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梵行精进
弥陀四十八愿中之梵行精进愿
本愿说明的重点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中,有发心修菩萨行的众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而不能启发他修清静梵行的善根,于未来世中直至成佛的期间勤修梵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能够由听闻「弥陀」圣号,而在景仰弥陀的成佛德行中,启迪修学清静梵行的菩提愿行者,已经不是初入佛门者在「见闻弥陀」名号时,不知念佛、修行的凡夫众生所能做到的。而且学佛者要能从今生开始,到尚未成佛的期间,生生世世,断除淫欲,以童男童女身,修清净梵行,如果没有时时刻刻「定慧」的大精进力,是无法修持成就的。所以本愿说明了一个菩萨行者如何从「精进波罗蜜」过渡到「禅定波罗蜜」的中间行持的历程非常重要的修因。无论了脱生死,或者证入菩萨果位,都是以「清净梵行」为修行的主导力量而成就三乘果位的。本愿将依菩萨行者如何「从因至果」修持此成佛悲愿相应的清净梵行,分成几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在家居士修行梵行的基础
(二)出家菩萨修梵行的第一步(暂无)
(三)修梵行是菩萨早成佛果的原因(暂无)
(四)修四无量心定的入门意义(暂无)
(五)菩萨深入修学四无量心定的次第(暂无)
(六)声闻行者与外到行者以及大菩萨修梵行内容的不同点(暂无)
(一)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
1、什么是梵行?
每一个菩萨行者在因地修行时,一定要经过修梵行的阶段,才能仗着宿世梵行功德,在听闻佛名时,启发其修梵行的宿因。什么是梵行呢?
依大智度论卷十说:「梵,就是离欲、清净的意思。」
卷八说:「若有人发心修禅净行,断除淫欲,是名行梵道。」
卷三十五说:「色界都名为梵,又梵为色界初门。」
卷三又说:「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为天住;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名梵住;修三三眛,成为圣住。」
由此可知,「梵行」是上升色界天上最重要的修因。而修梵行的基础,首先注重在离五欲、伏淫心;如果学佛者没有宿世无量劫中熏修四量心事行与熏修四量心定的深厚基础,不能于今世发心修慧定,到达色界初禅的证境,从禅定中启发宿昔熏修四量心定的深厚基础──显发慈、悲、喜、舍的广大心量来净化烦恼……,任何修行人都不可能在日常行事中,彻底离五欲、伏淫贪,达到心自在、六根清净的境界。
2.在家学佛不能净心修梵行的原因
(1)居家学佛不修梵行未来产生两种修行路线
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说,发成佛心,求菩提道的修行人有两大类:一类是在家学佛者,一类是出家学佛者。不论出家或在家学佛,其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佛;而完成佛道,一定要以修梵行为自净、化他的要素。尤其是以在家身分学做菩萨的佛弟子,如果不能够从今生开始,在「梵行」上发大心去实践,必然为自己来世在佛道上形成「两种修行路线」:
一种是未来继续停留在这个世界,以居家学佛身分,不断五欲、不伏淫行的慢慢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往返六道,纵然投生人道,做「入世菩萨行」,但始终与梵行不相应。
一种是虽然出家,仍然不断五欲、不伏淫贪的像居士一样的继续在众生群中攀缘,美其名做入世菩萨行,然而不修梵行,不求出离生死,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来世堕落恶道,断送慧命的机会。
并不是说居家学佛,只要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就可以了,不必再发心修梵行,因为「学佛、修行」,本来就是层次上的问题。
(2)在家证果、度众的问题
依『阿含经』说,白衣居家学佛,因俗务繁杂,心不能清净,不能得漏尽解脱,最多可依「苦、集、灭、道」思惟,作学人,证三果(而且是佛在世才有的现象)。
在末法之中,如果依「在家相证果」来发心度众,而不现出家相做为众生依止、修行的榜样,是会误导众生,将大众的信仰,建立在不必以释迦牟尼佛为出家学道的模范,只要依止、停留于在家居士形相上,方便学佛及方便度众的程度就可以了。完全不理解佛陀以身作则出家学道,与佛建立僧团度众的深远意义,以及曲解大乘菩萨道修证次第上的问题。
就因为佛陀考量到居士学佛的根器与处境,所以依居家信佛所能做到的修行范围,教其从皈依、学佛开始,先行布施、持戒,先修佛道上的福德资粮,但是「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而出家功德胜于白衣居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修梵行」而形成的福田果实,足以让居士供养、植福,种下未来修梵行的因种。
(2)不可以在家受五欲而得道
甲、世人最贪爱不舍的大事
『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说:「沉沦欲界,淫欲为本,障碍生死,见慢为本。」
又说:「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色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成佛?!」
此正说明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世人感到快乐、享受,拼命追求、贪爱不舍的莫过于「淫、色」大事以及财利之行。而超脱欲界人间,上升色界梵天上,在修行的心态上,障碍最大的,便是「五欲」,而在五欲之中,最难以调伏、淬净的,就是「淫欲的微细心念的起伏荡漾」。
就如『智度论』所说:「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若受余欲,由不失智慧、淫欲之触聚会之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如胶似漆,难以舍离。」
人间众生就是因为对「淫事」难以舍离,所以生生世世在身受欲乐,淫欲根深的情况下,致使「欲界种子不断」,永远生存在欲界空间,做五欲的奴隶。
乙、误解不断五欲可证果的经文
一个证初果的圣者,早已淡薄淫欲,淡薄贪、嗔、痴,才能够契入圣者之流,绝对没有一个初果圣者,能够在「不断淫妻,服习五欲」的居家情况下,而能得证圣果。如果可以在不淡五欲的居家生活下,成就道果,那么佛弟子与一般五欲深重的俗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不可误解『阿含经上』所说居士在家修行可以在「不断五欲」的居家情况下,而能得证圣果的经文,我们应该深思「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的甚深义为何?现在的一类解经者因为将「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的经意解释的太过简单,而让佛教徒误以为证声闻初果很容易,而忽略了如果在家居士可以在不淡五欲的居家生活下,成就道果,那么佛弟子与一般五欲深重的俗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大乘经典虽然有「淫、怒、痴是道」的明显经文(字面上的意思),不免让初学者误以为可以在不断五欲的行持下得道证果。殊不知不净五欲之心,不能够在「淫、怒、痴」等意念生起的当下,不被它的生、灭、起、伏……等现象所迷惑,清清楚楚地体悟出「淫、怒、痴」等现象,正在产生意念时的当下的因果性、错误性的原因何在?是不能转「淫、怒、痴」生起的妄念成「净念」的。
丙、双修法不是修行的正道
譬如讲到淫事的问题,到底是生理冲动的现象,引起淫念反应,还是心理需求淫事,引起生理反应?究其原因,一个男人如果正当淫欲冲动,想要行淫,不需要特定的对象,只要能够找到房事的对象,满足其生理的需求即可(如到妓女院解决问题),一般的良家妇女,想要房事,不会不择荤素,一定会与情有独钟的男友或先生行事,所以对女人而言,讲到淫之一事,不仅是生理的需求,尚渗杂了浓厚的情意在作祟。
以医学的观点来说,一对男女,在两情相悦,身心健康、环境调适的情况下完成房事,可以使人变得更成熟、更健康、更长寿。这在坊间书局有关介绍两性关系的专书中,多有说明,并依科学实验的角度,证实出来。但是某类修道者,却没有这方面的医学常识,在难以斩除淫欲心的自我欺骗下,提倡双修法,鼓励世人用双修法做为修心的阶梯,欲在双修的观想中转变身心的修养状况,达到延年益寿、身心升华的效果。这种双修法,正好迎合现代人淫色深重的习性,凡夫众生在戒、定、慧三学基础没有深入修学的情况下及淫欲本性难断的束缚下,往往会被有关「居家双修法」教授似是而非的言论所蒙骗,不是没有原因的。
3.居家修行梵行的条件
(1)居家证初果的修行内容
『楞严经』说,不断「淫欲心」而修道,根本无法超脱六尘境界,转变欲界的生存空间,是与清净梵行的果德不相应的。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又说明「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欲的道理」。
『阿含经』上更清楚的提到,居士学佛所以能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的原因,有一定循次渐进断淫欲、修梵行的方法,不可依文解意,以为居士证初果,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样的不淡房事,不淡五欲,不修梵行。
如『阿含经』卷三十三说,居士欲证初果,一定要经过几个修学阶段:
甲、信具足
无论在任何人事环境刺激、伤害、危难、横祸发生下,及遇着任何外教问难、挑衅、诽谤,甚至遭受佛教徒本身的冲击、伤害、诽谤、诤斗、破坏……,乃至诸天、恶魔变化幻事,扰乱我们,教我们不要信佛、修行,都能辨、能答、能解,决不因此而动摇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并且此处所说的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是建立在断身见、戒取、疑的证信上,才叫做信具足。
甲、戒具足
一个居士持戒而不能深入「戒具足」的精髓所在,是不能证初果的(请参阅本网-佛教「学戒」的意义「持戒波罗蜜」之单元)。
所谓戒具足,包括了对戒相、戒体、戒性、戒的开、遮、持、犯等问题事相上的了解,及受持戒法后,由持戒身不犯戒规,转向心念不起犯戒心,没有我能持戒的执着心,及别人不持戒的憎恶心等戒取分别相(断戒取相),更在进入深悟自性戒、戒性本空的实相持戒原理后,而犹能行为不违戒相行事,才是戒具足的行持意义。
乙、闻具足
…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