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10

  ..續本文上一頁支)。雖有偏身之樂,但受樂心息,一心恒在寂定之中(一心支)。

  (丁)四禅證境

  行者叁禅成就已,不以此爲滿足,繼續進修,于中間禅中,恒以正智覺知——叁禅樂法,未來終將無常變易,有大苦遷動之過患,而一心厭離、不著,之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證人四禅。定發之時,無苦無樂(不苦不樂支),已舍叁禅身樂,心不厭悔,亦不念著(舍支)。此時心如明鏡不動(禅定分明),亦如淨水無波,摒絕一切喜樂之想,正念堅固,等智照了,猶如虛空,無諸垢染(念清淨支),這就是世間真實禅定行者。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一切神通變化,霪雨說法,皆從此定而出(此指依佛道而修的正定行者)。雖于定中,神通變化,衆緣成就,然心無動念,一心寂靜,恒在正定之中(一心支)。

  丙、佛弟子進入四禅後安居五不還天

  出家聖弟子,依定慧之力等持而修禅定,在進入四禅後,苦樂雙斷,安居五不遠天,與凡夫外道不依正見而修四禅——暫伏苦樂所得果報有異,亦即楞嚴經中所區分的:「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爲,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爲四禅。」(凡夫外道四禅定)

  聖弟子所安居四禅天中之五不遠天:「此四禅天中,複有五不遠天,于下界中(欲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貪瞋癡慢等所引發的惑染習氣),苦樂雙亡,下無蔔居,故于舍心(四禅苦樂舍心中),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五不遠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是十八天(十八清淨梵天),獨行無交(清淨無侶,情欲不起),未盡形累(尚有色質),自此已還,名爲色界。」

  丁、色界定後又分兩種叉路

  因有無般若空慧(八正道)做前導,再加上行者宿世慧根淺深,從此色界定後,又分兩種叉路:「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1)若于舍心(四禅無樂舍定心中),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2)若在舍心(四禅舍心時),舍厭成就(厭有趣空),覺身有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進入無色界之空處定)。」

  (甲)第一條叉路——四禅後頓超叁界

  而于四禅後,所呈現的第一條叉路,也就是四阿含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在敘述利根聖弟子證入四禅後所說的:「比丘四禅成就已,彼以此叁昧(八正道之正見正思惟做向導而産生的叁昧正定),心得清淨,無有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誠宿命無數劫事……。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衆生所起之心。彼複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衆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複更施意(又作意觀照),成盡漏心(滅盡種種煩惱)。彼觀此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實知之(自己知道它的無我實相),複觀苦習(又觀照造成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集因),亦知苦盡(自己知道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確實已經滅盡),亦知苦出要(自己確實證知超脫生死苦痛的正確修行方法——八正道),如實知之(了然證如正途修行法門無有自性的實相),彼以作是觀(照)已,欲漏心得解脫(解脫欲界的種種煩惱種子),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色界、無色界的種種根本煩惱頓時得到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根本的解脫了貪瞋癡叁毒煩惱,當下便産生了清涼解脫的智慧),自己以解脫智慧作證說: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後有身,如實知之(自己確實知道盡未來際,永遠超脫生死煩惱的束縛)。這個時候,聖比丘便頓超叁界,得證阿羅漢果。此乃指利根器的聖比丘而言,不用經過無色界天之四空定,少修二十萬大劫。在進入四禅後,就繼續以般若空慧觀照苦集滅道性空之理,親證性空實相,頓成利根大阿羅漢。

  (乙)第二條叉路

  甲一、四禅後進入無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若是在證入四禅後,因之前沒有般若智慧做引導,不明性空之理——用無漏慧,斷惑入空,仍然用有漏慧——伏惑入空,即前所述第二條叉路,必然進入無色界的四空定,即楞嚴所述:「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

  「諸礙既銷(不依于色),無礙無滅(不依于空),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厭空依識),如是一類,名爲識處(識處定)。」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此爲外道,昧爲冥谛之處),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色、空、識叁者,皆無所有,即無所有處定)。」

  「識性不動(藏性本來不動),以滅窮研(以滅定之力,深窮研習),于無盡中,發宣盡性(于識性不盡中,強以發宣,欲盡其性),如存不存,(識性雖存,而不起現行),若盡非盡(行者雖見識性盡,其實未盡),如是一類,名爲非想、非非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定)。」(比照圓瑛大師所釋楞嚴經講記)

  甲二、鈍根聖弟子四禅後必入四空定

  話又說回來,若是稍微鈍根的佛弟子,在證入四禅後,雖然以般若空慧,修習聖道,但因宿根較差,仍須從四禅天中之五不還天經曆無色界天的四空處定;在依次證入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後,因爲有般若空慧做前導,依然可以用窮空之力,證得性空之理,成就阿羅漢果。亦即楞嚴所言:「此等窮空(四空定,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從五不還天,修習聖道,以窮空之定力,經曆四空定,出叁界,成阿羅漢),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于五不還天時,不早依般若空慧回厭有趣空之心,速成羅漢),便稱爲鈍根阿羅漢。」

  甲叁、外道四禅後亦入四空定中

  若是一般凡夫外道修持禅定,在證入四禅之後,因爲沒有般若空慧做向導,不明性空之理——斷惑入空,仍然用有漏心——伏惑入空,在進入前述第二條叉路四空走後,必然由于知見的不正,迷于空理,在無色界有漏果報完盡後,墜入下界(欲界中),依然淪爲凡夫身,繼續做著人生生死大夢中的主人。亦即楞嚴所說:「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逃漏無聞(迷執有漏道,無多聞性——沒有佛法正見正思惟八正道做基礎),便入輪轉,實屬可惜。」

  我想,在今天末法時代像吾等一類鈍根的凡夫衆生,若能遵照釋迦牟尼佛所說八正道中之正見、正思惟爲前導,漸次深入修學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法門,便不會因爲個人佛法知見的偏差,誤人誤己,犯下混淆正法的過失,造成未來難以收拾的因果報應。

  戊、解悟「正定解脫」的修因,未來在淨土中速了生死

  以上僅就一分禅行者禅修過程簡要的照本宣說而已,亦即是阿含、天臺及楞嚴裏對此「正定解脫」大願行者因行的啓悟最起碼的概論而已。若是一分念佛者,能夠在現實人間對正定解脫的來龍去脈——谛理、因行、過程、結果,有了深入淺出的了解與領悟,將此解悟「正定解脫」大願的因行功德,回向西方,到了極樂世界,一定能夠帶著宿世解悟了脫生死的因行智慧,連開般若智慧,證悟四谛性空之理,滿足彌陀佛第十一個接引衆生到極樂世界——了脫生死的大悲誓願。

  因禅修細則問題,非本文討論方向,故不加贅述,願好學者善思之。由此可知,從禅行者以(生死正見)爲修因開始,到正思惟十二因緣——醒悟夢幻人生的真谛止,此正見、正思惟的真理智慧抉擇(方便修習禅思),實在就是進入正定寂滅解脫的關鍵所在。

  (4)未親證實相真理見不到佛法的根源處

  如果一個禅行者,沒有正知見(般若智慧)做向導,光憑一味的禅定修持,無論任何的自然身心潛能變化,都有可能由于知見的不正確,而産生錯覺上的意識誤導,不知不覺地走入外道,是十分危險的。話又說回來,倘若一個佛教徒,專門只從事佛學哲理的研究,而不腳踏實地的從佛的行儀、教誨,住了脫生死的根本目標去力行,這種沒有「戒定」做基礎,專門將佛學知識當作世間學問的研究、認知上,從來不在日常生活中以佛法的啓示,對世間的實態做正確細膩的觀察力、思考力與修持力,那麼對身心世界的認知,永遠只停留在觀望的、我知道、我了解、我做不到,甚至與我無關的理論形式上。由于內在覺性的未開發,如果有些自恃過高的世智辯聰者來向你問難時,你可能會被那種似是而非的質難論斷所迷惑或駁倒。因爲光是理論上的鑽研,不配合禅修內在潛能的開發,永遠找不到內在覺性的本源處和樸實面。我在印度朝聖時,曾經參訪緬甸的禅定高僧,他告訴我:「如果你沒有親自證到此身四大假合的實相,那麼你還不認識什麼叫佛法,你並沒有見到佛法的根源處,充其量只是個知解宗徒,佛教的門外漢而已。」 

  戒、定、慧叁者是相輔相成的,這在大小乘經典中有明確的解釋。必須以佛法來引導修行,以禅修來印證佛法,行、解相應,這是我們佛弟子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應該有的最根本的正確理性認識。古人說:「入海數沙,磨磚成鏡,兩者孰輕孰重?」大家想想,海中沙可用意識分別心去數嗎?磚塊可用塵垢磨成寶鏡嗎?事實上證明:入海不可能數沙,磚也不能磨成鏡啊!

  (5)正視生死解脫顯現的真谛

  由上得知,禅行者必須依正見、正思惟的出世智慧作爲修行的導引,再加上行住坐臥日以繼夜的以正見智慧方便禅思、寂念十二因緣法的流轉還滅過程——(在定心中覺照寂觀其真谛的深浚處、平實面)。久而久之,必能達到內寂其心(正定)的理想。當我們貪瞋癡欲望煩惱逐步在禅思定境中沈靜、洗滌、淡化了,那麼時時在我們心眼中顯現的,是無常的啓示,老死的啓示,放下的啓示、自在的啓示……,最後當我們的智光愈來愈明朗,愈來愈澄淨時,顯現在我們心光中的便是前述『阿含經』…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