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四无量心定的修学意义▪P3

  ..续本文上一页禅起顿了生死。(如《杂阿含》卷七(一七○)说:「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涅槃,若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等,入初禅乃至第四禅,是第一义般涅槃。」一类声闻弟子,四禅定成就,兼修四心定,但尚未成就四心定。一类具有顿根器的声闻弟子依慧观「四谛之理」而得证空性而顿得慧解脱,在今生并没有经过四禅、四心定的历程及四空定;但是其「解脱心性,难道会有违俱解脱者心善、正直之心量吗」?见《杂阿含》卷十五(三八八)所说:「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的经文即知。一类声闻弟子出家七天、八天、九天或半个月便顿了生死(如目连、舍利弗、大迦叶尊者)。《杂阿含》卷三十四(九六九)、卷二十九(八一五)亦说:「舍利弗,出家半月,即于彼法观察无常,观生灭、观离欲、观灭尽,观舍,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亦并没有经过「四禅、四心定、四空定」的历程,但是《杂阿含经》上仍然有记载大迦叶与佛同具「四无量心」等禅福果德之证量。又《增一阿含》卷十八(九)中记载,舍利弗将入涅槃前问众弟子说:「若复诸贤、于四等心有狐疑者,可问,我会当说之。」可知舍利弗亦是重视「四心定」的修持的。一类声闻弟子经过九次第定而了脱生死,经文上也没有叙述在九次第定中有经过四心定的历程(《杂阿含》卷十七)。一类声闻弟子出家当日即依四念处或四圣谛法义或佛说法当下而修顿了生死,如佛灭度前所引渡的最后一位外道须跋陀罗的出家弟子,亦没有经过四禅定、四心定乃至九次第定的历程,便顿了生死。

  

  这便说明了因当时声闻弟子的「根器」不同,故修解脱道的「调心、观心」方法也有差异,因此佛在世时,对声闻弟子是否必须修「四心」事行或「四心定」的教导方法并不一致,导致印度当时或佛灭度的一百年间在印度的「佛弟子」对声闻弟子是否必须修「四心」的看法皆不一致!何况是佛涅槃后「分裂的部派佛教」!

  更何况是末法的禅修者,更是依「大乘经法」修解脱道,而形成「自由心证」的情形。

  

  (6)佛赞叹大迦叶与佛同俱四无量心?

  

  我们必须省思:在无量劫以来,每一个众生皆深具无数的贪瞋痴等烦恼,是否于一世或数世修行间就能断尽?如果不是于数世或多世之中便能尽断,故于降伏贪瞋痴的宿世修行过程中,在逢遇种种善、恶、顺、逆境的机缘时,是否需要用各种「慈悲事行、忍辱事行、观行做方便调心、观心之法?」是否初学者不需要在宿世经过各种方便观行、事行基础,便可直接依「四念处、四圣谛、观呼吸等法而修,就能完全降伏『贪瞋痴』、顿了生死?」若是,为何在《四阿含经》中皆有记载「圣弟子『心定已』,必与慈俱」的经文?

  

  《阿含经》中虽然没有详述实际如何运用「四心」观心、调心的方法,是否初机者就不需要重视、省思「在解脱道中修行者『心性』与熏修『四心』有何关连!

  当然「修四心」与「证四心」只是「调心、净心的历程」,终归还入四禅「舍心定」中与「空性」相应。一类利根器者更于「初禅时便顿证空性,顿了生死」,并没有经过「四心定」的历程,才从「四禅起」,顿了生死。问题是:末法中的禅行者有如「六祖惠能」及舍利弗、目犍连及大迦叶等「顿根」,在出家数日便能「顿证空性、顿了生死」吗?而且依《阿含》所述告诉佛弟子一个事实:就是任何一个「出世圣者」在获得「解脱心」现前时(指俱解脱者而言),是不即亦不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利生心体」的。何以证明?就如佛在《杂阿含经》中赞叹大迦叶尊者在「顿证解脱心时」与佛同俱四心的「光明心体」一样!(后续自明)然而此种说法,并不被「现世诸多禅修者所接受,因其在禅心间并不具备四心证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佛赞叹大迦叶尊者在「顿证解脱心时与佛同俱四心的经文来看」,佛弟子应该对阿罗汉「解脱心的内涵」重新省思!

  

  依《阿含》所述,「四心定」不是一世就能修成的。此点不仅可以从《杂阿含经》中佛赞叹大迦叶在出家第九日便速证阿罗汉果当下与佛同具「四无量心」的经文得到证明,更可以从佛自说宿世曾经七年中修慈心定成就,上升二禅光音天的经文及《增一阿含》卷四十一(五)(宿世已修,今生于七年中顿证以及阿那律尊者在佛出世时,于修色界禅定中同时成就四心定的经文),得到印证。

  

  而为何《四阿含》中皆没有「明显的修学『四心』的详细事行及『修四心定』的详实观想修因呢」?是否有遗失的经文亦未可知!

  一分佛学者更不可以「四心定」是「后人加上去」的内容来搪塞这个问题。严格来说,若是否定「四心定」是佛所说,形同否定《四阿含》是佛所说,因为《四阿含》中皆有叙述声闻弟子修「四心」的经文,尤其是《中阿含》更是几乎「每一卷」皆有述及居士及出家弟子修「四心定」的经文。因为「世俗学者」没有宗教情操,没有正确的业缘果报的观念,更没有「佛道的修证观念及没有禅修的基础」,只是用世间哲学观点来看佛经的「内容」而「自由心证的加以肯定或否定」,更不幸的是「出家的许多行者」也受到「世俗哲学思朝」及「历史考证观点」的影响来看「佛经」的结集「内涵」,当然不能理解在修行路上的「禅定间与四心定」为何会有关连!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四无量心定的修学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