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P32

  ..續本文上一頁樣,一邊修行,一邊打妄想;一邊修行,一邊執著。

  昨晚,華嚴經爲我的心地開了一扇門,令我明白“恒心、堅持”才是真實解脫

  門。時到今日,在外面已沒有依靠,也沒有隱藏的余地。我現在切實地明白,打妄想是不應該的,執著也是虛妄。已經快兩年了,我才開始領略到“一心禮拜萬佛城”的意蘊爲何?

  春天來臨,萬象萬物皆在說法。華嚴境界也彌布大地。一切事物都在說:“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

  弟子 果廷頂禮

  恒朝

  一九七九年四月 雷斯灣附近

  師父上人慈鑒:

  有些人說:“好快點找個安分守己的工作,不要暴殄你的天才!”又有些人說:“爲什麼你要放棄最舒適的享受——舒舒服服不是很好嗎?”

  爲什麼我們不去“逐名求利?”當我念大學研究生的時候,學生的人數早已多過職位,因此青年人爲了就業問題惶惶終日,奔走張羅。在劇烈的競爭下,彼此勾心鬥角,力爭上遊,因此之故,大學生精神崩潰和心理變態的事情層出不窮。

  不只教書的職業如此,其他各行各業也是一樣。有很多同學們已有家室,因此他們的負擔更加繁重,得到一個待遇較優的職位已屬難能可貴,但是保持這樣職位更費周章,忍辱負重,還要加上妥協才能站穩腳步。爲了謀求叁餐,犧牲個人的道德立場——這種情形更使人進退維谷,無所適從。在強烈競爭下,每個人要時時刻刻擔心失去職位的問題,因此精神忐忑不安。

  我所找到的工作,是別人不大喜歡的。因爲我覺得,競爭的圈子裏少了一個角逐者,旁人便好過一點。對別人減少一分壓力,對自己也減少一分負擔。我要本著一分苦、一分修的原則,盡量節衣縮食,安步當車,以求心安理得。我有閑余的時間去研究別的事——瑜珈、太極、朝山、打坐——這些“消遣”,雖然無利可圖,卻對我有長期性的裨益。

  在大學任教時,我發現很多學生都在極端的恐懼中過日子,他們心裏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朝那一個方向走?世界上充滿貧苦與不平,我對這些事情究竟有什麼幫助?”教授卻無從爲他們解答。我所教的科目,和他們切身的需要風馬牛不相及;他們期待的是一組學分,一張文憑;而我所期待的,就是每個月那張支票。每年爲了賺一萬五至二萬元的年薪,要其他研究所的同學朝夕辛勞,而他們所學無用,等于虛耗光陰,浪費精力這樣值得嗎?

  我的同學們常常收到美國各大州大學的拒絕信。我依稀記得爲爭取博士學位而參加期考的時候,隔壁的一位同學因爲怯場而嚇得麻木了,他不知所措,面對牆壁,呆視了八個鍾頭。那次期考是他最後的機會,否則他會失去獎學金。他受不住壓力,精神崩潰了。盡管他的處境是如此的淒慘,其他的同學似乎無動于衷。自此之後,我對這方面的心情,更加沖淡。

  每當我謀得一分名利兼收的“好”差使時,便感到重重的壓力,自己也變得不老實了。在我心裏,知道自己在攀緣、欺騙、背覺合塵。當時,政府在推行政令,和執行國策方面營私舞弊,醜聞百出,差不多每一分“好”職業,都卷入時下腐敗的漩渦。人情澆薄,世風日下,同行嫉妒,弱肉強食,爲了飯碗至親好友也要拼個你死我活。我不能夠完全投入這種浪潮隨俗浮沈,但是我又不能完全放下,爲什麼?因爲我要做第一,這個要做第一的念頭使我不得自在。

  爲了避免與人爭強鬥勝而結嫌怨,我在一所醫院的心理治療部當夜班護理員。我不忍目睹日間的電波治療,及種種不人道的醫療實驗。我也沒有更大的勇氣和志向,去闖出這個漩渦,于是我徘徊于私欲和正氣之間。直至我到金山寺,才下定決心修菩薩道,這才是就路回家哩!

  菩薩能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快樂,令他快樂。”

  佛子,菩薩複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衆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善巧出離,心恒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心,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饒益行。”

  —華嚴經十行品—

  我們有一分職業,叫“饒益行”。想做第一,是浪費精力,腐蝕身心耗損世界。我們爲佛陀做事,這是最好的工作。

  剛寫到這兒,有兩個男人把頭從車窗伸過來張望。(我們停車在洗衣店的停車場)

  “你在看什麼?”一個看到我膝蓋上的華嚴經便問道:“爲什麼不去找份正經的工作?”

  我正在閱讀這段經文:

  “不汙諸佛家,不舍菩薩戒。

  不樂于世事,常利益世間。”

  —華嚴經十地品—

  我心裏想:“我已經有一份工作,叫做不樂世間事,而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哩!”

  弟子 果廷頂禮

  修行者的消息

  (一九七九年五月~七月)

  恒實、恒朝法師著

  恒實

  一九七九年五月 士丁辰海灣

  師父上人慈鑒:

  “一切衆生語言處,于中畢竟無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別,明解諸法悉無我。”

  -華嚴十回向品-

  在一段僻靜的公路上拜。右邊是泰武批亞士公園,左邊是太平洋。早晨的空氣,清新、寂寥。但是在我腦海裏,情形恰好相反,有一團化解不了的爭執戲論,不斷地攪動著,我時刻盤算,如何去截斷分別心,達到無我的境界?

  但是,我沒有真正了解和吸收教誨,完全忽略了真正的教義。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離不開小算盤,都是爲自己計度盤算──這樣做對嗎?不對!爲什麼?挖空心思,不是斷除妄想的辨法;每當我以爲找到自己,或者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便走錯了。以言語去辨別言語,是轉不完的萬花筒,是煩惱的陷井,是無希望的死路。

  我做錯了什麼?執著言語,以爲有所得。因爲有所求,所以有煩惱。但經典上說得明明白白:“于中畢竟無所得。”

  我默念這首偈頌。不久,萦繞在腦海裏的妄念終于止息了。我頓然感到心目豁然開朗,神智澄明。“到無求處便無憂。”

  世上的形形色色,瞬息萬變,像演戲一樣,沒有絲毫真實。哈!而我卻如此緊張,執著小利益得意忘形。煩惱即菩提,如果你能以心轉物,不爲境界所轉,才算是走向涅槃之路。

  菩薩了知諸法如戲劇,所以他不焦急,不會執取布景、排場、臺詞、角色。他輕松自在,湛然無礙。他要與旁人分享這個舍妄歸真的秘密法門:人空、心空、法空、空空-—即是秘中之秘。宇宙萬有,包括我們的身心,皆非常駐久存,無論你執取世間那一部份,終會作繭自縛,自遺憂戚。

  佛法的真谛無非指明一切生命,都是無明和欲念的結晶體,既無實性,亦無自性,因爲它是建立“我”和“我所”的妄念上。每當我企圖用思想、語言,或行爲來控製局面,結果都會徒勞無功;每當我放下一切,專心一意地修道,一切也變得行雲流水般的順利。

  “菩薩回向一切功德,以法界無量平等出離以回向。”

  ─華嚴經十回向品─

  這個秘密法門是如此:菩薩了知諸法平等、苦空無我,因此能遠離一切苦厄。

  沒有自我,誰在憂慮?沒有自我,誰在痛楚?沒有自我,誰在爭第一位?

  “知諸世間悉平等,莫非心語一切業,

  衆生幻化無有實,所有果報從茲起,

  一切世間之所有,種種果報各不同,

  莫不皆由業力成,若滅于業彼皆盡。”

  —華嚴經十回向品—

  一般人聽到這個道理,可能會反駁道:“這樣合科邏輯嗎?你看堆積在我書桌上的賬目,看我這憔悴的面容,每天我要爲衣食而東奔西跑,心力交瘁,而這本經文上說一切皆如戲劇……我怎能夠相信呢?”

  明白道理後,爲什麼不舍妄歸真?爲什麼不重投入佛法常樂我淨的境界?自無量修行,全看你個人的表現。種如是因,便得如是果。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

  現象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亦如由種子,各互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無量劫以來,我們便在叁界六道的舞臺上徘徊,戲劇一幕一幕的接踵而來,無有停息,我們的心被憂患恐懼遮蓋,不能出離。

  諸佛菩薩不厭其煩地安慰我們:“Everything”s O.K.,一切皆如意,一切都無問題。”我們只是自造煩惱,把心裏的妄想平息了,就沒有任何麻煩。

  可是,有相與無相,還是語言文字上的觀念。佛法的玄妙,是要行解相應。如果我們一心辦道,自然會證到華嚴經裏所說至高無上的境界——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充滿虛空法界。這個法門,叁世平等。誰能夠躬行實踐,誰就能成就如此功德。

  “不爲自身求利益,欲令一切悉安樂,未曾暫起戲論心,但觀諸法空無我。”

  ─華嚴十回向品─

  今天,我說得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很困難,因爲我的業障深重,稍有不慎便心猿意馬,外出攀緣。昨天就是如此,結果招惹一埸魔障。我將會繼續犯毛病,直至宿世所結的孽債,全部償還。但在這過程中,我不會蹲在一個角落,嗟歎自己的業障深重。就在此刻,我要種下善種子。我對佛教的信心,每天增加。修道給我帶來不少光明和真理,使其他一切工作,顯得暗談無光。我們各人心裏已蘊藏一切光明藏性,但我們要用堅固心、恒常心,去拂拭積聚已久的塵垢,才能認自性光輝畢現。

  這個星期,海風很大,我們一路拜下去,四周塵土飛揚,弄得我們灰頭土臉;我們唯有集中精神,力貫丹田,每次站起來才不致被強風吹得往後倒退。

  今天,有一個男人把貨車停在路邊,問道“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難道你們用精神力量去克服一切困難嗎?”

  我心想:“是的,更奇妙的,是同樣的一個心,像一個銅錢的兩面,既爲快樂的泉源,也是煩惱的淵籔。如果你了知一切如夢幻,不思善不思惡,只是一心修習梵行,利益他人,無論多少苦楚來臨,也不會使你動搖,不會令你不快樂。一切法皆平等,不要說痛苦再不能煩憂你,連生死涅槃也成戲論了。”

  上一次,上人對我們說:“如果真正明白萬事皆…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