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梵行精進
彌陀四十八願中之梵行精進願
本願說明的重點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中,有發心修菩薩行的衆生,聽到我成佛的名號,而不能啓發他修清靜梵行的善根,于未來世中直至成佛的期間勤修梵行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能夠由聽聞「彌陀」聖號,而在景仰彌陀的成佛德行中,啓迪修學清靜梵行的菩提願行者,已經不是初入佛門者在「見聞彌陀」名號時,不知念佛、修行的凡夫衆生所能做到的。而且學佛者要能從今生開始,到尚未成佛的期間,生生世世,斷除淫欲,以童男童女身,修清淨梵行,如果沒有時時刻刻「定慧」的大精進力,是無法修持成就的。所以本願說明了一個菩薩行者如何從「精進波羅蜜」過渡到「禅定波羅蜜」的中間行持的曆程非常重要的修因。無論了脫生死,或者證入菩薩果位,都是以「清淨梵行」爲修行的主導力量而成就叁乘果位的。本願將依菩薩行者如何「從因至果」修持此成佛悲願相應的清淨梵行,分成幾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在家居士修行梵行的基礎
(二)出家菩薩修梵行的第一步(暫無)
(叁)修梵行是菩薩早成佛果的原因(暫無)
(四)修四無量心定的入門意義(暫無)
(五)菩薩深入修學四無量心定的次第(暫無)
(六)聲聞行者與外到行者以及大菩薩修梵行內容的不同點(暫無)
(一)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礎
1、什麼是梵行?
每一個菩薩行者在因地修行時,一定要經過修梵行的階段,才能仗著宿世梵行功德,在聽聞佛名時,啓發其修梵行的宿因。什麼是梵行呢?
依大智度論卷十說:「梵,就是離欲、清淨的意思。」
卷八說:「若有人發心修禅淨行,斷除淫欲,是名行梵道。」
卷叁十五說:「色界都名爲梵,又梵爲色界初門。」
卷叁又說:「布施、持戒、善心叁事,名爲天住;行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名梵住;修叁叁眛,成爲聖住。」
由此可知,「梵行」是上升色界天上最重要的修因。而修梵行的基礎,首先注重在離五欲、伏淫心;如果學佛者沒有宿世無量劫中熏修四量心事行與熏修四量心定的深厚基礎,不能于今世發心修慧定,到達色界初禅的證境,從禅定中啓發宿昔熏修四量心定的深厚基礎──顯發慈、悲、喜、舍的廣大心量來淨化煩惱……,任何修行人都不可能在日常行事中,徹底離五欲、伏淫貪,達到心自在、六根清淨的境界。
2.在家學佛不能淨心修梵行的原因
(1)居家學佛不修梵行未來産生兩種修行路線
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說,發成佛心,求菩提道的修行人有兩大類:一類是在家學佛者,一類是出家學佛者。不論出家或在家學佛,其最後的目的都是爲了成佛;而完成佛道,一定要以修梵行爲自淨、化他的要素。尤其是以在家身分學做菩薩的佛弟子,如果不能夠從今生開始,在「梵行」上發大心去實踐,必然爲自己來世在佛道上形成「兩種修行路線」:
一種是未來繼續停留在這個世界,以居家學佛身分,不斷五欲、不伏淫行的慢慢在無量阿僧祇劫中往返六道,縱然投生人道,做「入世菩薩行」,但始終與梵行不相應。
一種是雖然出家,仍然不斷五欲、不伏淫貪的像居士一樣的繼續在衆生群中攀緣,美其名做入世菩薩行,然而不修梵行,不求出離生死,不斷地爲自己製造來世墮落惡道,斷送慧命的機會。
並不是說居家學佛,只要皈依叁寶,受持五戒就可以了,不必再發心修梵行,因爲「學佛、修行」,本來就是層次上的問題。
(2)在家證果、度衆的問題
依『阿含經』說,白衣居家學佛,因俗務繁雜,心不能清淨,不能得漏盡解脫,最多可依「苦、集、滅、道」思惟,作學人,證叁果(而且是佛在世才有的現象)。
在末法之中,如果依「在家相證果」來發心度衆,而不現出家相做爲衆生依止、修行的榜樣,是會誤導衆生,將大衆的信仰,建立在不必以釋迦牟尼佛爲出家學道的模範,只要依止、停留于在家居士形相上,方便學佛及方便度衆的程度就可以了。完全不理解佛陀以身作則出家學道,與佛建立僧團度衆的深遠意義,以及曲解大乘菩薩道修證次第上的問題。
就因爲佛陀考量到居士學佛的根器與處境,所以依居家信佛所能做到的修行範圍,教其從皈依、學佛開始,先行布施、持戒,先修佛道上的福德資糧,但是「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而出家功德勝于白衣居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修梵行」而形成的福田果實,足以讓居士供養、植福,種下未來修梵行的因種。
(2)不可以在家受五欲而得道
甲、世人最貪愛不舍的大事
『大智度論』卷叁十五說:「沈淪欲界,淫欲爲本,障礙生死,見慢爲本。」
又說:「淫欲爲諸結之本。佛言:甯以利刀割截身體,不與女色共會。刀截雖苦不墮惡趣,淫欲因緣,于無量劫數,受地獄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況成佛?!」
此正說明了這個世界上,最讓世人感到快樂、享受,拼命追求、貪愛不舍的莫過于「淫、色」大事以及財利之行。而超脫欲界人間,上升色界梵天上,在修行的心態上,障礙最大的,便是「五欲」,而在五欲之中,最難以調伏、淬淨的,就是「淫欲的微細心念的起伏蕩漾」。
就如『智度論』所說:「于五欲中,觸爲第一,能系人心。若受余欲,由不失智慧、淫欲之觸聚會之時,身心慌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如膠似漆,難以舍離。」
人間衆生就是因爲對「淫事」難以舍離,所以生生世世在身受欲樂,淫欲根深的情況下,致使「欲界種子不斷」,永遠生存在欲界空間,做五欲的奴隸。
乙、誤解不斷五欲可證果的經文
一個證初果的聖者,早已淡薄淫欲,淡薄貪、嗔、癡,才能夠契入聖者之流,絕對沒有一個初果聖者,能夠在「不斷淫妻,服習五欲」的居家情況下,而能得證聖果。如果可以在不淡五欲的居家生活下,成就道果,那麼佛弟子與一般五欲深重的俗人又有什麼差別呢?!
不可誤解『阿含經上』所說居士在家修行可以在「不斷五欲」的居家情況下,而能得證聖果的經文,我們應該深思「初果聖者」斷身見、戒取、疑的甚深義爲何?現在的一類解經者因爲將「初果聖者」斷身見、戒取、疑的經意解釋的太過簡單,而讓佛教徒誤以爲證聲聞初果很容易,而忽略了如果在家居士可以在不淡五欲的居家生活下,成就道果,那麼佛弟子與一般五欲深重的俗人又有什麼差別呢?!
大乘經典雖然有「淫、怒、癡是道」的明顯經文(字面上的意思),不免讓初學者誤以爲可以在不斷五欲的行持下得道證果。殊不知不淨五欲之心,不能夠在「淫、怒、癡」等意念生起的當下,不被它的生、滅、起、伏……等現象所迷惑,清清楚楚地體悟出「淫、怒、癡」等現象,正在産生意念時的當下的因果性、錯誤性的原因何在?是不能轉「淫、怒、癡」生起的妄念成「淨念」的。
丙、雙修法不是修行的正道
譬如講到淫事的問題,到底是生理沖動的現象,引起淫念反應,還是心理需求淫事,引起生理反應?究其原因,一個男人如果正當淫欲沖動,想要行淫,不需要特定的對象,只要能夠找到房事的對象,滿足其生理的需求即可(如到妓女院解決問題),一般的良家婦女,想要房事,不會不擇葷素,一定會與情有獨鍾的男友或先生行事,所以對女人而言,講到淫之一事,不僅是生理的需求,尚滲雜了濃厚的情意在作祟。
以醫學的觀點來說,一對男女,在兩情相悅,身心健康、環境調適的情況下完成房事,可以使人變得更成熟、更健康、更長壽。這在坊間書局有關介紹兩性關系的專書中,多有說明,並依科學實驗的角度,證實出來。但是某類修道者,卻沒有這方面的醫學常識,在難以斬除淫欲心的自我欺騙下,提倡雙修法,鼓勵世人用雙修法做爲修心的階梯,欲在雙修的觀想中轉變身心的修養狀況,達到延年益壽、身心升華的效果。這種雙修法,正好迎合現代人淫色深重的習性,凡夫衆生在戒、定、慧叁學基礎沒有深入修學的情況下及淫欲本性難斷的束縛下,往往會被有關「居家雙修法」教授似是而非的言論所蒙騙,不是沒有原因的。
3.居家修行梵行的條件
(1)居家證初果的修行內容
『楞嚴經』說,不斷「淫欲心」而修道,根本無法超脫六塵境界,轉變欲界的生存空間,是與清淨梵行的果德不相應的。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又說明「居家菩薩當淨修梵行,心不念習淫欲,何況受欲的道理」。
『阿含經』上更清楚的提到,居士學佛所以能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的原因,有一定循次漸進斷淫欲、修梵行的方法,不可依文解意,以爲居士證初果,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的不淡房事,不淡五欲,不修梵行。
如『阿含經』卷叁十叁說,居士欲證初果,一定要經過幾個修學階段:
甲、信具足
無論在任何人事環境刺激、傷害、危難、橫禍發生下,及遇著任何外教問難、挑釁、誹謗,甚至遭受佛教徒本身的沖擊、傷害、誹謗、诤鬥、破壞……,乃至諸天、惡魔變化幻事,擾亂我們,教我們不要信佛、修行,都能辨、能答、能解,決不因此而動搖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並且此處所說的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是建立在斷身見、戒取、疑的證信上,才叫做信具足。
甲、戒具足
一個居士持戒而不能深入「戒具足」的精髓所在,是不能證初果的(請參閱本網-佛教「學戒」的意義「持戒波羅蜜」之單元)。
所謂戒具足,包括了對戒相、戒體、戒性、戒的開、遮、持、犯等問題事相上的了解,及受持戒法後,由持戒身不犯戒規,轉向心念不起犯戒心,沒有我能持戒的執著心,及別人不持戒的憎惡心等戒取分別相(斷戒取相),更在進入深悟自性戒、戒性本空的實相持戒原理後,而猶能行爲不違戒相行事,才是戒具足的行持意義。
乙、聞具足
…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深入修行意義 在家居士修梵行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