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孔,遍一切处,“内无身心,外无世界。”
例如,摩托车队的领袖波比,虽其身形骠悍,而其内心仁厚。出家人,外表看来很专一,但不知道他心里打多少妄想?里边外边究竟是什么?
今天淩晨我醒来了,在树底下四处观望。有一两分钟的时间,我找不到自己。内外、上下、这儿、那儿──一切处都无足迹可寻;一切的嫉妒、骄慢、贪欲、恐惧,也在这几秒种内完全消失。这种自在的感觉,不禁令我发出会心的微笑:“你怎样可以把自己看得那么重?看看,本来无一物啊!”
上人,万事万物,在我的心中显得更清晰。在刹那间,我能明白地体会这个真理,知道一定要把妄想执著放下,以最坚固的信心,勇猛精进,做一个“无心道人”。世上应该发生的事情,自然会发生,不用我去管闲事。道是最自然最从容的法则;一切众生一旦与道合一,便能见自本性。心灵无碍的时候,慈悲喜舍会像春天的花朵,开得彩色绚烂。妄想和贪欲一旦停止,我们本然面目的尊贵和福报,及清凉自在的本地风光,都历历在目。
一个过路的游人问:“他们做什么?”
他的朋友答:“不做什么,他们不做什么。”
“为什么他们什么也不做?”路人坚持问下去。
“他们做的是无所做。”他的朋友答。
“我真不明白!”路人很迷惘,但他的朋友明白了。
无为而无不为。身口意清净,不犯贪嗔痴,那么,一切原本的清净和善良,都会流露出来。无为,就是专一到极点──无心无念,无执无著,行所无事。不作之中而无所不作,就是勤修戒定慧。此时,一切逐心如意,无所障碍。
当初,我们还未达到“无为”的阶段,上人的教训是:
“不要打妄想,不要执著,尽你所能,自强不息!”
所谓: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
弟子 果廷顶礼
恒实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九日 史超域湾
师父上人慈鉴:
“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十回向品—
五年前,弟子尚在加州柏克莱大学就读东方文学研究院。那时弟子正打算从宿舍搬到金山寺,开始过修行人的生活。适逢,世界和平会将在西雅图举行,此一和平会议,实为庆祝金山寺一九七四年度暑期班的毕业仪式的一部分,盛况空前。
当时,恒来师兄(那时叫果回居士)、果孙、果法,和弟子一同乘大型卡车,从三藩市驶向西雅图。在路上,我们一面喝可乐,一面诵大悲咒。
和平会议结束后,我们路经三藩市以北一百一十哩的瑜伽市,参观曼弟仙奴县的国立医院。近年来加省政府财源短缺,营运维艰才予以关闭。管理员带领我们绕城一周──是个规模庞大、气象宏伟的地方!彷佛学生刚刚下课一样,那些课堂似乎还带有上课的气息。当我们参观那宽广的体育馆时,更觉称心满意,不禁起了一个妄想:“这不是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壮严的佛殿吗?”
在当时,我对这个地方有强烈的反应。果法也喜欢,果回稍为犹豫:“太大了!单是剪草就不够人手。”果孙的眸子闪耀著光彩。谁能预料,两年以后,果回和我,就在同一个体育馆地里,受具足戒?想不到现在恒来法师,居然成了万佛城的总务,而果法则成了场地的监督,我更无法想像五年后的今天,弟子仰赖一辆老爷车和护法恒朝以及祈求世界和平的深重愿力,我们一心朝向这个圣城,拜了七百哩路!
那一次,我们回到金山寺,我到楼上的洗手间洗手,刚巧与上人碰头。他面露微笑,显得慈悲安详。我从未与上人单独交谈。
“怎么样?”上人问。
“师父,我们去参观那间国立医院!”我冲口而出。
“嗯......怎样呢?”上人的嘴角带著微笑。
“很大!”
“你喜欢吗?”上人问。
“能建一所大丛林,好像印度的那烂陀那多好!”我兴奋得差一点喘不过气来。
上人笑了:“是这样吗?好的,你以为我们应该把它买下来吗?”
“噢!那太好了!”
那烂陀寺,建于古印度摩竭陀国国王城中,是历史悠久,兼举世驰名的佛教大学和大道场。唐三藏玄奘法师远涉西域取经的时候,会于西元六四○年路经些地。该大学有数千僧侣和研究佛学的学者,是数千年来享誉为全世界的佛教中心。当时佛门龙象辈出,慧日高悬,*轮不绝。那烂陀,译为“施无厌”,这个译名不啻是万佛城的写照。我们的目标,就要施予全世界,无私的慈爱和光明。
上人曾说:“我们在世上,大作梦中佛事。”
这是一个美梦的实现!
弟子 果真顶礼
恒朝
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盐湾
“公路上静观未法时代的人生世相”
师父上人慈鉴:
华严经上说:
“一切三世,唯是言说。”
同理,末法时代,不也就是唯心所现,“唯是言说”都无实际吗?一切唯心造。万事万物,随著你的看法而转移。把它叫做末法时代,它就变为末法时代,把它叫做正法时代,它就转为正法时代。世间上无有定法,只有众生的分别心,生出种种不同的妄见。本来,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单是末法时代这个观念,就足以削灭我们的锐气,使我们萎靡不振,自甘堕落。这就是反主为奴,心为境转的例证。同理我们在三步一拜的时候,也会面对各种魔障,一不小心便为魔障所转。假设你不去注意魔障,行所无事,如如不动,那么魔障便会自然消灭。总而言之,不去打他们的妄想,他们也不来扰你。丑陋的男人,漂亮的女人—都是一样的道理。一切麻烦,皆由我们妄想自招。
“念兹在兹妄归真,十方诸佛授手亲,
速证三辈九品地,摩诃妙法胜灵文。”
—宣化上人数珠手眼偈赞—
若能时刻精进不退,净治其心,诸妄自然会归真。这时候,末法也会变为正法。历代的祖师和圣贤,并不被境界所转,他们是转境界的。
在我未到金山之前,曾听人这样说:“金山寺?那些佛教徒很严谨、很呆板,太注重戒律了。尤其不准吃荤、不喝酒、不吃麻醉药、不邪淫。现在是科学时代!他们实在太愚昧。在末法时代,这种修持是行不通的,现在应该迎合时代的需要。可是,他们还修苦行,建道场,设大学......真是不合时宜!”
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一即,遍虚空法界,尽未来际,一切事理融会贯摄,毫无障碍。根本上既没有时间,更没有空间的分别,无来无去,无依无住。那么,就算是末法时代,我该躲到那儿去?隐居深山与世隔绝?或者躲到另一个星球里去?无论躲到那里,总不能跳出法界的圈子。我们的自性,与法界是同体,不二不异的。
在加州滨海的金色埃小镇里,有些市民并不觉得这是末法时代的来临。他们的生命充满活力,绝无萎靡不振的迹象。
唐,现在是保险推销员,从前是教员。一个星期天他携家眷,同来看三步一拜的行者。“你们周围有一股祥和的气氛。”
他们献上供养,坐在旁边静静的观察。
过了一段时间,唐又回来。他向我们坦白说明──他任职的公司起了变故,职位可能保不住了。
“说老实话,天地间许多事情是颠颠倒倒的,没有什么价值。”他对佛法有浓厚的兴趣,很想做一个好丈夫和父亲,并且愿意帮助别人,但是他未能安稳自己的心,传统的宗教不能激发他的信仰,鼓舞他的灵魂。
于是,唐开始诵念观音的名号。每天晚上,在房子一个角落,独个儿静静地诵持。几个星期后,他回来了,显得容光焕发,神态较前安稳。原来,他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一切事情都有了起色,你知道吗?那天晚上,我正在诵念观音圣号,忽然一位满头白发,长发垂胸的老者,在我眼前出现,我顿时感到很轻松,对他毫不畏惧。”按照他的描述,这位老者的相貌和虚云老和尚的德相有颇多相似之处。
此外,还有汤姆。他和妻子及三个小孩,在海洋旁边经营一个小旅馆。有一天,他们送来供养。
“我们很羡慕你,年轻时应该好好地干一番事业,可是现在太晚了。我们很年轻便结婚,现在又有了孩子。”这对夫妻起初以为学佛唯一的途径,是到一间寺院里出家。我解释说,居士也可以随分随力依法修行。尤其是在万佛城,有很多居士在那儿为办道用功。
“你是说,居士也可以携同小孩子,到那儿修行吗?”他喜出望外的说。
过了几天,汤姆再度回来,坦白地告诉我们:“他曾经染上吸毒和酗酒的恶习,结果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当时,他觉得被家庭和亲属所牵累,很不自在,因而感到走投无路,濒临绝望。后来,一阵心血来潮的催使,他向金山寺订购一本沙弥律注解(明莲池大师著沙弥律要解,加上上人向四众的讲述。)此书的内容,主要教人切切实实的敦品励行,改恶还善,律己精严,躬行实践。汤姆很同意,“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的道理。他往日不守规矩,生活颓废,自暴自弃,因而自食恶习果──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年后,汤姆和他的家人,又在路旁与我们见面,他们到郊外旅行,路过此地。一家大小活得欢快、融洽;汤姆本人充满自信,神态安祥,一反往昔的悲观和傍徨。小孩子也不像从前那样怯弱和呆滞,显得聪明伶俐。汤姆说:“你知道吗?那部书真的帮助我改头换面......把我整个生命都转变过来了!我不能以言语来形容,我所得到的益处有多大!”
麦加利一家,从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后来他们脱离教会。麦加利太太说:
“因为这个宗教没有研究到底究竟处。现在是太空时代,宗教信仰也应该随著时代革新。一种革新的朝气,足以激动末法时代的人们,锐意前进,自强不息。尤其我们的孩子,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年轻时不敢去研究的。我们见到三步一拜,听到万佛城的各种消息,很感欣慰。佛教虽然博大精深,然而它却不阻塞个人的独自发展和觉悟。我们的孩子都要信奉佛教,外子和我也曾跟随你…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