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每次邁進一步,便發覺到布施愈多,修行之路愈爲堅實。現在也明白,弟子雖然發願要成佛,對于這個願力的果實,也不能執著分毫。成佛的果實並非私人所能獨享,而是要完完全全的布施!
有時候我們要克己複禮,盡量抑製自己的老習氣,摒除一切妄想,這是很難突破、很難忍受的階段。然而,只要一念回向,便能把痛苦轉爲光明。現在唯有在諸佛心田上栽下清淨的種子,並以勤懇刻意澆灌、耕耘,將來得到豐碩的果實,才能興與人分享。
在我們的車子旁邊發現有一籃蔬菜。一張便條上寫著:“茲奉上舍下園圃裏采來的新鮮菜蔬,至祈,哂納是荷。我們也爲你祈求。祝福!”
弟子 果真頂禮
恒朝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瑜伽谷以西十五哩
師父上人慈鑒:以下是摘自這幾天的記錄
九月二十日:弟子離開僻靜的山麓,轉向西方拜入般域鎮。今天,剃頭之後,在小公園裏蒼郁的紅木樹下進午餐。前幾天從山頂上沿著斜坡拜下來,身穿著長袍,搭上袈裟,, 拜的時候需要較多一點的練習,身體才不會向前。
也不知道爲什麼?弟子心裏感到很歡喜,心裏無所求,只希望一切衆生皆得安樂。日落時分,四周一片甯靜,路上的交通也變得疏落了。我們拜地一棵梧桐樹,只聽到那“沙沙”的樹葉聲。所謂“落葉歸根”,每一片葉子的形體都不同,然而每一片葉子都樂意歸回到根本上,人也一樣,超出一切差別之外,人總歸是一體的。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曾說:
“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堪作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細心思維這名話,意味無窮。經過兩年多的膜拜,我深切休認出一個事實:所有衆生皆具同一自性,所有衆生心裏都願意修行。在途中弟子遇到各色各類的人物,從他們的表情,他們的瓜,都清楚地體會到他們內心的渴仰。有些人用言語來表達,有些人用別的方式來表達。譬如,附近農的一個家庭,在炎熱的夏日,一家大小在屋檐下供養新鮮的蔬果和清水,只簡簡單單地說了一句:“謝謝”或者,有人在路邊放鮮花並焚香,而便條上寫著,“我們與你們是一致的。”還有人在車旁放了一幅地圖和一籃水果;一個小孩子供養他的零用錢;路過的伐木工人,從他的卡車上向我們揮手微笑——這一切,都是衆生真情流露的表現。以下是弟子和一位新聞記者的對話。這次談話的中心思想,也脫不出這個範圍:
新聞記者:“……我真不明白。也許,假設我把房子、汽車、妻子兒女都放下了,又放下我職業及財産,我就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可是……”
恒朝:“做一個佛教徒,不是說必定要這樣的放下一切。只要隨時隨地做好事便是了。假使你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那麼,就盡你的力量去做一個最好的父親、最好的丈夫,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任何地方和場合,都可以修行。”
新聞記者:“啊,那很好!你的意思是說,就我目前的處境,也可以開始修行嗎?”
恒朝:“當然啦!遵守五戒就是修行的根本,但要你心甘情願,而不是勉強或逼迫的。”
新聞記者:“可是,照我的看法,假使人不能守五戒就不能算真正的佛教徒。說得天花亂墜,若不能身體力行,那就像其他的宗教,說得冠冕堂皇,卻沒有一樣做得到,這樣怎麼行呢?就拿殺生來講,佛教的表現,的確與別的宗教不同。我的感覺,就是你們說得出,也做得到——這就是最難能可貴的一面!”
我們默默地走了一段路,他又說:“你知道嗎,我越去研究,越覺得你們佛教真是蠻有道理的。可是,修行不是很辛苦嗎?”
恒朝:“如果你有誠心,能專一,一切都變得很容易。其實,最辛苦的,莫過于做你心裏所不願意做的事情。”
新聞記者:“有道理!有時候,當我全神貫注地寫文章,去攝影,或者去研究一項新聞特輯——我可以連續工作很多個小時,不休息,而不感到疲倦。這時,工作的本身就是一種娛樂和消遣,樂而忘憂,無所爲而爲,這是何等到高妙的境界呀!”
“並且我喜歡跑步,在戶外運動,鍛煉身心。現在也差不多完全不吃肉類。不吃葷,身體也感到自在安樂得多。五年前,曾在你們金山寺吃過一次齋菜——很好吃呢!”
“現代的科學家研究出來的結果,發現野鹿的肉裏面也含有引發癌的毒素……”
新聞記者默默地看著我們拜,臨別時不勝依依。在他內心深處,也想修行。他畢恭畢敬地問:“我可以看看這部華嚴經嗎?我想知道這部經典上說些什麼——可以嗎?”或許,將來在他所撰寫的新聞特輯裏面,他能夠把華嚴妙義融會貫通,真俗無不,凡聖一體,任連自在,藉此開揚華嚴聖教,普益群倫。
在路上,我們遇到很多其他的路人,他們和這個新聞記者一樣,在內心深處都有“放下一切,躬行實踐”的思想和意念。這些人都是我們法界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弟子唯願他們都能稱號心如願,無往不利!
“菩薩等觀一切世間衆生猶如一子,欲令皆得身淨莊嚴,成就世間最上安樂,佛智慧樂,安住佛法,利益衆生。”
—華嚴經十回向品—
臨別時,新聞記者脫下太陽眼鏡,與我們懇切地握手:“今天,我獲得一種很深的信仰,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你們是最實際,最平等的兄弟。請珍重——祝你們旅途愉快!”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般域
師父上人慈鑒:
現在弟子們離開家門只有十叁裏。過去兩年半的經曆,一幕接一幕地在我的腦海裏萦繞回旋。我們有沒有改變?我們學到了些什麼?是的,我們有所改變。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並沒有改變,只是身口意比從前更願得協調一致。怎樣說呢?
在心裏最大的轉變,是學會了循規蹈矩,謹守戒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依教奉行”。每當我們一心一意地去隨順真理,履行上人的教誨,我們就在道的通路上邁進一步。每當我們聽從妄想的驅使,忘記克己複禮,那麼我們就像脫軌的汽車,傾覆陷落到泥坑裏去,結果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在我們心裏,猶有殘存的汙垢惡習和妄想的瓦礫。可是佛法的妙理超凡脫俗,利如寶劍,固如金剛,無堅不摧。真理,好似公路上的警告牌子一樣“前有險路”、“泥水傾瀉”、“下雨下雪時路面濕滑——小心!”等等。這些貴州路牌,警告我們路途險惡,要步步爲營,謹防失足。
“此菩薩若見業是如來所诃,煩惱所染,皆悉舍離。若見業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修行。”
—華嚴經十地品第四焰慧地—
(一)真理:
“不要執著任何境界。在這個娑婆世界裏,沒有便宜好占,也無有苦樂。”
(二)境界:
黃昏。在空曠的山谷、紅木樹陰下,我在車裏打坐。離開作晚課的時間還有五分鍾。打坐時,起初感到昏沈,後來睡著了。因爲這個緣故,沒有把身體內的精氣神“化煉”得徹底。身內還有很多未曾銷融的火氣及津液。若能多坐幾分鍾,便可以把它“煉化”。但是恒朝已敲了磬,預示做晚課的時候到了!
倒楣!現在要等到念完經文以後才能再“練”。以下兩個小時,要結雙跏趺坐,腰腿痛,是無法避免的。身內的熱氣也可能沸騰......真不舒服。都是恒朝的錯——他使我苦惱!
(叁)嗔恨、犯規、造業:
弟子執著一個身體上的境界,因爲求之不得而生出一念嗔心。誦華嚴經的時候,我沒有理會到就在我們的周圍,有無數無形的衆生,都來聆聽,及擁護經;我也沒有顧及到我所發過的誓願(只說有利于叁寶的話並且跟隨第二地菩薩的戒律修行),我一時控製不住自己的嘴巴,當面批評恒朝,對他說了些刻薄的話。
(四)受報:
那些話不假思索,沖口而出。我隨即感到在我四周的法善神迅速隱退。恒朝說:我的光明就好像一枝蠟燭突然滅了一樣。頓時,弟子覺得很冷、很麻木。當晚,我夢見一個魔鬼,奪取我的精氣,醒來時感到疲乏而不安。
爲什麼有這樣迅速的懲罰?因爲“惡口”是十惡之一;貪心、嗔心、癡心(邪知邪見)也包括在十惡裏頭。
打坐時只要起一念邪見,執著一個自在的境界,結果引發一串連鎖作用,如起惑、造業、受報。假設我當時不去執著這個境界,反而恪守規矩,刻意忍耐,那麼,一切就沒有問題。我應該回光返照,認識這是我自己的錯誤。誰叫我在打坐時睡著了?我不應該忽略自己的過錯而去責怪時間表。我的反應,就像一個凡夫,情不自禁地生出忿怒。菩薩是慈悲仁恕的。他們不會去譴責旁人。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爲仁”
—論語—
叁步一拜,有時候真像馬戲團裏專演鬧劇的小醜們,常摔交。修道的宗旨,就是要守規矩。我們倆都是性情剛強的典型美國人,一向仰仗虛假的獨立脾氣以自恃。最難放下的就是我們繁瑣紛雜的意識心、一切知見及自我。
話又說回來,弟子爲什麼又說:我們沒有改變,反而比從前更加一致呢?身爲美國的青年人,我們珍惜自由及獨立的精神。因此我們深深信仰佛法,因爲佛法教我們真正的自由、真起正的解脫。
星期叁,在車子的玻璃窗戶上看見一張名片。乍然看去還以爲是一般在市面通用的信用卡。但是細心研究之後,才發現它是某一個耶稣教宗派的廣告。名片上印有這樣的字句:“讓基督管理你的賬目。”假如耶稣真能代表普遍的真理——慈、悲、喜、舍——的話,我覺得這個標語有它的號召力。但是,修道不能自主,要依靠任何人或主宰,還是一種執著。佛陀教導他的弟子,要完全地自立起來,才能全然解脫。佛入滅前阿難尊者曾請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依佛爲師。佛滅度之後,我們以誰爲師呢?”
佛說:“當以戒爲師。”
換言之,我們修道只要遵守規矩,精嚴戒律,便能走向真正解脫的路徑。簡言之所謂規矩,就是法。佛以信爲入道的根本;其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些都不是仰賴他人可以得到的。
兩星期前,我們朝東拜向萬佛城,途中要越過一座山…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