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礎▪P2

  ..續本文上一頁『雜阿含經』說:「居士聞法,要聞而能持,叫做聞具足。」

  聞而能持的意思,並不是說沒有頭緒的廣閱經書,或者有頭緒的深入經藏,甚至有次第的將佛法能說、能寫、能誦、能憶持不忘,就叫做聞具足(以聲聞解脫法的觀點來說)。

  請注意看,經文解釋聞具足的意義說:「優婆塞若能將佛所說初、中、後善之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才叫做聞具足。」

  居士要能在受持五戒後,進一步發純淨心、堅定心斷淫欲,修學超脫五欲六塵的清淨梵行,並且在任何逆境變化下,都不會動搖修梵行的信心及具足修梵行,才叫做「聞具足」。而發心修梵行,必須將佛陀所說修梵行的初、中、後的行進次第理解清楚(如禅修的次第),才能達到聞梵行之法,能學、能修、能持、梵行具足的行持(待後說明)。

  若是看了些經書,或是有了些許禅定證量,就認爲自己才智過人,其實是所知障重,我慢心難以釋懷,正印驗了經上所說的一句話:「障礙修行者超脫生死最大的因素,不是淫欲一事,而是「見、慢」二事。」

  居士欲證初果,而不能朝「淡淫事、淡五欲、離慢心、去我執、修梵行」的目標去做,是不能<斷身見>,契入聖者之流的,如仍強辯能證果者,就是誹謗佛的教誡,否則便是有意陷佛是妄語者的罪過。(按<斷身見>的意義甚深甚深,一般解經者將<斷身見>的意義解釋的太過容易,而讓末法佛弟子以爲<斷身見>很簡單。)

  丁、舍具足

  舍就是舍財,是凡夫衆生求學解脫心法必經的修持過程。居士若欲在今生得證初果,在舍財的當下,心中一定要做到「不求回報,不貪功德」,以歡喜心、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出塵心施舍財物,並且要做到勤施、常施。如果不能將自己的悭貪心、汙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轉變成趨向樂施心、平等心、解脫心的清淨施心,便不能建立「貪心解脫」的解脫知見。

  而且居士要能夠做到『阿含經』所說舍具足,並不是指今生才開始學習舍財、舍施----將自己的悭貪心、汙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立刻就能轉變成趨向樂施心、平等心、解脫心的清淨施心?這是末法中居士的根器所做不到的。不經過宿世無量劫中經常舍財、舍施,一點一滴的將自己的悭貪心、汙垢心、悔施心的凡夫布施心量,朝向轉變成趨向樂施心、平等心、解脫心的清淨施心的方向前進,如何能令今生樂施心、平等心、解脫心的清淨施心的果德現前?所以居士不可以誤會證初果的修因是在末法的今生才開始起修,就能在末法的今世得證初果的。

  誠如『阿含經』所說:「居士終日爲悭垢所纏著,若能修布施法,心離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脫法、勤施、常施、樂舍財物,平等布施,是名優婆塞舍具足。」

  戊、智慧具足

  唯有將前述所說的「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舍具足」做到了,才能時時刻刻擁有一顆淡泊世事、淡泊名利的胸襟,在動靜之間,在舉目投足之間,如實悟世間苦、如實悟世間苦之源、如實依滅世間苦之法去修持,如實自覺、自知、自證:我已經從欲界輪回的愛欲因緣中超脫出來,滅除了輪回欲界世間苦報的源頭,才叫做智慧具足。而此處所說的「信、戒、聞、舍、慧」五個修行條件,正是進修深入梵行—四無量心定的前奏曲。

  事實上,證初果的「信、戒、聞、舍、慧」五個修行條件,是配合「宿熏」與今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齊修的的,偏一不可,否則便不能進入深入梵行—四無量心定的實證中。(後續自明)

  戊、略結

  我們再看『阿含經』說:「居家修行,絕不違背一切正道修行者證初果的原則—于此正法律叁結斷,即斷身見、戒取、疑叁結,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叁菩提,七有天上往生,究竟苦邊(請參閱「淨土探究」第十四「聲聞無數願」釋意及參閱「念佛叁昧與空性、禅定、證果、如來藏心的關系一書之下冊。」)

  『大乘楞伽經』卷叁更清楚的說明,初果聖者因爲已得「叁昧殊勝法樂,徹見貪著女色來生苦報,故一定舍離對女色纏綿的貪欲」。

  並且任何證初果者,雖然沒有完全斷除「貪、瞋、癡」叁毒,但是一定朝向「淡」貪瞋癡叁毒,修離欲梵行的方向去做。

  如『阿含經』說:「證初果者,重于戒行,若彼持戒,隨順梵行(不僅淡淫心,而且更要進一步修四無量心,即在證初果前便廣修四無量心(多生累劫),否則便不會有『阿含經』上所說一類證阿羅漢果前,勤修四無量心定成就的經文,願好學者善思之!)饒益梵行,久住梵行,戒則堅固。如是學者,叁結易斷,得證初果。」

  就因爲居家證初果者與出家證初果者在五欲與貪瞋癡叁毒的淨化方面(按必須有宿世無量劫中勤修四無量心定成就,才能在今世頓轉貪、瞋、癡爲淨念梵行),以及在今世斬斷身見、戒取、疑的力行上才會有明顯深淺程度的著力點不同,當然形成智慧「悟境」有著深淺的差異,而令其在未來超脫生死的時節上形成長短時間證果的差異現象,如有的初果聖者只要來往天上人間一次,即能證阿羅漢果,有的要往返天上人間二次,甚至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的無量長劫時間,才能究竟苦邊,了脫生死。

  (1)二果以上完全進入修梵行的階段

  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四說:「不但有一、二、叁乃至五百居家修行者證二果,尚有衆多優婆塞(夷),居家修行,于此正法律斷叁結,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天上人間,究竟苦邊。」

  由此可知,居士能證二果,已經沒有「服習五欲」的現象出現。雖然居家證二果後,尚未完全超脫欲貪的心境(不是一概而論),但是已經于其禅修、慧觀的淬煉中,將因五欲所引發的貪瞋癡等淡化的非常微薄了,可以說幾乎完全進入修四無量心定(多生累劫熏修而來)的清淨梵行的階段。

  任何一個修行者,當心靈深處對「欲貪」愈淨化、愈放下、愈舍離,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愈顯發時,上升欲界天上的層次便愈高,絕對沒有不淡五欲、不斷叁毒的修行者,而能層層超越欲界天,上升已經脫離「淫貪、五欲」境界的色界清淨梵天的道理(見『楞嚴經』)。

  而當居士證叁果時,完全斬除對欲界「五欲、叁毒」的貪著。

  如『雜阿含經』說:「不但一、二、叁乃至五百優婆塞(夷)證叁果,尚有衆多優婆塞(夷)修諸清淨梵行,于此正法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瞋,于彼色界天上化生,得阿那含叁果,不複還生此欲界。」

  經上明示,證叁果的居士,已經完全進入修清淨梵行四無量心定的階段(多生累劫熏修而來),命終上升色界梵天上,不會再造作與欲界衆生相應的業行,墮落欲界受生。而居士成就梵行,得證叁果的基礎,正是從前述所說經過「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舍具足、慧具足」,斷除身見、戒取、疑叁結,淡薄財、色、名、食、睡五欲,勤修四無量心,淨化貪瞋癡叁毒而來。

  4.結論

  以上所說,正是菩薩行者修持梵行的入道資糧,非常重要的引因。初學菩薩因爲在宿世修梵行時,經過此處所說的「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舍具足、慧具足」的修行階段,而能鞏固其修梵行的深厚基礎。又因其在動靜修持之間,續修四無量心定及成佛的大悲願行(待後續說明),故雖經過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解脫證量而不證滅。

  按『大般若經』卷四八0中,雖然有菩薩不離父母、妻子、眷屬境界的經文,當知這是因菩薩根器有種種不同而言,如在家菩薩。已經了脫生死、梵行成就的大菩薩,是絕對不會與衆生有欲染的實受行爲的。

  如經文說:「爾時舍利子白佛道『世尊,諸菩薩摩诃薩爲要當有父母妻子諸親友耶?』

  佛言:「舍利子,或有菩薩具有父母妻子眷屬,而修菩薩摩诃薩行;或有菩薩無有妻子,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壞童貞;或有菩薩方便善巧,先現受用五欲妙境,後方厭舍勤修梵行,乃得無上正等菩提……。菩薩摩诃薩方便善巧爲欲成熟諸有情故,示受五欲而實無染,所以者何?諸菩薩摩诃薩于五欲中深生厭患,不爲彼過之所塗染,以無量門诃毀諸欲,謂作是念:欲如熾火,欲如糞穢,欲如魁脍,欲如怨敵,欲如毒器,欲如暗井。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诃毀諸欲,豈有真實受諸欲事,但爲方便饒益有情,令獲利樂化現斯事(指在家菩薩)。」

  而在淨土中的菩薩,實如此處所說「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壞童貞」,絕對不會對五欲六塵生出貪染之心,個個都是具備「信、戒、聞、舍、慧」的行道資糧,並且深入梵行四無量心定的修持中。

  反觀塵世衆生,在不務實修,專司诤訟、是非、鞏固自我名利的貪求心下,如何能在現世中梵行成就呢?

  淨土,實是佛弟子最好的修行去處,唯有往生淨土,親近佛菩薩,淨修梵行,才能在未來回入娑婆行菩薩道時,真正與本願所說的「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間,能啓發其宿世修梵行的因行資糧相應。」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