损世界。我们为佛陀做事,这是最好的工作。

  刚写到这儿,有两个男人把头从车窗伸过来张望。(我们停车在洗衣店的停车场)

  “你在看什么?”一个看到我膝盖上的华严经便问道:“为什么不去找份正经的工作?”

  我正在阅读这段经文:

  “不污诸佛家,不舍菩萨戒。

  不乐于世事,常利益世间。”

  —华严经十地品—

  我心里想:“我已经有一份工作,叫做不乐世间事,而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哩!”

  弟子 果廷顶礼

  修行者的消息

  (一九七九年五月~七月)

  恒实、恒朝法师著

  恒实

  一九七九年五月 士丁辰海湾

  师父上人慈鉴:

  “一切众生语言处,于中毕竟无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别,明解诸法悉无我。”

  -华严十回向品-

  在一段僻静的公路上拜。右边是泰武批亚士公园,左边是太平洋。早晨的空气,清新、寂寥。但是在我脑海里,情形恰好相反,有一团化解不了的争执戏论,不断地搅动著,我时刻盘算,如何去截断分别心,达到无我的境界?

  但是,我没有真正了解和吸收教诲,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教义。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离不开小算盘,都是为自己计度盘算──这样做对吗?不对!为什么?挖空心思,不是断除妄想的辨法;每当我以为找到自己,或者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便走错了。以言语去辨别言语,是转不完的万花筒,是烦恼的陷井,是无希望的死路。

  我做错了什么?执著言语,以为有所得。因为有所求,所以有烦恼。但经典上说得明明白白:“于中毕竟无所得。”

  我默念这首偈颂。不久,萦绕在脑海里的妄念终于止息了。我顿然感到心目豁然开朗,神智澄明。“到无求处便无忧。”

  世上的形形色色,瞬息万变,像演戏一样,没有丝毫真实。哈!而我却如此紧张,执著小利益得意忘形。烦恼即菩提,如果你能以心转物,不为境界所转,才算是走向涅槃之路。

  菩萨了知诸法如戏剧,所以他不焦急,不会执取布景、排场、台词、角色。他轻松自在,湛然无碍。他要与旁人分享这个舍妄归真的秘密法门:人空、心空、法空、空空-—即是秘中之秘。宇宙万有,包括我们的身心,皆非常驻久存,无论你执取世间那一部份,终会作茧自缚,自遗忧戚。

  佛法的真谛无非指明一切生命,都是无明和欲念的结晶体,既无实性,亦无自性,因为它是建立“我”和“我所”的妄念上。每当我企图用思想、语言,或行为来控制局面,结果都会徒劳无功;每当我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修道,一切也变得行云流水般的顺利。

  “菩萨回向一切功德,以法界无量平等出离以回向。”

  ─华严经十回向品─

  这个秘密法门是如此:菩萨了知诸法平等、苦空无我,因此能远离一切苦厄。

  没有自我,谁在忧虑?没有自我,谁在痛楚?没有自我,谁在争第一位?

  “知诸世间悉平等,莫非心语一切业,

  众生幻化无有实,所有果报从兹起,

  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

  莫不皆由业力成,若灭于业彼皆尽。”

  —华严经十回向品—

  一般人听到这个道理,可能会反驳道:“这样合科逻辑吗?你看堆积在我书桌上的账目,看我这憔悴的面容,每天我要为衣食而东奔西跑,心力交瘁,而这本经文上说一切皆如戏剧……我怎能够相信呢?”

  明白道理后,为什么不舍妄归真?为什么不重投入佛法常乐我净的境界?自无量修行,全看你个人的表现。种如是因,便得如是果。

  “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

  现象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亦如由种子,各互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无量劫以来,我们便在三界六道的舞台上徘徊,戏剧一幕一幕的接踵而来,无有停息,我们的心被忧患恐惧遮盖,不能出离。

  诸佛菩萨不厌其烦地安慰我们:“Everything”s O.K.,一切皆如意,一切都无问题。”我们只是自造烦恼,把心里的妄想平息了,就没有任何麻烦。

  可是,有相与无相,还是语言文字上的观念。佛法的玄妙,是要行解相应。如果我们一心办道,自然会证到华严经里所说至高无上的境界——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充满虚空法界。这个法门,三世平等。谁能够躬行实践,谁就能成就如此功德。

  “不为自身求利益,欲令一切悉安乐,未曾暂起戏论心,但观诸法空无我。”

  ─华严十回向品─

  今天,我说得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困难,因为我的业障深重,稍有不慎便心猿意马,外出攀缘。昨天就是如此,结果招惹一埸魔障。我将会继续犯毛病,直至宿世所结的孽债,全部偿还。但在这过程中,我不会蹲在一个角落,嗟叹自己的业障深重。就在此刻,我要种下善种子。我对佛教的信心,每天增加。修道给我带来不少光明和真理,使其他一切工作,显得暗谈无光。我们各人心里已蕴藏一切光明藏性,但我们要用坚固心、恒常心,去拂拭积聚已久的尘垢,才能认自性光辉毕现。

  这个星期,海风很大,我们一路拜下去,四周尘土飞扬,弄得我们灰头土脸;我们唯有集中精神,力贯丹田,每次站起来才不致被强风吹得往后倒退。

  今天,有一个男人把货车停在路边,问道“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难道你们用精神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难吗?”

  我心想:“是的,更奇妙的,是同样的一个心,像一个铜钱的两面,既为快乐的泉源,也是烦恼的渊籔。如果你了知一切如梦幻,不思善不思恶,只是一心修习梵行,利益他人,无论多少苦楚来临,也不会使你动摇,不会令你不快乐。一切法皆平等,不要说痛苦再不能烦忧你,连生死涅槃也成戏论了。”

  上一次,上人对我们说:“如果真正明白万事皆…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