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P2

  ..续本文上一页『杂阿含经』说:「居士闻法,要闻而能持,叫做闻具足。」

  闻而能持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头绪的广阅经书,或者有头绪的深入经藏,甚至有次第的将佛法能说、能写、能诵、能忆持不忘,就叫做闻具足(以声闻解脱法的观点来说)。

  请注意看,经文解释闻具足的意义说:「优婆塞若能将佛所说初、中、后善之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才叫做闻具足。」

  居士要能在受持五戒后,进一步发纯净心、坚定心断淫欲,修学超脱五欲六尘的清净梵行,并且在任何逆境变化下,都不会动摇修梵行的信心及具足修梵行,才叫做「闻具足」。而发心修梵行,必须将佛陀所说修梵行的初、中、后的行进次第理解清楚(如禅修的次第),才能达到闻梵行之法,能学、能修、能持、梵行具足的行持(待后说明)。

  若是看了些经书,或是有了些许禅定证量,就认为自己才智过人,其实是所知障重,我慢心难以释怀,正印验了经上所说的一句话:「障碍修行者超脱生死最大的因素,不是淫欲一事,而是「见、慢」二事。」

  居士欲证初果,而不能朝「淡淫事、淡五欲、离慢心、去我执、修梵行」的目标去做,是不能<断身见>,契入圣者之流的,如仍强辩能证果者,就是诽谤佛的教诫,否则便是有意陷佛是妄语者的罪过。(按<断身见>的意义甚深甚深,一般解经者将<断身见>的意义解释的太过容易,而让末法佛弟子以为<断身见>很简单。)

  丁、舍具足

  舍就是舍财,是凡夫众生求学解脱心法必经的修持过程。居士若欲在今生得证初果,在舍财的当下,心中一定要做到「不求回报,不贪功德」,以欢喜心、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出尘心施舍财物,并且要做到勤施、常施。如果不能将自己的悭贪心、污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转变成趋向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便不能建立「贪心解脱」的解脱知见。

  而且居士要能够做到『阿含经』所说舍具足,并不是指今生才开始学习舍财、舍施----将自己的悭贪心、污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立刻就能转变成趋向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这是末法中居士的根器所做不到的。不经过宿世无量劫中经常舍财、舍施,一点一滴的将自己的悭贪心、污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朝向转变成趋向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的方向前进,如何能令今生乐施心、平等心、解脱心的清净施心的果德现前?所以居士不可以误会证初果的修因是在末法的今生才开始起修,就能在末法的今世得证初果的。

  诚如『阿含经』所说:「居士终日为悭垢所缠着,若能修布施法,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法、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是名优婆塞舍具足。」

  戊、智慧具足

  唯有将前述所说的「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舍具足」做到了,才能时时刻刻拥有一颗淡泊世事、淡泊名利的胸襟,在动静之间,在举目投足之间,如实悟世间苦、如实悟世间苦之源、如实依灭世间苦之法去修持,如实自觉、自知、自证:我已经从欲界轮回的爱欲因缘中超脱出来,灭除了轮回欲界世间苦报的源头,才叫做智慧具足。而此处所说的「信、戒、闻、舍、慧」五个修行条件,正是进修深入梵行—四无量心定的前奏曲。

  事实上,证初果的「信、戒、闻、舍、慧」五个修行条件,是配合「宿熏」与今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齐修的的,偏一不可,否则便不能进入深入梵行—四无量心定的实证中。(后续自明)

  戊、略结

  我们再看『阿含经』说:「居家修行,绝不违背一切正道修行者证初果的原则—于此正法律三结断,即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上往生,究竟苦边(请参阅「净土探究」第十四「声闻无数愿」释意及参阅「念佛三昧与空性、禅定、证果、如来藏心的关系一书之下册。」)

  『大乘楞伽经』卷三更清楚的说明,初果圣者因为已得「三昧殊胜法乐,彻见贪着女色来生苦报,故一定舍离对女色缠绵的贪欲」。

  并且任何证初果者,虽然没有完全断除「贪、瞋、痴」三毒,但是一定朝向「淡」贪瞋痴三毒,修离欲梵行的方向去做。

  如『阿含经』说:「证初果者,重于戒行,若彼持戒,随顺梵行(不仅淡淫心,而且更要进一步修四无量心,即在证初果前便广修四无量心(多生累劫),否则便不会有『阿含经』上所说一类证阿罗汉果前,勤修四无量心定成就的经文,愿好学者善思之!)饶益梵行,久住梵行,戒则坚固。如是学者,三结易断,得证初果。」

  就因为居家证初果者与出家证初果者在五欲与贪瞋痴三毒的净化方面(按必须有宿世无量劫中勤修四无量心定成就,才能在今世顿转贪、瞋、痴为净念梵行),以及在今世斩断身见、戒取、疑的力行上才会有明显深浅程度的着力点不同,当然形成智慧「悟境」有着深浅的差异,而令其在未来超脱生死的时节上形成长短时间证果的差异现象,如有的初果圣者只要来往天上人间一次,即能证阿罗汉果,有的要往返天上人间二次,甚至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的无量长劫时间,才能究竟苦边,了脱生死。

  (1)二果以上完全进入修梵行的阶段

  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不但有一、二、三乃至五百居家修行者证二果,尚有众多优婆塞(夷),居家修行,于此正法律断三结,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来天上人间,究竟苦边。」

  由此可知,居士能证二果,已经没有「服习五欲」的现象出现。虽然居家证二果后,尚未完全超脱欲贪的心境(不是一概而论),但是已经于其禅修、慧观的淬炼中,将因五欲所引发的贪瞋痴等淡化的非常微薄了,可以说几乎完全进入修四无量心定(多生累劫熏修而来)的清净梵行的阶段。

  任何一个修行者,当心灵深处对「欲贪」愈净化、愈放下、愈舍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愈显发时,上升欲界天上的层次便愈高,绝对没有不淡五欲、不断三毒的修行者,而能层层超越欲界天,上升已经脱离「淫贪、五欲」境界的色界清净梵天的道理(见『楞严经』)。

  而当居士证三果时,完全斩除对欲界「五欲、三毒」的贪着。

  如『杂阿含经』说:「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优婆塞(夷)证三果,尚有众多优婆塞(夷)修诸清净梵行,于此正法律,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瞋,于彼色界天上化生,得阿那含三果,不复还生此欲界。」

  经上明示,证三果的居士,已经完全进入修清净梵行四无量心定的阶段(多生累劫熏修而来),命终上升色界梵天上,不会再造作与欲界众生相应的业行,堕落欲界受生。而居士成就梵行,得证三果的基础,正是从前述所说经过「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舍具足、慧具足」,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淡薄财、色、名、食、睡五欲,勤修四无量心,净化贪瞋痴三毒而来。

  4.结论

  以上所说,正是菩萨行者修持梵行的入道资粮,非常重要的引因。初学菩萨因为在宿世修梵行时,经过此处所说的「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舍具足、慧具足」的修行阶段,而能巩固其修梵行的深厚基础。又因其在动静修持之间,续修四无量心定及成佛的大悲愿行(待后续说明),故虽经过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解脱证量而不证灭。

  按『大般若经』卷四八0中,虽然有菩萨不离父母、妻子、眷属境界的经文,当知这是因菩萨根器有种种不同而言,如在家菩萨。已经了脱生死、梵行成就的大菩萨,是绝对不会与众生有欲染的实受行为的。

  如经文说:「尔时舍利子白佛道『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要当有父母妻子诸亲友耶?』

  佛言:「舍利子,或有菩萨具有父母妻子眷属,而修菩萨摩诃萨行;或有菩萨无有妻子,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坏童贞;或有菩萨方便善巧,先现受用五欲妙境,后方厌舍勤修梵行,乃得无上正等菩提……。菩萨摩诃萨方便善巧为欲成熟诸有情故,示受五欲而实无染,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于五欲中深生厌患,不为彼过之所涂染,以无量门诃毁诸欲,谓作是念:欲如炽火,欲如粪秽,欲如魁脍,欲如怨敌,欲如毒器,欲如暗井。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量过门诃毁诸欲,岂有真实受诸欲事,但为方便饶益有情,令获利乐化现斯事(指在家菩萨)。」

  而在净土中的菩萨,实如此处所说「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坏童贞」,绝对不会对五欲六尘生出贪染之心,个个都是具备「信、戒、闻、舍、慧」的行道资粮,并且深入梵行四无量心定的修持中。

  反观尘世众生,在不务实修,专司诤讼、是非、巩固自我名利的贪求心下,如何能在现世中梵行成就呢?

  净土,实是佛弟子最好的修行去处,唯有往生净土,亲近佛菩萨,净修梵行,才能在未来回入娑婆行菩萨道时,真正与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间,能启发其宿世修梵行的因行资粮相应。」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