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我也覺得自己很“笨”,在炎炎烈日之下,穿著唐式的長袍,拜得全身大汗,還一直碰到玻璃片、碎石……那海水很誘人。

  這一帶的螞蟻很厲害,又大又紅。我們沒有踩死那麼多,因爲比較容易看見。

  可是,沙灘、日光浴等等,一切我已享受夠了,還是用功修行吧!雖然,海水仍舊那麼誘人,而我們還是那麼“笨”。

  我回想我自己的誓願,記得發願意時心裏多麼清淨快慰。忽然,在沙石之間跪拜,不再感到困難,似乎是一種自然動作,好像遄返家園,特別覺得輕松愉快,從未如此開朗,從未如此“笨”!

  恒朝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六日

  師父上人慈鑒:

  我們在太平洋公路,離馬利布市叁哩以北,沿著水渠和人家的後園拜。離開此地不遠,就到郊外,晚上可以紮營。那時便不需要在人煙稠密的市區到處找停車位。在市中心,公路的界限劃分得很清楚。到了郊區,只好記住“到了山,自然有路。”每次,看到前面是一段狹窄、艱險的山徑或者亂七八糟叢林,以爲不能度過,但一開始跪拜,自然有路可通,總有地方足夠叁步一拜。稍後有人問:“你們打那兒拜過來?怎樣拜的?那有路?”

  金山寺的佛教徒,一向有良好的聲音,他們是奉公守法的公民。上個星期,離此地不遠的土幫卡峽谷裏發生一件不吉祥的事情。有兩個青年男人,穿著長袍,禿了頭,曾向一位十六歲的男孩子發動攻擊並持刀威脅。警察前來搜身,把我們的證件詳加查驗,然後,才決定恒實和我不是那兩個凶犯。警方輕松下來,略略聽我們叁步一拜的目標。他們都是訓練有素,智勇兼備,克盡職守的人員。臨別時祝我們好運。

  叁天後(即是昨天下午),又有一大隊巡邏車出現,一窩蜂地把我們包圍了。

  這一班人沒有和上一班人取得聯系,以爲恒實和我就是那兩個歹徒。警方懷著敵意,開始逼問口供:

  “你們身上有沒有帶刀?”

  “我們身上不准攜帶任何武器。”

  “你們是佛教徒還是基斯納?”

  “是佛教徒。”

  “噢!原來如此,那就沒有問題。你們每天都是這樣拜嗎?”

  “是的,每天四時起來,祈禱、打坐,然後拜到四點,日中一食,並且吃素。”

  警員們不禁搖頭啧啧贊歎:“一天只吃一餐,了不起!好吧,再會!小心車輛,祝你們好運!”

  弟子 果廷頂禮

  恒實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六日

  師父上人慈鑒:

  上周末在金輪寺,與上人和蓮友一聚,賜給我們無限鼓舞和希望。每一次目睹上人大公無我的精神,慈悲的懿德,都令弟子衷心敬佩喜情洋溢。在金山寺,習慣了每天見到上人以身作則。但是離開金山寺,在公路上修行,碰到四面八方而來的人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汲汲遑遑,終日奔走,令我們更加感歎上人的高風亮節,和無礙辯才。能洞悉衆生根性,隨機施教,普益群倫,更是功德無量!上人德行有如行雲流水,無有窒礙,處處無诤,時時謙讓,“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隨緣百不變,不變而隨緣。說來容易,行時很難。再加上悲智雙運,更不可思議。有時發現自己心裏在想:“在這個場合裏,上人會自樣做呢?”

  然後又自作解釋答:“不要打妄想!難道你一輩子要沾上人的光嗎?你要獨立起來,利用你的智慧,回光返照,隨緣不變任運自在,還要忍耐柔順。要像流水一樣,一切順其自然,一切皆會如意。”

  上人,弟子寫了一篇短文,其中一段節錄如左:

  我到底有沒有得到感應?沒有什麼驚天動地,奧秘玄妙的感應,因爲我僅是個新手,對修行很陌生,並且業障深重。但是反過來說,在世間法裏,我已獲得感應。我已經奠定自己修道的基礎,和生命的目標,這就是感應。目前,我不懂得飛,不懂得跑,連走路也不懂;但我有機會慢慢地拜。在善知識的耐心指引之下,終有一天,我會站起來,承傳法脈,爲教增光。

  叁步一拜和金山寺的修行

  不該說的不說(非禮勿言)

  不該動的不動(非禮勿動)

  不任意開玩笑

  不該看的不看(非禮勿視)

  不該聽的不聽(非禮勿聽)

  不該吃的不吃(非食勿時)

  不喝酒

  不抽煙

  脅不著地

  不松懈

  不覆藏己過

  不自我標榜

  要祈禱

  要懂慚愧

  要反省

  要贊美

  要爲他人(忘卻自我)

  弟子 果真頂禮

  恒實

  一九七七年七月叁日

  觀世音顯靈:

  通常,每天拜完之後,我們隨即坐禅,以便調劑身心。傍晚六時拜完,七點半做晚課,任何瑣事都要在這段時間辦理妥善,然後打坐。否則,心力無法安頓,便會奔騰沸溢出來。

  星期六,有很多事急待處理,等到一切瑣務辦理完善之後才能洗面。因此回到車子時已經晚了,不能准時做晚課。我因用冷水洗面,著了涼,身上的筋肉頓時緊張收縮。夕陽西下,恒朝已經站在外面運氣。蒼蠅成群團團飛,嗡嗡作響,撲在我面上。車子的門,隨著瑟瑟的寒風,吱吱作響。一切一切,令我焦躁不安。我安慰自己:“不要發脾氣,不要發脾氣。在這種情形之下,發脾氣是致命傷。”

  我步行到山徑上,脊骨像著了火。我站著運氣。天幕已垂,大地昏黑。我誠懇地要求我內心的惡性:“請你不要發脾氣——這種新精力,要用新方法來調伏,請你忍耐。”

  忽然間,在我的頭上,看見白衣觀音大士,俯首向我微笑。隨即感到兩滴清涼的甘露,從我的頭頂,沿著脊椎流下來。我的心火頓時消散。他慈祥地微笑,說道:“不要憂愁,一切會如意。”

  恒朝

  一九七七年七月八、九、十日

  兩個小孩子,靜悄悄地爬到山上,看著我們拜。

  “我們的祖父說你們在收拾破罐子。爲什麼你們要這樣做?”

  恒朝:“我們在祈禱。”

  孩子:“我的祖父專門收拾破罐子。”

  恒朝:“爲什麼他要這樣做?”

  孩子:“廢物利用。”

  恒朝:“我們也是廢物利用。”然後我向他們解釋,在加州北部有一所舊醫院,我們把它重新整修、開拓、建立大學、育幼院、養老院等等。

  “那很好呀!”他們齊聲喊道:“再會了!”

  一個女人從沙灘走來,送來冰凍的紅茶。“在電視上看到你們。這工作很偉大,我對你們很有信心。”

  小孩子帶來冰水,公園管理員供養一包橘子,並代表所有的管理員,邀請我們在公園內免費露營一宿。

  以上一切,都是傍晚拜到最後的五分鍾,一起發生的。

  兩個年輕的女人,供養橘子,還囑咐道:“不要摧殘身體。在聖經裏說:不要殺生 。”

  “你說得對”,我回答:“我們不修無益苦行,我們只顧奮發圖強,這種工作不會損害身體的。”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她點頭微笑,知道我們不是故意摧殘自己,她們如釋重負。

  在佛教裏,沒有“人我彼此”的分別。不需要仇恨或抨擊任何宗教或哲學。第九重菩薩戒就是禁嗔戒。我們應該視一切衆生如自己的家人。

  恒朝

  一九七七年七月叁十一日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凡有所爲,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以來,惡業遺報所致。是故今當勤求忏悔。”

  —慈悲藥師寶忏—

  在芬杜拉市剛拜完,正在收拾行李。忽然,一陣煞車聲,轉過頭來,只見一輛摩托車的駕駛員,迎面與一輛汽車相撞。兩人的身軀被抛到半空中,從車頂上飛過,頭顱先撞到對面的馬路上,我們離開二十至叁十碼,只能怔怔地看著,不能及時搶救。

  恒實立刻拿著毯子跑了過去,我打電話叫救傷車。傷者的血,從耳、鼻、口流出,傷得很重。那個女孩子只有十九歲,也在死亡的邊緣。我把他們用毯子蓋上,強作鎮定的一直念著大悲咒。

  我們的“工作”,每天持續不斷。我們的大家庭裏,每天都有傷亡。這次事件,不是偶發的意外,而是生命之流在延續的過程中必有的結果。在每一分鍾裏,人會死亡,又會誕生。如果他是我們的親屬,一旦目睹他們旋生旋滅,生死相續——我們會有什麼反應?我們與天地同根萬物齊一,這些人不就是我們的眷屬嗎?

  當你明白生與死,苦與樂,跟你的行爲是息息相關;當你明白災難或者覺悟的種子,正在時刻栽種滋長;你不但會洗心革面改過遷善,你還會發願助一切人使之全心向善。依我看來,這是救助我們“家人”的不二法門。這是最上等的良藥——在心地上用功。諸法之源,在心地上耕耘。

  每天所目睹的意外或災難,夭折或長壽,窮困或富足,無非是業果循環的現象。因緣早在從前植下,令一切衆生明白因果的道理,是出家人當然的責任。

  在那個面臨死亡的女孩子的身旁,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她可能是我的親妹妹,或者是剛來送供養的路人。一切衆生休戚相關,根深蒂固,卻被人遺忘。但是,在生死關頭,能揭露一切衆生原來的密切關系。

  我要盡我所能,做一個正直的出家人,覺悟一切有情。這個抱負,在今天的考驗之下,重新振作起來。

  我一定要奮發圖強!我的大家庭,都在期望,都在等待,都在受苦。而死亡,也日益的向我靠近。

  恒實

  一九七七年八月

  發願做一只死鳥:

  時候到了,這是轉捩點。從五月七日至八月十叁日,我在淺水裏練習遊泳,起初在水面浮遊,然後乘筏渡水,玩累了又爬回到岸上,接受訓練。當我對自己的毛病知道得多些,我的勇氣就增加了。這回要正式遊到深水去。無論水多深,也要拼命遊,直至抵達彼岸。

  我要舍棄往昔的惡習——在任何場合下都要做“導演”的角色,盡量爭取他人的愛戴和擁護,從各方面搜羅知識,藉以鞏固自己地位,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自己的利益。這一切都是重擔,使我沈到海底。在我身邊有一個好護法,他懂得如何應付外人,如何保護我們。

  我和覺悟中間之所以有鴻溝存在,只因有很多的水、很多的工作,現需要耐心,和一念不生的虛極靜笃。從前,我的俗姓是Clowery;皈依叁寶的法名是果真,字恒實——這一切都要斷滅。在這個旅程中,我要奉獻一切。這需要日積月累的苦幹,和誠懇笃實的真心。我的心裏,本有無上的寶藏,…

《修行者的消息(恒實、恒朝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