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P47

  ..续本文上一页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尽虚宛若遍法界,都是无量无边众生藏身立命之所。

  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有它的“生命”。就算一块石头,也有它的寿命。只是我们走马看花,未能细心观察体会而已。就在一生中,我们所遇到的众生,可以说无法计数,无穷无尽。

  普贤菩萨第九大愿王这样说: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铙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我对众生好,这些众生便会转而对其他众生好。我对众生不好,这些众生也会转而对其他众生不好。所以,世界一天不好,就是因为我自己不好。但是,这个看法还脱不掉自他之分、人我之别。假使我把心量扩大来包容整个世界,那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六道众生,皆是我的父母;一切的地和水,曾是我的身体;一切的火与风,曾经滋养我的生命。所谓大悲,就是情感生活的无限扩大,与一切众生溶这一体,也就是与诸佛认得同一法身。所以又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

  因此,待一切众生好,就是待我自己好。承事敬重供养一切众生,就是承事敬重供养诸佛。因为,“一切佛身,一一毛孔中,皆有一切众生。”所谓小不碍大,大不碍小,大小无碍。

  “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悲心,就是与慈运悲爱护怜愍一切众生的思想。然而,这个单纯的思想,能包容甚至超出其他一切思虑。佛法就是这么玄妙!最先进的物理科学家,百般思惟,绞尽脑汁去研究新理论,才刚刚跨入古住今来圣贤哲士皆知的真谛的门槛。

  节自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我们坐在柏树的浓荫之下打坐,空气清新。佛龛前只有一炷檀香,香气缭绕氤氲。夕阳西下,凉风徐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活,在崇山旷野中行道——时刻与生死问题搏斗。

  “一切刹种中,世界不思议,或成或有坏,或有已坏灭。譬如林中叶,有生亦有落,如是刹种中,世界有成坏。”

  —华严经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我们打蓬蒿杂草叶中拜过,便涉入重重无尽的小世界:植物、昆虫,不可胜数。死亡、成长、茁壮、枯萎凋零这种种景象,不外成、住、坏、空的嬗递演变。所有飞禽、走兽、水族、人类;我们所经过的村庄聚落、农圃田坊,乃至无量的汽车——它们都分享一个共同的现实:万事万物,皆在变易迁流、死此生彼、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看到草叶里螳螂的躯壳、看那天边殒落的流星,看看:我的蛀牙——就会懂得诸行无常的生灭法了。

  在车尾泡茶。茶刚滚沸,烟雾上升,与暮霭炊烟,打成一片。在斜阳夕照中,现出百千万亿那样多的微尘粒,在水蒸气中盘旋飞舞。这些微尘,宛若游龙腾翔到虚空中,转眼消逝了!

  我从未曾看见这样多的微尘!再转过头来看那檀香的烟缕袅袅四散,也是同一个现象,那微尘粒更加微细了!正是“杳杳冥冥,恍恍忽忽。”不可捉摸。

  依据物理科学的分析:一切物体皆由原子微粒构成。而万物的能质原本不生不灭,只会变化成为无量无边的形形色色而已。这岂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

  一对夫妇路过。他们问:“什么是佛?你们信不信天主,抑或信抑某一个神?”

  本来,我何尝不愿意对他们详细说明,可是,弟子自己一无所知,任说什么都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一年前,我还是满腹经论;今日,只知一心跪拜,而且低首下心以万事万物为师,来开掘我们智慧的宝藏。

  我们那种局限于一度空间的思想,已经开始崩溃。当然,我要急需抓住任何一样东西,以为扶持。我们习惯于用意识心,来辨别组织所有事理;我们善于用美丽言词来掩饰巧辩,其实早已堕入文字语言的窠臼。然而,时至今日,一切的一切,变得像那热茶的水蒸气,又像那缥缈的香烟——一切皆无所得,一切皆如实无异。为什么?

  “诸法无二,无不二故。譬如虚空,于十方中,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如是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

  —华严经十行品第八难得行—

  那么,神呢?神也不可得。就算隶属于同一个宗教的教徒,也不能完全同意神是什么?每个人有他自己心目中的神。一切唯心造。所以在佛教里,以一切无著为最高境界。

  有人问:“佛陀不是你们的神吗?”

  不是的。一般宗教都相信,“唯有我神,才是真神。”深深信这个理论之后,便一心恭敬承事这位神,而视此为最殊胜的境界。可是,依照佛教的看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做佛。所以,佛教以“一切无著”为真正解脱,即是华严经里所谓“无著、无缚、解脱智”。

  记得在吉隆坡,上人与一位弟子在车中的一段对话,说的意蕴无穷,发人深省:

  弟子:“上人,有些人说只有一个佛,有些人说有很多佛。究竟是一佛还是多佛呢?”

  上人:“从根本上来讲,连一佛也无。只有大智慧。”

  有时候,经过整天真实的叩拜见,我们的四肢柔软,心意调伏,这时我会灵光一闪,了悟经典里,深不可测的义理。虽然,只是以一毛之智来契合法界,但弟子深深相信,这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弟子 果廷顶礼

  恒实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七日 般域山上九哩

  师父上人慈鉴:

  “此菩萨为大施主……不望果报,不贪名称,不求利养,但为摄受一切众生。”

  —华严经—

  弟子为什么样会有信心?因为我们被毫无条件的布施精神所感化。

  诸佛菩萨为何恒常欢喜?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恒常布施。可是,反过来说

  贪心导致杀生

  攀求只能障碍

  欲念引至死亡

  自私自利会毁了全世界

  这是我们在三步一拜见旅程中亲身体会的道理。在路上我们对人生世相,形形色色,耳濡目染,得到不少实地的经验。无论是好的、坏的境界,在我们心里都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但是以慈悲喜拾四无量心付诸实施最为殊胜。

  (一)慈:海洋农场的星期天清早,一辆警察巡逻车从公路上,转向二百吗以外的弯路,缓缓行驶到我们停车的地方。

  突然,一辆白色的卡车猛力加油,飞冲疾驰,警车在后面穷追不舍。原来,警方及时阴止了窃贼的潜入。我们俩人异常感激像这样的恩惠,应该报答!

  (二)悲:曼第仙奴城中,有一群工人正在铺路,使得四周尘土飞扬空气污浊。每当扫地机器经过,空气变得更为污染,使我们几乎不能呼吸。后来,一辆“毛虫形”的巨大堆土机停下来,驾驶员对恒朝说:

  “我们很对不起,把四周弄得这么嘈吵和污浊,兄弟们都过意不去。大家都不愿意打扰你们的祈祷。你们预备在这儿拜见很久吗?”

  恒朝发了一张新闻告示,他阅读之后,不禁惊异地赞叹:“你们是从瑜伽谷(即是万佛城)那地方来的吗?我倒希望终有一天能亲见世界和平的实现!愿主祝福你!”

  从此之后,每一辆从我们身旁路过的堆土机,都自动地高举车上的大毛刷,以免把尘土落在我们的周围。

  (三)喜:在瓜达罗镇,一个浓雾弥漫的早上。一辆巨大的白色货车在路旁停下来。一位身材高大、蓄了胡子的男人,脚上穿著粗重结实的皮靴,走到恒实的身边。他的脸上现出一种奇特的光彩,情绪显得激动,无法确定他是在哭?还是在笑?但此刻他极恭敬地向恒实顶礼,两手捧著一只苹果,高举到头上,作为供养——好一片欣喜祥和的气氛。供养罢,他合起双掌,笃诚恳切地说:“谢谢你,兄弟!”然后转身消失在浓雾之中。

  (四)舍:一九七七年的劳工节。金山寺的四众缁素,清晨三点起来,连续开了七个小时车,携带食物,来到圣德巴巴拉,与我们俩聚首。在这个聚会里我们大家都有喜情洋溢,充满阳和之气,无异为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没有得到一点儿报酬,还要在闷热的公路上,突破劳工节日拥挤的交通,才能驶回三藩市。然而,这班师兄弟毫无吝惜地布施一切,包括法施、财施,及无畏施。所谓施恩不望报,这就是不为自己著想的大菩萨行,不但给予我们无量的信心,也教我们如何布施。

  布施果实。不求酬报的丰收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能生长菩提树。”

  —华严经贤首品十二之一—

  在车子里的佛盒前,供著殷红色的番茄,深红色的苹果,以及朱红色的水蜜桃。这都是阿连那湾的居民所供养的。他们不但奉献自己园里所长的果实,并且流露出一种喜悦和感激的情怀。供养者常常说:“这是我们耕垦的果实,很想与你们分享。因为我深信你们的作为是最完美无缺的布施。

  修行,就会使人充满这种即欢喜又感激的心情。菩萨因为回向一切善根功德,所以能作种种异于常人的布施。这种布施,充满善良、阳气、福德。经典把它称为“善根”。自无始劫以来,诸佛都是布施其善根,以为修行的基础。

  我们所布施的,所舍去的,就是自我。弟子的我见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所以要找很多布施的方法去除不定灭自我。例如,供养诸佛、承事一切众生、舍弃个人利益、远离诸恶——这一切一切,都包括在喜舍的修行法门内。

  但是,菩萨施舍布施,不求任何报酬,所谓“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菩萨只懂得业进匪懈,他不会去渡假。菩萨唯一的快慰,就是看见自己修行的功德,日渐增长。当菩萨作法布施时,他的技巧愈加纯熟,布施的机会也愈多。

  观世音菩萨以千手千眼布施予一切众生。观音的布施,跟阿连那湾的农夫没有两样,但是两者相差、悬殊何止千万亿倍。弥勒菩萨又叫欢喜佛,因为在他的大布袋里,装满了一切资生之具,来满足众生之所求,孩童最喜欢的就是弥勒菩萨,他圆头大腹,笑口常开——他的欢喜心,有如虚空一般广博豁达,无所不包。

  弟子学佛虽然只有几年的光景,但我在路…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