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四无量心定的修学意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得解脱时,亦是平等舍住(平等心现前,舍离五蕴无常变易之法,正念正智成就的)(《杂阿含》卷三)。

  

  由此可知,声闻弟子在平常的举心动念仍然保持「正念十善心,远离十恶心」。在止观俱修间渐渐将以上所说「二十一种秽心」降伏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与定俱」,「心定已」,得初禅定时,得初果(法眼净)时在日常处世间的心念均是朝向无秽、无烦、慈祥心充满的,是柔软心、平等心、不动心渐次现前的,所以在游历世间时,才会令无诤、无怒、无恚、无结的心量自然流露,即是用「慈悲心、柔和心、平等心、无我心去对待与我们有恩有怨的一切众生的,是随缘而度而不攀缘众生的。」这才是声闻弟子修「四心」的原意。但是为何后世修行者并不重视《四阿含》中皆有提到声闻弟子必须修四心的经文?就连现代声闻行者最重视的「清净道论」却不重视声闻弟子必须在禅修时配合「四无量心」齐修的论述?原因有三!

  

  (5)为何现代一类声闻弟子不重视「四无量心」的修学?

  

  甲、《阿含》中没有说明初学者如何在一世中修成「四心定」的渐次而进的具体方法

  

  其一,在现存的《四阿含》中,虽然有声闻弟子必须修「四无量心」的经文,譬如佛亦自述宿世有一世七年中修「慈心三昧」成就而死后上升「色界光音天」的经文。但是没有说明「佛在七年中如何「修慈心三昧」的方法?」又《增一阿含》虽有「慈心定、悲心定、喜心定、舍心定」的经文,《杂阿含》、《中阿含》更有「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的经文,但是并没有具体「修四无量心定」渐次而进的修行方法!

  尤其在《中阿含》六十卷中几乎卷卷均谈到声闻弟子修「四心定」的经文,虽然有实际的修法成果,为什么后学者不重视?原因是一类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在初禅至二禅定间),其在深定中所显发的慈心证量是广大无边的,而初学禅法者,如何能在禅定中显发广大无量的慈心证量?这是令后觉者疑惑的!

  故虽然「现存的《四阿含》中」,皆有声闻弟子修「四心定」成就的经文,如阿那律尊者(见《增一阿含》)、大迦叶尊者(见《杂阿含》,后续自明),均是修「四心定」有成就的代表者,而大迦叶更是「顿证」。但是在《阿含经》中却没有记述在一世之中如何能令初学者修学「四心定成就的具体方法」?故后世的声闻弟子不得其门而入,导致「忽略《四阿含》中」为何皆有记载「四心定」的经文而成为「形同虚设」的情形。

  

  乙、认为修「四心」会障碍「解脱心念」

  

  其二,后世声闻弟子认为修「四心」会对众生产生慈悲度化之心及产生实际的利生行事,障碍「解脱法」,故多不修「四无量心」。如在大乘经藏的《观佛三昧海经》有修「慈心定」的具体观想方法,但是与「解脱道相违」,故后世禅行者不重视。

  

  丙、并不是每一个声闻弟子皆必须经过「四心定」的历程才能了脱生死

  

  (甲)「四心定」是「宿世熏修、今生顿成」

  

  其三,《四阿含》中虽然有「四心定」的「实际内容」,如修慈心一方成就游,修悲、喜、舍心亦复如是,但是这是「修四心定」的「成果」,不是「修因」,很多人会误会这就是「四心定」的修行方法。何以证明这是「四心定」的成果?

  

  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二有「佛赞叹大迦叶与己同俱『四无量心』的经文」。但是大迦叶是出家第九日就得证阿罗汉,在这九日之中如何能「修学四无量定」顿时成就,而又「顿证阿罗汉果」?可见是「宿世所修,今生顿证」。又经上说:「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广大无量成就游。」这亦是在说明声闻弟子为何深入「色界禅定」中,同时又能显发广大无量的慈心三昧成果的原因何在!可见亦是「宿世所修,今生顿证」。又阿那律尊者亦是在深入「色界禅定」同时显发「四心定」的成果展现,一分行者误会阿那律在证入「色界禅定」才开始熏修四无量心!

  当知二禅已经进入无觉无观之证境,如何在色界深定中才「初修四心」!

  又《长阿含》卷二(二)中佛亦赞叹侍者阿难与佛同具「慈心」。如经文说:「佛告阿难,汝侍我以来,身行有慈无二、无量,言行有慈、意行有慈、无二、无量,阿难,汝供养我功德甚大,……汝但精进成道不久。」此亦说明「证阿罗汉果者必须具备『慈无量心』的宿世、今世修因,才能速了生死。」

  

  又如佛自述宿世「七年修慈心三昧」成就,上升色界二禅光音天,亦是「宿世已经累积广大、长远的『慈心、善心修因』」,才能在宿世某一世因缘成熟时的「七年之中」速修「慈心三昧」成就,可见亦是「宿修所成,今世顿证」。

  

  (乙)投生色界「等心天」者亦是宿修成就、今世顿得禅天胜报

  

  又如「能投生为色界禅天的天人者,也一定要有『宿修善心、慈心的广大修因』」,才能在今世禅福因缘成熟时上升欲界天上或色界禅天上,何况圣弟子的定心中成就的「慈心三昧」证量!

  如何不是宿世熏修所成,今世顿证?

  

  如《中阿含》卷五(二三)说:「诸等心天(色界禅天)天人,或十、二十、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碍。佛告舍利子,诸等心天,非生彼中甫修善心极广甚大(不是生到色界禅天才开始修纯善之心、慈善之心,才令「纯善莹净」之心念形成广大无边的证量)。「此即说明宿世已久修习,今世顿成生禅天胜报,才能令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妨。舍利子,诸等心天本为人时,已修慈善之心,极广甚大(非于如娑婆世界中「五欲未伏」所修浅薄禅定及广修「慈济善心」事行所能相比,乃是他方增劫的善性世界修行人所修「色界正定」成就,显发广大慈心、善心证量才能成就)。因是故令诸等心天或十、二十或三十、四十或五十、六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妨。是故舍利子,当学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寂静,向于世尊及诸智梵行(即「四心」上界梵行之意)」,才能获得色界「等心天」的禅福胜报。这是非常重要的经证。按等心天是指色界中修平等心有成的天人而言,即是修四心有成的天人。如《增一阿含》卷三十二(九)说:「彼女得四等心(修四心定初步成就),身坏命终生色界初禅梵天上。」

  

  又依《楞严经》所述:等心天(修四心定有大成就的天人),严格来说,应当是指四禅第三天的「广果天」等诸天而言(不含四禅无想天)。如经文说:「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意思是说,前一禅天「福爱天」(四禅第二天),是延续四禅第一天所修,而进一步获得无量净光之谓。即因「定深而显发无量净之意」,而此「无量净光」的「深定内涵」,尚延续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诸天在天界「以四无量心」利益天人,致使在此天深定中「四心定」的证量,更充盛、圆明,而以致进一步证入第三天广果天时,因四心定的不断熏修而令「此天定力更加增盛「禅福之果德」。而且「此禅福之德」已经到达至极充盛、圆明的证境,故名广果天,乃是具有广大「四心证量」及「深定证量」,获得平等心(苦乐俱舍、平等心现,名真实等心天)的「禅福者」所获得的「果报天」,故《中阿含》说:「诸等心天……,或十、二十……,共住锥头处,各不相碍……是故舍利子,当学寂静……向于世尊及诸智梵行者「即亲近佛弟子中修学色界『四心定』有成的梵行者。」这是非常重要的经证。

  

  虽然《阿含经》如是说,但是后世的「声闻行者」认为在「阿含经上」所述证阿罗汉果者,并不是每一个阿罗汉,皆必须经过「四心定」历程,才能证阿罗汉果,如「慧解脱者」(后续自明),或者一类「俱解脱者」,并没有经过「四心定」的过程,才了脱生死。故不是每一个声闻弟子,皆必须修「四心定」,才能「证悟、解脱」,故不修「四心」。

  

  (丙)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修解脱道的方法「方便有多门」

  

  而当时佛在世时是否每一个声闻弟子皆有熏修四无量心,在色界禅定中显发四心定?于《四阿含》中所载,确实是不确定的。因为大部分的经文是将「四禅定」与「四心定」分开叙述的,只有少数经文将「四禅定」与「四心定」融合在一起述说而修。若是依现存的《四阿含经文》来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佛在世时,声闻弟子修解脱道的方法并不一致。一类声闻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行上便在「观心法义」中加上「四心」的内涵而观心、处世,一类声闻弟子不注重四心的修学,而是直接依「四圣谛」或者「四念处」或者「观息法门」等依之觉观而修,如现今一类修「四念处」行者即是。一类声闻弟子修四禅定成就而其禅修证量与四心定无关,诸如后世之中一类禅修者即是。然而依《阿含》所载,佛在世时,一类利根器者于四禅起,便「顿了生死」,并未记述有经过「四心定」的历程,但是并不能因此证明此类顿了生死者,其解脱心性,不具备「纯善、柔和、安稳、慈祥等心量」,试问:从四禅起,顿了生死者,难道不具备如《阿含》所说:「心善、正直等解脱心性吗?」如前所述,《杂阿含》卷九亦说,「内修无量,善解脱。」这段经文是非常重要的「经证」,也是后世中只重视《杂阿含》前半部是佛所说最为忽略的记述「声闻弟子是经过『内修无量』宿世及今世经过修学四无量心的历程而成就『心善.正直』…等解脱心性的。」

  

  一类声闻弟子不仅修四禅定成就,亦修四心定、四空定成就,而尚未了脱生死。一类声闻弟子不仅四禅、四心定、四空定成就,而且经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历程,了脱生死(《杂阿含》卷二十九「八一四」、卷三十四「九六四」)。一类声闻弟子,四禅定、四心定同时成就并且顿了生死(如阿那律尊者)。一类声闻弟子,从四…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四无量心定的修学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