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盡虛宛若遍法界,都是無量無邊衆生藏身立命之所。
天地間一切物體,都有它的“生命”。就算一塊石頭,也有它的壽命。只是我們走馬看花,未能細心觀察體會而已。就在一生中,我們所遇到的衆生,可以說無法計數,無窮無盡。
普賢菩薩第九大願王這樣說:
“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铙益一切衆生。”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我對衆生好,這些衆生便會轉而對其他衆生好。我對衆生不好,這些衆生也會轉而對其他衆生不好。所以,世界一天不好,就是因爲我自己不好。但是,這個看法還脫不掉自他之分、人我之別。假使我把心量擴大來包容整個世界,那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六道衆生,皆是我的父母;一切的地和水,曾是我的身體;一切的火與風,曾經滋養我的生命。所謂大悲,就是情感生活的無限擴大,與一切衆生溶這一體,也就是與諸佛認得同一法身。所以又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
因此,待一切衆生好,就是待我自己好。承事敬重供養一切衆生,就是承事敬重供養諸佛。因爲,“一切佛身,一一毛孔中,皆有一切衆生。”所謂小不礙大,大不礙小,大小無礙。
“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大悲心,就是與慈運悲愛護憐愍一切衆生的思想。然而,這個單純的思想,能包容甚至超出其他一切思慮。佛法就是這麼玄妙!最先進的物理科學家,百般思惟,絞盡腦汁去研究新理論,才剛剛跨入古住今來聖賢哲士皆知的真谛的門檻。
節自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我們坐在柏樹的濃蔭之下打坐,空氣清新。佛龛前只有一炷檀香,香氣缭繞氤氲。夕陽西下,涼風徐來。在大自然的懷抱裏生活,在崇山曠野中行道——時刻與生死問題搏鬥。
“一切刹種中,世界不思議,或成或有壞,或有已壞滅。譬如林中葉,有生亦有落,如是刹種中,世界有成壞。”
—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之叁—
我們打蓬蒿雜草葉中拜過,便涉入重重無盡的小世界:植物、昆蟲,不可勝數。死亡、成長、茁壯、枯萎凋零這種種景象,不外成、住、壞、空的嬗遞演變。所有飛禽、走獸、水族、人類;我們所經過的村莊聚落、農圃田坊,乃至無量的汽車——它們都分享一個共同的現實:萬事萬物,皆在變易遷流、死此生彼、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看到草葉裏螳螂的軀殼、看那天邊殒落的流星,看看:我的蛀牙——就會懂得諸行無常的生滅法了。
在車尾泡茶。茶剛滾沸,煙霧上升,與暮霭炊煙,打成一片。在斜陽夕照中,現出百千萬億那樣多的微塵粒,在水蒸氣中盤旋飛舞。這些微塵,宛若遊龍騰翔到虛空中,轉眼消逝了!
我從未曾看見這樣多的微塵!再轉過頭來看那檀香的煙縷袅袅四散,也是同一個現象,那微塵粒更加微細了!正是“杳杳冥冥,恍恍忽忽。”不可捉摸。
依據物理科學的分析:一切物體皆由原子微粒構成。而萬物的能質原本不生不滅,只會變化成爲無量無邊的形形色色而已。這豈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嗎?
一對夫婦路過。他們問:“什麼是佛?你們信不信天主,抑或信抑某一個神?”
本來,我何嘗不願意對他們詳細說明,可是,弟子自己一無所知,任說什麼都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一年前,我還是滿腹經論;今日,只知一心跪拜,而且低首下心以萬事萬物爲師,來開掘我們智慧的寶藏。
我們那種局限于一度空間的思想,已經開始崩潰。當然,我要急需抓住任何一樣東西,以爲扶持。我們習慣于用意識心,來辨別組織所有事理;我們善于用美麗言詞來掩飾巧辯,其實早已墮入文字語言的窠臼。然而,時至今日,一切的一切,變得像那熱茶的水蒸氣,又像那缥缈的香煙——一切皆無所得,一切皆如實無異。爲什麼?
“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虛空,于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
—華嚴經十行品第八難得行—
那麼,神呢?神也不可得。就算隸屬于同一個宗教的教徒,也不能完全同意神是什麼?每個人有他自己心目中的神。一切唯心造。所以在佛教裏,以一切無著爲最高境界。
有人問:“佛陀不是你們的神嗎?”
不是的。一般宗教都相信,“唯有我神,才是真神。”深深信這個理論之後,便一心恭敬承事這位神,而視此爲最殊勝的境界。可是,依照佛教的看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做佛。所以,佛教以“一切無著”爲真正解脫,即是華嚴經裏所謂“無著、無縛、解脫智”。
記得在吉隆坡,上人與一位弟子在車中的一段對話,說的意蘊無窮,發人深省:
弟子:“上人,有些人說只有一個佛,有些人說有很多佛。究竟是一佛還是多佛呢?”
上人:“從根本上來講,連一佛也無。只有大智慧。”
有時候,經過整天真實的叩拜見,我們的四肢柔軟,心意調伏,這時我會靈光一閃,了悟經典裏,深不可測的義理。雖然,只是以一毛之智來契合法界,但弟子深深相信,這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七日 般域山上九哩
師父上人慈鑒:
“此菩薩爲大施主……不望果報,不貪名稱,不求利養,但爲攝受一切衆生。”
—華嚴經—
弟子爲什麼樣會有信心?因爲我們被毫無條件的布施精神所感化。
諸佛菩薩爲何恒常歡喜?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他們恒常布施。可是,反過來說
貪心導致殺生
攀求只能障礙
欲念引至死亡
自私自利會毀了全世界
這是我們在叁步一拜見旅程中親身體會的道理。在路上我們對人生世相,形形色色,耳濡目染,得到不少實地的經驗。無論是好的、壞的境界,在我們心裏都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但是以慈悲喜拾四無量心付諸實施最爲殊勝。
(一)慈:海洋農場的星期天清早,一輛警察巡邏車從公路上,轉向二百嗎以外的彎路,緩緩行駛到我們停車的地方。
突然,一輛白色的卡車猛力加油,飛沖疾馳,警車在後面窮追不舍。原來,警方及時陰止了竊賊的潛入。我們倆人異常感激像這樣的恩惠,應該報答!
(二)悲:曼第仙奴城中,有一群工人正在鋪路,使得四周塵土飛揚空氣汙濁。每當掃地機器經過,空氣變得更爲汙染,使我們幾乎不能呼吸。後來,一輛“毛蟲形”的巨大堆土機停下來,駕駛員對恒朝說:
“我們很對不起,把四周弄得這麼嘈吵和汙濁,兄弟們都過意不去。大家都不願意打擾你們的祈禱。你們預備在這兒拜見很久嗎?”
恒朝發了一張新聞告示,他閱讀之後,不禁驚異地贊歎:“你們是從瑜伽谷(即是萬佛城)那地方來的嗎?我倒希望終有一天能親見世界和平的實現!願主祝福你!”
從此之後,每一輛從我們身旁路過的堆土機,都自動地高舉車上的大毛刷,以免把塵土落在我們的周圍。
(叁)喜:在瓜達羅鎮,一個濃霧彌漫的早上。一輛巨大的白色貨車在路旁停下來。一位身材高大、蓄了胡子的男人,腳上穿著粗重結實的皮靴,走到恒實的身邊。他的臉上現出一種奇特的光彩,情緒顯得激動,無法確定他是在哭?還是在笑?但此刻他極恭敬地向恒實頂禮,兩手捧著一只蘋果,高舉到頭上,作爲供養——好一片欣喜祥和的氣氛。供養罷,他合起雙掌,笃誠懇切地說:“謝謝你,兄弟!”然後轉身消失在濃霧之中。
(四)舍:一九七七年的勞工節。金山寺的四衆缁素,清晨叁點起來,連續開了七個小時車,攜帶食物,來到聖德巴巴拉,與我們倆聚首。在這個聚會裏我們大家都有喜情洋溢,充滿陽和之氣,無異爲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們沒有得到一點兒報酬,還要在悶熱的公路上,突破勞工節日擁擠的交通,才能駛回叁藩市。然而,這班師兄弟毫無吝惜地布施一切,包括法施、財施,及無畏施。所謂施恩不望報,這就是不爲自己著想的大菩薩行,不但給予我們無量的信心,也教我們如何布施。
布施果實。不求酬報的豐收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能生長菩提樹。”
—華嚴經賢首品十二之一—
在車子裏的佛盒前,供著殷紅色的番茄,深紅色的蘋果,以及朱紅色的水蜜桃。這都是阿連那灣的居民所供養的。他們不但奉獻自己園裏所長的果實,並且流露出一種喜悅和感激的情懷。供養者常常說:“這是我們耕墾的果實,很想與你們分享。因爲我深信你們的作爲是最完美無缺的布施。
修行,就會使人充滿這種即歡喜又感激的心情。菩薩因爲回向一切善根功德,所以能作種種異于常人的布施。這種布施,充滿善良、陽氣、福德。經典把它稱爲“善根”。自無始劫以來,諸佛都是布施其善根,以爲修行的基礎。
我們所布施的,所舍去的,就是自我。弟子的我見如須彌山那麼高大,所以要找很多布施的方法去除不定滅自我。例如,供養諸佛、承事一切衆生、舍棄個人利益、遠離諸惡——這一切一切,都包括在喜舍的修行法門內。
但是,菩薩施舍布施,不求任何報酬,所謂“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菩薩只懂得業進匪懈,他不會去渡假。菩薩唯一的快慰,就是看見自己修行的功德,日漸增長。當菩薩作法布施時,他的技巧愈加純熟,布施的機會也愈多。
觀世音菩薩以千手千眼布施予一切衆生。觀音的布施,跟阿連那灣的農夫沒有兩樣,但是兩者相差、懸殊何止千萬億倍。彌勒菩薩又叫歡喜佛,因爲在他的大布袋裏,裝滿了一切資生之具,來滿足衆生之所求,孩童最喜歡的就是彌勒菩薩,他圓頭大腹,笑口常開——他的歡喜心,有如虛空一般廣博豁達,無所不包。
弟子學佛雖然只有幾年的光景,但我在路…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