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孔,遍一切處,“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例如,摩托車隊的領袖波比,雖其身形骠悍,而其內心仁厚。出家人,外表看來很專一,但不知道他心裏打多少妄想?裏邊外邊究竟是什麼?
今天淩晨我醒來了,在樹底下四處觀望。有一兩分鍾的時間,我找不到自己。內外、上下、這兒、那兒──一切處都無足迹可尋;一切的嫉妒、驕慢、貪欲、恐懼,也在這幾秒種內完全消失。這種自在的感覺,不禁令我發出會心的微笑:“你怎樣可以把自己看得那麼重?看看,本來無一物啊!”
上人,萬事萬物,在我的心中顯得更清晰。在刹那間,我能明白地體會這個真理,知道一定要把妄想執著放下,以最堅固的信心,勇猛精進,做一個“無心道人”。世上應該發生的事情,自然會發生,不用我去管閑事。道是最自然最從容的法則;一切衆生一旦與道合一,便能見自本性。心靈無礙的時候,慈悲喜舍會像春天的花朵,開得彩色絢爛。妄想和貪欲一旦停止,我們本然面目的尊貴和福報,及清涼自在的本地風光,都曆曆在目。
一個過路的遊人問:“他們做什麼?”
他的朋友答:“不做什麼,他們不做什麼。”
“爲什麼他們什麼也不做?”路人堅持問下去。
“他們做的是無所做。”他的朋友答。
“我真不明白!”路人很迷惘,但他的朋友明白了。
無爲而無不爲。身口意清淨,不犯貪嗔癡,那麼,一切原本的清淨和善良,都會流露出來。無爲,就是專一到極點──無心無念,無執無著,行所無事。不作之中而無所不作,就是勤修戒定慧。此時,一切逐心如意,無所障礙。
當初,我們還未達到“無爲”的階段,上人的教訓是:
“不要打妄想,不要執著,盡你所能,自強不息!”
所謂:
“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九日 史超域灣
師父上人慈鑒:
“此菩薩爲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爲救護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饒益一切衆生。”
─華嚴經十回向品—
五年前,弟子尚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就讀東方文學研究院。那時弟子正打算從宿舍搬到金山寺,開始過修行人的生活。適逢,世界和平會將在西雅圖舉行,此一和平會議,實爲慶祝金山寺一九七四年度暑期班的畢業儀式的一部分,盛況空前。
當時,恒來師兄(那時叫果回居士)、果孫、果法,和弟子一同乘大型卡車,從叁藩市駛向西雅圖。在路上,我們一面喝可樂,一面誦大悲咒。
和平會議結束後,我們路經叁藩市以北一百一十哩的瑜伽市,參觀曼弟仙奴縣的國立醫院。近年來加省政府財源短缺,營運維艱才予以關閉。管理員帶領我們繞城一周──是個規模龐大、氣象宏偉的地方!彷佛學生剛剛下課一樣,那些課堂似乎還帶有上課的氣息。當我們參觀那寬廣的體育館時,更覺稱心滿意,不禁起了一個妄想:“這不是正好可以構成一個壯嚴的佛殿嗎?”
在當時,我對這個地方有強烈的反應。果法也喜歡,果回稍爲猶豫:“太大了!單是剪草就不夠人手。”果孫的眸子閃耀著光彩。誰能預料,兩年以後,果回和我,就在同一個體育館地裏,受具足戒?想不到現在恒來法師,居然成了萬佛城的總務,而果法則成了場地的監督,我更無法想像五年後的今天,弟子仰賴一輛老爺車和護法恒朝以及祈求世界和平的深重願力,我們一心朝向這個聖城,拜了七百哩路!
那一次,我們回到金山寺,我到樓上的洗手間洗手,剛巧與上人碰頭。他面露微笑,顯得慈悲安詳。我從未與上人單獨交談。
“怎麼樣?”上人問。
“師父,我們去參觀那間國立醫院!”我沖口而出。
“嗯......怎樣呢?”上人的嘴角帶著微笑。
“很大!”
“你喜歡嗎?”上人問。
“能建一所大叢林,好像印度的那爛陀那多好!”我興奮得差一點喘不過氣來。
上人笑了:“是這樣嗎?好的,你以爲我們應該把它買下來嗎?”
“噢!那太好了!”
那爛陀寺,建于古印度摩竭陀國國王城中,是曆史悠久,兼舉世馳名的佛教大學和大道場。唐叁藏玄奘法師遠涉西域取經的時候,會于西元六四○年路經些地。該大學有數千僧侶和研究佛學的學者,是數千年來享譽爲全世界的佛教中心。當時佛門龍象輩出,慧日高懸,*輪不絕。那爛陀,譯爲“施無厭”,這個譯名不啻是萬佛城的寫照。我們的目標,就要施予全世界,無私的慈愛和光明。
上人曾說:“我們在世上,大作夢中佛事。”
這是一個美夢的實現!
弟子 果真頂禮
恒朝
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鹽灣
“公路上靜觀未法時代的人生世相”
師父上人慈鑒:
華嚴經上說:
“一切叁世,唯是言說。”
同理,末法時代,不也就是唯心所現,“唯是言說”都無實際嗎?一切唯心造。萬事萬物,隨著你的看法而轉移。把它叫做末法時代,它就變爲末法時代,把它叫做正法時代,它就轉爲正法時代。世間上無有定法,只有衆生的分別心,生出種種不同的妄見。本來,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單是末法時代這個觀念,就足以削滅我們的銳氣,使我們萎靡不振,自甘墮落。這就是反主爲奴,心爲境轉的例證。同理我們在叁步一拜的時候,也會面對各種魔障,一不小心便爲魔障所轉。假設你不去注意魔障,行所無事,如如不動,那麼魔障便會自然消滅。總而言之,不去打他們的妄想,他們也不來擾你。醜陋的男人,漂亮的女人—都是一樣的道理。一切麻煩,皆由我們妄想自招。
“念茲在茲妄歸真,十方諸佛授手親,
速證叁輩九品地,摩诃妙法勝靈文。”
—宣化上人數珠手眼偈贊—
若能時刻精進不退,淨治其心,諸妄自然會歸真。這時候,末法也會變爲正法。曆代的祖師和聖賢,並不被境界所轉,他們是轉境界的。
在我未到金山之前,曾聽人這樣說:“金山寺?那些佛教徒很嚴謹、很呆板,太注重戒律了。尤其不准吃葷、不喝酒、不吃麻醉藥、不邪淫。現在是科學時代!他們實在太愚昧。在末法時代,這種修持是行不通的,現在應該迎合時代的需要。可是,他們還修苦行,建道場,設大學......真是不合時宜!”
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一即,遍虛空法界,盡未來際,一切事理融會貫攝,毫無障礙。根本上既沒有時間,更沒有空間的分別,無來無去,無依無住。那麼,就算是末法時代,我該躲到那兒去?隱居深山與世隔絕?或者躲到另一個星球裏去?無論躲到那裏,總不能跳出法界的圈子。我們的自性,與法界是同體,不二不異的。
在加州濱海的金色埃小鎮裏,有些市民並不覺得這是末法時代的來臨。他們的生命充滿活力,絕無萎靡不振的迹象。
唐,現在是保險推銷員,從前是教員。一個星期天他攜家眷,同來看叁步一拜的行者。“你們周圍有一股祥和的氣氛。”
他們獻上供養,坐在旁邊靜靜的觀察。
過了一段時間,唐又回來。他向我們坦白說明──他任職的公司起了變故,職位可能保不住了。
“說老實話,天地間許多事情是顛顛倒倒的,沒有什麼價值。”他對佛法有濃厚的興趣,很想做一個好丈夫和父親,並且願意幫助別人,但是他未能安穩自己的心,傳統的宗教不能激發他的信仰,鼓舞他的靈魂。
于是,唐開始誦念觀音的名號。每天晚上,在房子一個角落,獨個兒靜靜地誦持。幾個星期後,他回來了,顯得容光煥發,神態較前安穩。原來,他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一切事情都有了起色,你知道嗎?那天晚上,我正在誦念觀音聖號,忽然一位滿頭白發,長發垂胸的老者,在我眼前出現,我頓時感到很輕松,對他毫不畏懼。”按照他的描述,這位老者的相貌和虛雲老和尚的德相有頗多相似之處。
此外,還有湯姆。他和妻子及叁個小孩,在海洋旁邊經營一個小旅館。有一天,他們送來供養。
“我們很羨慕你,年輕時應該好好地幹一番事業,可是現在太晚了。我們很年輕便結婚,現在又有了孩子。”這對夫妻起初以爲學佛唯一的途徑,是到一間寺院裏出家。我解釋說,居士也可以隨分隨力依法修行。尤其是在萬佛城,有很多居士在那兒爲辦道用功。
“你是說,居士也可以攜同小孩子,到那兒修行嗎?”他喜出望外的說。
過了幾天,湯姆再度回來,坦白地告訴我們:“他曾經染上吸毒和酗酒的惡習,結果入不敷出,債臺高築。當時,他覺得被家庭和親屬所牽累,很不自在,因而感到走投無路,瀕臨絕望。後來,一陣心血來潮的催使,他向金山寺訂購一本沙彌律注解(明蓮池大師著沙彌律要解,加上上人向四衆的講述。)此書的內容,主要教人切切實實的敦品勵行,改惡還善,律己精嚴,躬行實踐。湯姆很同意,“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的道理。他往日不守規矩,生活頹廢,自暴自棄,因而自食惡習果──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一年後,湯姆和他的家人,又在路旁與我們見面,他們到郊外旅行,路過此地。一家大小活得歡快、融洽;湯姆本人充滿自信,神態安祥,一反往昔的悲觀和傍徨。小孩子也不像從前那樣怯弱和呆滯,顯得聰明伶俐。湯姆說:“你知道嗎?那部書真的幫助我改頭換面......把我整個生命都轉變過來了!我不能以言語來形容,我所得到的益處有多大!”
麥加利一家,從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後來他們脫離教會。麥加利太太說:
“因爲這個宗教沒有研究到底究竟處。現在是太空時代,宗教信仰也應該隨著時代革新。一種革新的朝氣,足以激動末法時代的人們,銳意前進,自強不息。尤其我們的孩子,提出的很多問題,都是我們年輕時不敢去研究的。我們見到叁步一拜,聽到萬佛城的各種消息,很感欣慰。佛教雖然博大精深,然而它卻不阻塞個人的獨自發展和覺悟。我們的孩子都要信奉佛教,外子和我也曾跟隨你…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