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解脫時,亦是平等舍住(平等心現前,舍離五蘊無常變易之法,正念正智成就的)(《雜阿含》卷叁)。
由此可知,聲聞弟子在平常的舉心動念仍然保持「正念十善心,遠離十惡心」。在止觀俱修間漸漸將以上所說「二十一種穢心」降伏時,才能真正做到「心與定俱」,「心定已」,得初禅定時,得初果(法眼淨)時在日常處世間的心念均是朝向無穢、無煩、慈祥心充滿的,是柔軟心、平等心、不動心漸次現前的,所以在遊曆世間時,才會令無诤、無怒、無恚、無結的心量自然流露,即是用「慈悲心、柔和心、平等心、無我心去對待與我們有恩有怨的一切衆生的,是隨緣而度而不攀緣衆生的。」這才是聲聞弟子修「四心」的原意。但是爲何後世修行者並不重視《四阿含》中皆有提到聲聞弟子必須修四心的經文?就連現代聲聞行者最重視的「清淨道論」卻不重視聲聞弟子必須在禅修時配合「四無量心」齊修的論述?原因有叁!
(5)爲何現代一類聲聞弟子不重視「四無量心」的修學?
甲、《阿含》中沒有說明初學者如何在一世中修成「四心定」的漸次而進的具體方法
其一,在現存的《四阿含》中,雖然有聲聞弟子必須修「四無量心」的經文,譬如佛亦自述宿世有一世七年中修「慈心叁昧」成就而死後上升「色界光音天」的經文。但是沒有說明「佛在七年中如何「修慈心叁昧」的方法?」又《增一阿含》雖有「慈心定、悲心定、喜心定、舍心定」的經文,《雜阿含》、《中阿含》更有「聖弟子心定已,必與慈俱」的經文,但是並沒有具體「修四無量心定」漸次而進的修行方法!
尤其在《中阿含》六十卷中幾乎卷卷均談到聲聞弟子修「四心定」的經文,雖然有實際的修法成果,爲什麼後學者不重視?原因是一類聖弟子「心定已必與慈俱」(在初禅至二禅定間),其在深定中所顯發的慈心證量是廣大無邊的,而初學禅法者,如何能在禅定中顯發廣大無量的慈心證量?這是令後覺者疑惑的!
故雖然「現存的《四阿含》中」,皆有聲聞弟子修「四心定」成就的經文,如阿那律尊者(見《增一阿含》)、大迦葉尊者(見《雜阿含》,後續自明),均是修「四心定」有成就的代表者,而大迦葉更是「頓證」。但是在《阿含經》中卻沒有記述在一世之中如何能令初學者修學「四心定成就的具體方法」?故後世的聲聞弟子不得其門而入,導致「忽略《四阿含》中」爲何皆有記載「四心定」的經文而成爲「形同虛設」的情形。
乙、認爲修「四心」會障礙「解脫心念」
其二,後世聲聞弟子認爲修「四心」會對衆生産生慈悲度化之心及産生實際的利生行事,障礙「解脫法」,故多不修「四無量心」。如在大乘經藏的《觀佛叁昧海經》有修「慈心定」的具體觀想方法,但是與「解脫道相違」,故後世禅行者不重視。
丙、並不是每一個聲聞弟子皆必須經過「四心定」的曆程才能了脫生死
(甲)「四心定」是「宿世熏修、今生頓成」
其叁,《四阿含》中雖然有「四心定」的「實際內容」,如修慈心一方成就遊,修悲、喜、舍心亦複如是,但是這是「修四心定」的「成果」,不是「修因」,很多人會誤會這就是「四心定」的修行方法。何以證明這是「四心定」的成果?
如《雜阿含經》卷四十二有「佛贊歎大迦葉與己同俱『四無量心』的經文」。但是大迦葉是出家第九日就得證阿羅漢,在這九日之中如何能「修學四無量定」頓時成就,而又「頓證阿羅漢果」?可見是「宿世所修,今生頓證」。又經上說:「聖弟子『心定已』必與慈俱,廣大無量成就遊。」這亦是在說明聲聞弟子爲何深入「色界禅定」中,同時又能顯發廣大無量的慈心叁昧成果的原因何在!可見亦是「宿世所修,今生頓證」。又阿那律尊者亦是在深入「色界禅定」同時顯發「四心定」的成果展現,一分行者誤會阿那律在證入「色界禅定」才開始熏修四無量心!
當知二禅已經進入無覺無觀之證境,如何在色界深定中才「初修四心」!
又《長阿含》卷二(二)中佛亦贊歎侍者阿難與佛同具「慈心」。如經文說:「佛告阿難,汝侍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無二、無量,阿難,汝供養我功德甚大,……汝但精進成道不久。」此亦說明「證阿羅漢果者必須具備『慈無量心』的宿世、今世修因,才能速了生死。」
又如佛自述宿世「七年修慈心叁昧」成就,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亦是「宿世已經累積廣大、長遠的『慈心、善心修因』」,才能在宿世某一世因緣成熟時的「七年之中」速修「慈心叁昧」成就,可見亦是「宿修所成,今世頓證」。
(乙)投生色界「等心天」者亦是宿修成就、今世頓得禅天勝報
又如「能投生爲色界禅天的天人者,也一定要有『宿修善心、慈心的廣大修因』」,才能在今世禅福因緣成熟時上升欲界天上或色界禅天上,何況聖弟子的定心中成就的「慈心叁昧」證量!
如何不是宿世熏修所成,今世頓證?
如《中阿含》卷五(二叁)說:「諸等心天(色界禅天)天人,或十、二十、叁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礙。佛告舍利子,諸等心天,非生彼中甫修善心極廣甚大(不是生到色界禅天才開始修純善之心、慈善之心,才令「純善瑩淨」之心念形成廣大無邊的證量)。「此即說明宿世已久修習,今世頓成生禅天勝報,才能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叁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舍利子,諸等心天本爲人時,已修慈善之心,極廣甚大(非于如娑婆世界中「五欲未伏」所修淺薄禅定及廣修「慈濟善心」事行所能相比,乃是他方增劫的善性世界修行人所修「色界正定」成就,顯發廣大慈心、善心證量才能成就)。因是故令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叁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妨。是故舍利子,當學寂靜、諸根寂靜、心意寂靜、身、口、意寂靜,向于世尊及諸智梵行(即「四心」上界梵行之意)」,才能獲得色界「等心天」的禅福勝報。這是非常重要的經證。按等心天是指色界中修平等心有成的天人而言,即是修四心有成的天人。如《增一阿含》卷叁十二(九)說:「彼女得四等心(修四心定初步成就),身壞命終生色界初禅梵天上。」
又依《楞嚴經》所述:等心天(修四心定有大成就的天人),嚴格來說,應當是指四禅第叁天的「廣果天」等諸天而言(不含四禅無想天)。如經文說:「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意思是說,前一禅天「福愛天」(四禅第二天),是延續四禅第一天所修,而進一步獲得無量淨光之謂。即因「定深而顯發無量淨之意」,而此「無量淨光」的「深定內涵」,尚延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諸天在天界「以四無量心」利益天人,致使在此天深定中「四心定」的證量,更充盛、圓明,而以致進一步證入第叁天廣果天時,因四心定的不斷熏修而令「此天定力更加增盛「禅福之果德」。而且「此禅福之德」已經到達至極充盛、圓明的證境,故名廣果天,乃是具有廣大「四心證量」及「深定證量」,獲得平等心(苦樂俱舍、平等心現,名真實等心天)的「禅福者」所獲得的「果報天」,故《中阿含》說:「諸等心天……,或十、二十……,共住錐頭處,各不相礙……是故舍利子,當學寂靜……向于世尊及諸智梵行者「即親近佛弟子中修學色界『四心定』有成的梵行者。」這是非常重要的經證。
雖然《阿含經》如是說,但是後世的「聲聞行者」認爲在「阿含經上」所述證阿羅漢果者,並不是每一個阿羅漢,皆必須經過「四心定」曆程,才能證阿羅漢果,如「慧解脫者」(後續自明),或者一類「俱解脫者」,並沒有經過「四心定」的過程,才了脫生死。故不是每一個聲聞弟子,皆必須修「四心定」,才能「證悟、解脫」,故不修「四心」。
(丙)佛在世時聲聞弟子修解脫道的方法「方便有多門」
而當時佛在世時是否每一個聲聞弟子皆有熏修四無量心,在色界禅定中顯發四心定?于《四阿含》中所載,確實是不確定的。因爲大部分的經文是將「四禅定」與「四心定」分開敘述的,只有少數經文將「四禅定」與「四心定」融合在一起述說而修。若是依現存的《四阿含經文》來看,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佛在世時,聲聞弟子修解脫道的方法並不一致。一類聲聞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行上便在「觀心法義」中加上「四心」的內涵而觀心、處世,一類聲聞弟子不注重四心的修學,而是直接依「四聖谛」或者「四念處」或者「觀息法門」等依之覺觀而修,如現今一類修「四念處」行者即是。一類聲聞弟子修四禅定成就而其禅修證量與四心定無關,諸如後世之中一類禅修者即是。然而依《阿含》所載,佛在世時,一類利根器者于四禅起,便「頓了生死」,並未記述有經過「四心定」的曆程,但是並不能因此證明此類頓了生死者,其解脫心性,不具備「純善、柔和、安穩、慈祥等心量」,試問:從四禅起,頓了生死者,難道不具備如《阿含》所說:「心善、正直等解脫心性嗎?」如前所述,《雜阿含》卷九亦說,「內修無量,善解脫。」這段經文是非常重要的「經證」,也是後世中只重視《雜阿含》前半部是佛所說最爲忽略的記述「聲聞弟子是經過『內修無量』宿世及今世經過修學四無量心的曆程而成就『心善.正直』…等解脫心性的。」
一類聲聞弟子不僅修四禅定成就,亦修四心定、四空定成就,而尚未了脫生死。一類聲聞弟子不僅四禅、四心定、四空定成就,而且經過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曆程,了脫生死(《雜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四」、卷叁十四「九六四」)。一類聲聞弟子,四禅定、四心定同時成就並且頓了生死(如阿那律尊者)。一類聲聞弟子,從四…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解脫道」四無量心定的修學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