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支)。虽有偏身之乐,但受乐心息,一心恒在寂定之中(一心支)。
(丁)四禅证境
行者三禅成就已,不以此为满足,继续进修,于中间禅中,恒以正智觉知——三禅乐法,未来终将无常变易,有大苦迁动之过患,而一心厌离、不着,之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证人四禅。定发之时,无苦无乐(不苦不乐支),已舍三禅身乐,心不厌悔,亦不念着(舍支)。此时心如明镜不动(禅定分明),亦如净水无波,摒绝一切喜乐之想,正念坚固,等智照了,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念清净支),这就是世间真实禅定行者。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皆从此定而出(此指依佛道而修的正定行者)。虽于定中,神通变化,众缘成就,然心无动念,一心寂静,恒在正定之中(一心支)。
丙、佛弟子进入四禅后安居五不还天
出家圣弟子,依定慧之力等持而修禅定,在进入四禅后,苦乐双断,安居五不远天,与凡夫外道不依正见而修四禅——暂伏苦乐所得果报有异,亦即楞严经中所区分的:「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凡夫外道四禅定)
圣弟子所安居四禅天中之五不远天:「此四禅天中,复有五不远天,于下界中(欲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贪瞋痴慢等所引发的惑染习气),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四禅苦乐舍心中),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五不远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是十八天(十八清净梵天),独行无交(清净无侣,情欲不起),未尽形累(尚有色质),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丁、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
因有无般若空慧(八正道)做前导,再加上行者宿世慧根浅深,从此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1)若于舍心(四禅无乐舍定心中),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2)若在舍心(四禅舍心时),舍厌成就(厌有趣空),觉身有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进入无色界之空处定)。」
(甲)第一条叉路——四禅后顿超三界
而于四禅后,所呈现的第一条叉路,也就是四阿含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在叙述利根圣弟子证入四禅后所说的:「比丘四禅成就已,彼以此三昧(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做向导而产生的三昧正定),心得清净,无有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诚宿命无数劫事……。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又作意观照),成尽漏心(灭尽种种烦恼)。彼观此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实知之(自己知道它的无我实相),复观苦习(又观照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集因),亦知苦尽(自己知道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确实已经灭尽),亦知苦出要(自己确实证知超脱生死苦痛的正确修行方法——八正道),如实知之(了然证如正途修行法门无有自性的实相),彼以作是观(照)已,欲漏心得解脱(解脱欲界的种种烦恼种子),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色界、无色界的种种根本烦恼顿时得到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根本的解脱了贪瞋痴三毒烦恼,当下便产生了清凉解脱的智慧),自己以解脱智慧作证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身,如实知之(自己确实知道尽未来际,永远超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这个时候,圣比丘便顿超三界,得证阿罗汉果。此乃指利根器的圣比丘而言,不用经过无色界天之四空定,少修二十万大劫。在进入四禅后,就继续以般若空慧观照苦集灭道性空之理,亲证性空实相,顿成利根大阿罗汉。
(乙)第二条叉路
甲一、四禅后进入无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若是在证入四禅后,因之前没有般若智慧做引导,不明性空之理——用无漏慧,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慧——伏惑入空,即前所述第二条叉路,必然进入无色界的四空定,即楞严所述:「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不依于色),无碍无灭(不依于空),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厌空依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识处定)。」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即无所有处定)。」
「识性不动(藏性本来不动),以灭穷研(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发宣尽性(于识性不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如存不存,(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若尽非尽(行者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比照圆瑛大师所释楞严经讲记)
甲二、钝根圣弟子四禅后必入四空定
话又说回来,若是稍微钝根的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虽然以般若空慧,修习圣道,但因宿根较差,仍须从四禅天中之五不还天经历无色界天的四空处定;在依次证入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后,因为有般若空慧做前导,依然可以用穷空之力,证得性空之理,成就阿罗汉果。亦即楞严所言:「此等穷空(四空定,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经历四空定,出三界,成阿罗汉),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于五不还天时,不早依般若空慧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便称为钝根阿罗汉。」
甲三、外道四禅后亦入四空定中
若是一般凡夫外道修持禅定,在证入四禅之后,因为没有般若空慧做向导,不明性空之理——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心——伏惑入空,在进入前述第二条叉路四空走后,必然由于知见的不正,迷于空理,在无色界有漏果报完尽后,坠入下界(欲界中),依然沦为凡夫身,继续做着人生生死大梦中的主人。亦即楞严所说:「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逃漏无闻(迷执有漏道,无多闻性——没有佛法正见正思惟八正道做基础),便入轮转,实属可惜。」
我想,在今天末法时代像吾等一类钝根的凡夫众生,若能遵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八正道中之正见、正思惟为前导,渐次深入修学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便不会因为个人佛法知见的偏差,误人误己,犯下混淆正法的过失,造成未来难以收拾的因果报应。
戊、解悟「正定解脱」的修因,未来在净土中速了生死
以上仅就一分禅行者禅修过程简要的照本宣说而已,亦即是阿含、天台及楞严里对此「正定解脱」大愿行者因行的启悟最起码的概论而已。若是一分念佛者,能够在现实人间对正定解脱的来龙去脉——谛理、因行、过程、结果,有了深入浅出的了解与领悟,将此解悟「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功德,回向西方,到了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带着宿世解悟了脱生死的因行智慧,连开般若智慧,证悟四谛性空之理,满足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了脱生死的大悲誓愿。
因禅修细则问题,非本文讨论方向,故不加赘述,愿好学者善思之。由此可知,从禅行者以(生死正见)为修因开始,到正思惟十二因缘——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止,此正见、正思惟的真理智慧抉择(方便修习禅思),实在就是进入正定寂灭解脱的关键所在。
(4)未亲证实相真理见不到佛法的根源处
如果一个禅行者,没有正知见(般若智慧)做向导,光凭一味的禅定修持,无论任何的自然身心潜能变化,都有可能由于知见的不正确,而产生错觉上的意识误导,不知不觉地走入外道,是十分危险的。话又说回来,倘若一个佛教徒,专门只从事佛学哲理的研究,而不脚踏实地的从佛的行仪、教诲,住了脱生死的根本目标去力行,这种没有「戒定」做基础,专门将佛学知识当作世间学问的研究、认知上,从来不在日常生活中以佛法的启示,对世间的实态做正确细腻的观察力、思考力与修持力,那么对身心世界的认知,永远只停留在观望的、我知道、我了解、我做不到,甚至与我无关的理论形式上。由于内在觉性的未开发,如果有些自恃过高的世智辩聪者来向你问难时,你可能会被那种似是而非的质难论断所迷惑或驳倒。因为光是理论上的钻研,不配合禅修内在潜能的开发,永远找不到内在觉性的本源处和朴实面。我在印度朝圣时,曾经参访缅甸的禅定高僧,他告诉我:「如果你没有亲自证到此身四大假合的实相,那么你还不认识什么叫佛法,你并没有见到佛法的根源处,充其量只是个知解宗徒,佛教的门外汉而已。」
戒、定、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在大小乘经典中有明确的解释。必须以佛法来引导修行,以禅修来印证佛法,行、解相应,这是我们佛弟子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最根本的正确理性认识。古人说:「入海数沙,磨砖成镜,两者孰轻孰重?」大家想想,海中沙可用意识分别心去数吗?砖块可用尘垢磨成宝镜吗?事实上证明:入海不可能数沙,砖也不能磨成镜啊!
(5)正视生死解脱显现的真谛
由上得知,禅行者必须依正见、正思惟的出世智慧作为修行的导引,再加上行住坐卧日以继夜的以正见智慧方便禅思、寂念十二因缘法的流转还灭过程——(在定心中觉照寂观其真谛的深浚处、平实面)。久而久之,必能达到内寂其心(正定)的理想。当我们贪瞋痴欲望烦恼逐步在禅思定境中沉静、洗涤、淡化了,那么时时在我们心眼中显现的,是无常的启示,老死的启示,放下的启示、自在的启示……,最后当我们的智光愈来愈明朗,愈来愈澄净时,显现在我们心光中的便是前述『阿含经』…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