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解脫道」四無量心定的修學意義

  

  「解脫道」四無量心定的修學意義

  

  

  「四無量心」的經文是《四阿含》所共有

  

  筆者再舉一重要「經義」來看「原始佛法的經文」不可依「精簡扼要、易于背誦」的觀點來斷定《四阿含》「經文」是佛說或非佛說的道理(節錄「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說」上冊)。如《四阿含》皆有提到聲聞弟子修學「四無量心」的經文,然而不僅後世佛學者不重視,就是後世「禅修者」也不重視。既然是《四阿含》皆有的「經義」,就證明其是印度當時佛弟子所共同聽聞。而且《四部阿含經》皆有說明爲何佛教導「弟子要修四心」的經文,並且都有述及「修四心」的方法,尤其以《中阿含》敘述得最爲明確。

  

  (1)《中阿含》與《雜阿含》記載修四心的經文

  

  而聲聞行者爲何要修「四心」?

  

  依《中阿含》卷四(二○)說:「……多聞聖弟子……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聲覺樂已,便得一心,得一心已,則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方、叁方、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卷二十叁(九叁)又說:「佛初得道時,告諸比丘:若有二十一穢:汙于心者,必至惡處,生地獄中,雲何二十一穢:①邪見心穢,②非法欲心穢,③惡貪心穢,④邪法心穢,⑤貪心穢,⑥恚心穢,⑦睡眠心穢,⑧掉悔心穢,⑨疑惑心穢,⑩瞋纏心穢,⑪不語結心穢,⑫悭心穢,⑬嫉心穢,⑭欺诳心穢,⑮谀谄心穢,⑯無慚心穢,⑰無愧心穢,⑱慢心穢,⑲大慢心穢,⑳憍慢心穢, eq \o\ac(○,21)21放逸心穢。……若有此二十一穢不汙心者,必至善處生于天上……,若比丘知此二十一心穢已便斷,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甚廣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卷十九(七九)亦有沙門無量心解脫的經文。)

  

  《雜阿含》卷二十七也說:「若比丘修習慈心,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雲何比丘修習慈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七覺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乃至修習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2)「無結、無怨、無恚、無诤」的心量不是在「一生禅修間」就能徹底做到的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也說:「若比丘修習慈心多分,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

  

  由此可知,當聲聞弟子十惡心斷、十善心生,亦即當在「止觀」俱修間斷除以上所說『二十種汙穢』心時,「平等心及無我的慈心證量自然顯露」,而非刻意「觀想去修慈悲心」,但是這不是初學的聲聞比丘能夠做到的。因爲「無結、無怨、無恚、無诤」的心量不是在一生的禅修間就能「完全做到的」。雖然今生修四念處而一其心,修七覺支而一其心,然而並不代表此生便能「徹底獲證『無诤叁昧』」。因爲《四部阿含經》皆有記載,當聖弟子「無诤、無怨、無恚、無結」的心量具體顯露時,當下是不離「離欲心、平等心、無我心、舍心叁昧與空相應的證量的」。也就是說,聲聞弟子是依離五欲心,依滅除貪瞋心,爲成就「平等心、施舍心」而修習「慈心」。相對的,當聖弟子「四心」漸次現前時,亦必然遠離欲塵、無欲心展現,寂滅心現前,無我心、喜舍心表露。亦即是《雜阿含》所說「聖弟子心與慈俱而修『七覺支』」,並且在修每一覺支的相輔相成的行進間,皆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而修『慈心』」,最後才能將「所修慈心定」導入「寂滅、平等、舍心叁昧」的證量間。

  

  可以說,「四無量心」正是詳細解釋《雜阿含經》一再提到的當得證阿羅漢時:其內證之心性,是呈現「心善、正直」的表露,而獲得解脫心的。此正明示阿羅漢的「心地」是純善的、柔和的、安祥的、慈悲的、正直的、不染著的、不動心的……,亦即「慈、悲、喜、舍(舍心即無所得,無所著)」四無量心定具足的,只是《阿含經》上通常以得阿羅漢者:心正或其心正直解脫(《雜阿含》卷叁十、《雜阿含》卷八),或說得阿羅漢者「心善、解脫、自覺喜樂」等簡短的經句說明羅漢的一分「內證心性」(《雜阿含》卷四「一○二」)。然而《阿含經》中聲聞弟子修四心的經文,何嘗不是進一步明示「羅漢『內證心性』的詳實內涵爲何」?只是一類聲聞弟子往往將「四心」的證量與羅漢的「心善、正直」等解脫心性「分割」,而不深思 「四心」與羅漢「心善、正直」等「心性」有何關連?

  

  (3)《中阿含》內所說一世中得果的經文

  

  雖然《四阿含》皆有聲聞弟子一世之中必得道果的經文,如《中阿含》卷二十五說:「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叁、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叁、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如大迦葉尊者出家八日得叁果,九日即證阿羅漢果。舍利弗出家半月得心解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叁、二、一,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升進。」這是「方便勸修四念處」的經文。

  

  而以此經文爲證,以致令後學者認爲「一生中就能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是非常簡單的事。問題是:修四念處的目的,最後其心量一定是呈現「無結、無怨、無恚、無诤」之極廣甚大之心量,慧解脫者亦然,亦是呈現「心善、正直」之證量。末法禅行者能否在「一世禅修中獲證」「無诤叁昧」,恐怕很難!

  

  (4)聲聞弟子修四心的原意

  

  《四阿含》中,雖然沒有篇篇說聖弟子心定已,必與慈俱的經文,但是聲聞行者在未深入色界禅定時,平素在念念相續間的心念爲何?是否是「無想、無覺、不動念頭、意念停止、如木頭人相似?抑是仍然有想、有覺,有念、有思、有所作爲?」依《中阿含經》說:佛自述修四禅定的過程中,如在初禅定中是:「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而聲聞弟子亦是依佛教導的四禅定而修學禅法。故于欲界定至初禅定中,亦是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就是在平素趣向欲界定的行進間之日常心念,亦是趨向心定、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安祥的「心性」前進……。何以證明聲聞弟子在待人處世的「日常心念」是趨于「慈悲、柔和、清淨、安祥、定心」的路上行進的?

  

  如《雜阿含》卷四十一「一一二一」說:「佛告釋氏,我今語汝,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禅定,斯有是處。複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禅定,成就初果、二果、叁果。」

  

  如《雜阿含》卷四十七又說:「如是比丘,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若時諸惡鬼神欲往伺求真短,不能得其間便,更勝于飯食衆生功德。」(一二五叁、一二五四、一二五五、一二五六)

  

  《增一阿含》卷叁十九(五)也說:「世尊告曰:比丘若在行路時,爲賊所擒,當執心意,無起惡惰,當起護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遍滿諸方,持心當如意,猶如此地亦受于淨,亦受于不淨,……起慈悲喜護(舍)之心向一切衆生。」

  

  《中阿含》卷二十四(九八)亦說:「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于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

  

  《雜阿含》卷四十六(一二二二)亦說:「彼天帝釋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以慈心故威力摧伏阿修羅軍?亦常贊歎慈心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修慈心,亦應贊歎慈心功德。」

  

  《雜阿含》卷九(二五五)也說:「常住于慈悲,關閉諸根門。」

  

  《雜阿含》卷五(一○九)也說:「于法複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舍住……。」此段經文亦是在說明聲聞弟子在獲得「正定時」,是「禅喜法樂之心」呈現的,而此「定境」的「余心」延續至日常心念,仍然是表現出法喜的、安祥的、慈和的及正智心、寂樂心充滿的。

  

  《雜阿含》卷八(二一二)也說:「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常定一心,無量法喜。」

  

  卷九(二叁六)也說:「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定中生禅悅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

  

  卷十叁(叁○五)也說:「彼彼染著悉皆消滅……,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于未來世生者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

  

  《中阿含》卷八「叁叁」亦說:「世尊告曰:阿難,汝奉侍我,身行慈、口意行慈、初無二心,安樂無量無邊無限。」

  

  凡此經文,皆是在說明聲聞弟子無論「在定境中」及「日常心念」甚至在證初果前的行進中及證初果時,皆是沈浸在「五欲淡薄後的定心輕安、禅悅、安穩、祥和、正直、慈心、寂樂之中」。乃至阿羅漢于五蘊身不取著,心…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解脫道」四無量心定的修學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