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我也觉得自己很“笨”,在炎炎烈日之下,穿著唐式的长袍,拜得全身大汗,还一直碰到玻璃片、碎石……那海水很诱人。

  这一带的蚂蚁很厉害,又大又红。我们没有踩死那么多,因为比较容易看见。

  可是,沙滩、日光浴等等,一切我已享受够了,还是用功修行吧!虽然,海水仍旧那么诱人,而我们还是那么“笨”。

  我回想我自己的誓愿,记得发愿意时心里多么清净快慰。忽然,在沙石之间跪拜,不再感到困难,似乎是一种自然动作,好像遄返家园,特别觉得轻松愉快,从未如此开朗,从未如此“笨”!

  恒朝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六日

  师父上人慈鉴:

  我们在太平洋公路,离马利布市三哩以北,沿著水渠和人家的后园拜。离开此地不远,就到郊外,晚上可以扎营。那时便不需要在人烟稠密的市区到处找停车位。在市中心,公路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到了郊区,只好记住“到了山,自然有路。”每次,看到前面是一段狭窄、艰险的山径或者乱七八糟丛林,以为不能度过,但一开始跪拜,自然有路可通,总有地方足够三步一拜。稍后有人问:“你们打那儿拜过来?怎样拜的?那有路?”

  金山寺的佛教徒,一向有良好的声音,他们是奉公守法的公民。上个星期,离此地不远的土帮卡峡谷里发生一件不吉祥的事情。有两个青年男人,穿著长袍,秃了头,曾向一位十六岁的男孩子发动攻击并持刀威胁。警察前来搜身,把我们的证件详加查验,然后,才决定恒实和我不是那两个凶犯。警方轻松下来,略略听我们三步一拜的目标。他们都是训练有素,智勇兼备,克尽职守的人员。临别时祝我们好运。

  三天后(即是昨天下午),又有一大队巡逻车出现,一窝蜂地把我们包围了。

  这一班人没有和上一班人取得联系,以为恒实和我就是那两个歹徒。警方怀著敌意,开始逼问口供:

  “你们身上有没有带刀?”

  “我们身上不准携带任何武器。”

  “你们是佛教徒还是基斯纳?”

  “是佛教徒。”

  “噢!原来如此,那就没有问题。你们每天都是这样拜吗?”

  “是的,每天四时起来,祈祷、打坐,然后拜到四点,日中一食,并且吃素。”

  警员们不禁摇头啧啧赞叹:“一天只吃一餐,了不起!好吧,再会!小心车辆,祝你们好运!”

  弟子 果廷顶礼

  恒实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六日

  师父上人慈鉴:

  上周末在金轮寺,与上人和莲友一聚,赐给我们无限鼓舞和希望。每一次目睹上人大公无我的精神,慈悲的懿德,都令弟子衷心敬佩喜情洋溢。在金山寺,习惯了每天见到上人以身作则。但是离开金山寺,在公路上修行,碰到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汲汲遑遑,终日奔走,令我们更加感叹上人的高风亮节,和无碍辩才。能洞悉众生根性,随机施教,普益群伦,更是功德无量!上人德行有如行云流水,无有窒碍,处处无诤,时时谦让,“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随缘百不变,不变而随缘。说来容易,行时很难。再加上悲智双运,更不可思议。有时发现自己心里在想:“在这个场合里,上人会自样做呢?”

  然后又自作解释答:“不要打妄想!难道你一辈子要沾上人的光吗?你要独立起来,利用你的智慧,回光返照,随缘不变任运自在,还要忍耐柔顺。要像流水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一切皆会如意。”

  上人,弟子写了一篇短文,其中一段节录如左:

  我到底有没有得到感应?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奥秘玄妙的感应,因为我仅是个新手,对修行很陌生,并且业障深重。但是反过来说,在世间法里,我已获得感应。我已经奠定自己修道的基础,和生命的目标,这就是感应。目前,我不懂得飞,不懂得跑,连走路也不懂;但我有机会慢慢地拜。在善知识的耐心指引之下,终有一天,我会站起来,承传法脉,为教增光。

  三步一拜和金山寺的修行

  不该说的不说(非礼勿言)

  不该动的不动(非礼勿动)

  不任意开玩笑

  不该看的不看(非礼勿视)

  不该听的不听(非礼勿听)

  不该吃的不吃(非食勿时)

  不喝酒

  不抽烟

  胁不著地

  不松懈

  不覆藏己过

  不自我标榜

  要祈祷

  要懂惭愧

  要反省

  要赞美

  要为他人(忘却自我)

  弟子 果真顶礼

  恒实

  一九七七年七月三日

  观世音显灵:

  通常,每天拜完之后,我们随即坐禅,以便调剂身心。傍晚六时拜完,七点半做晚课,任何琐事都要在这段时间办理妥善,然后打坐。否则,心力无法安顿,便会奔腾沸溢出来。

  星期六,有很多事急待处理,等到一切琐务办理完善之后才能洗面。因此回到车子时已经晚了,不能准时做晚课。我因用冷水洗面,著了凉,身上的筋肉顿时紧张收缩。夕阳西下,恒朝已经站在外面运气。苍蝇成群团团飞,嗡嗡作响,扑在我面上。车子的门,随著瑟瑟的寒风,吱吱作响。一切一切,令我焦躁不安。我安慰自己:“不要发脾气,不要发脾气。在这种情形之下,发脾气是致命伤。”

  我步行到山径上,脊骨像著了火。我站著运气。天幕已垂,大地昏黑。我诚恳地要求我内心的恶性:“请你不要发脾气——这种新精力,要用新方法来调伏,请你忍耐。”

  忽然间,在我的头上,看见白衣观音大士,俯首向我微笑。随即感到两滴清凉的甘露,从我的头顶,沿著脊椎流下来。我的心火顿时消散。他慈祥地微笑,说道:“不要忧愁,一切会如意。”

  恒朝

  一九七七年七月八、九、十日

  两个小孩子,静悄悄地爬到山上,看著我们拜。

  “我们的祖父说你们在收拾破罐子。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做?”

  恒朝:“我们在祈祷。”

  孩子:“我的祖父专门收拾破罐子。”

  恒朝:“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孩子:“废物利用。”

  恒朝:“我们也是废物利用。”然后我向他们解释,在加州北部有一所旧医院,我们把它重新整修、开拓、建立大学、育幼院、养老院等等。

  “那很好呀!”他们齐声喊道:“再会了!”

  一个女人从沙滩走来,送来冰冻的红茶。“在电视上看到你们。这工作很伟大,我对你们很有信心。”

  小孩子带来冰水,公园管理员供养一包橘子,并代表所有的管理员,邀请我们在公园内免费露营一宿。

  以上一切,都是傍晚拜到最后的五分钟,一起发生的。

  两个年轻的女人,供养橘子,还嘱咐道:“不要摧残身体。在圣经里说:不要杀生 。”

  “你说得对”,我回答:“我们不修无益苦行,我们只顾奋发图强,这种工作不会损害身体的。”

  “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她点头微笑,知道我们不是故意摧残自己,她们如释重负。

  在佛教里,没有“人我彼此”的分别。不需要仇恨或抨击任何宗教或哲学。第九重菩萨戒就是禁嗔戒。我们应该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家人。

  恒朝

  一九七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凡有所为,皆不称意,当知悉是过去以来,恶业遗报所致。是故今当勤求忏悔。”

  —慈悲药师宝忏—

  在芬杜拉市刚拜完,正在收拾行李。忽然,一阵煞车声,转过头来,只见一辆摩托车的驾驶员,迎面与一辆汽车相撞。两人的身躯被抛到半空中,从车顶上飞过,头颅先撞到对面的马路上,我们离开二十至三十码,只能怔怔地看著,不能及时抢救。

  恒实立刻拿著毯子跑了过去,我打电话叫救伤车。伤者的血,从耳、鼻、口流出,伤得很重。那个女孩子只有十九岁,也在死亡的边缘。我把他们用毯子盖上,强作镇定的一直念著大悲咒。

  我们的“工作”,每天持续不断。我们的大家庭里,每天都有伤亡。这次事件,不是偶发的意外,而是生命之流在延续的过程中必有的结果。在每一分钟里,人会死亡,又会诞生。如果他是我们的亲属,一旦目睹他们旋生旋灭,生死相续——我们会有什么反应?我们与天地同根万物齐一,这些人不就是我们的眷属吗?

  当你明白生与死,苦与乐,跟你的行为是息息相关;当你明白灾难或者觉悟的种子,正在时刻栽种滋长;你不但会洗心革面改过迁善,你还会发愿助一切人使之全心向善。依我看来,这是救助我们“家人”的不二法门。这是最上等的良药——在心地上用功。诸法之源,在心地上耕耘。

  每天所目睹的意外或灾难,夭折或长寿,穷困或富足,无非是业果循环的现象。因缘早在从前植下,令一切众生明白因果的道理,是出家人当然的责任。

  在那个面临死亡的女孩子的身旁,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她可能是我的亲妹妹,或者是刚来送供养的路人。一切众生休戚相关,根深蒂固,却被人遗忘。但是,在生死关头,能揭露一切众生原来的密切关系。

  我要尽我所能,做一个正直的出家人,觉悟一切有情。这个抱负,在今天的考验之下,重新振作起来。

  我一定要奋发图强!我的大家庭,都在期望,都在等待,都在受苦。而死亡,也日益的向我靠近。

  恒实

  一九七七年八月

  发愿做一只死鸟:

  时候到了,这是转捩点。从五月七日至八月十三日,我在浅水里练习游泳,起初在水面浮游,然后乘筏渡水,玩累了又爬回到岸上,接受训练。当我对自己的毛病知道得多些,我的勇气就增加了。这回要正式游到深水去。无论水多深,也要拼命游,直至抵达彼岸。

  我要舍弃往昔的恶习——在任何场合下都要做“导演”的角色,尽量争取他人的爱戴和拥护,从各方面搜罗知识,藉以巩固自己地位,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著自己的利益。这一切都是重担,使我沉到海底。在我身边有一个好护法,他懂得如何应付外人,如何保护我们。

  我和觉悟中间之所以有鸿沟存在,只因有很多的水、很多的工作,现需要耐心,和一念不生的虚极静笃。从前,我的俗姓是Clowery;皈依三宝的法名是果真,字恒实——这一切都要断灭。在这个旅程中,我要奉献一切。这需要日积月累的苦干,和诚恳笃实的真心。我的心里,本有无上的宝藏,…

《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