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事景物,仅仅是旁末枝节的事。好象你现在想要砍一棵大树,你不必从树上的枝叶花果摘采截起,只要将大树的主干砍断就行了;树干倒了,树上的枝叶花果,也随着树干倾倒而落地了;人生的梦醒了,梦中的一切景象也随着梦境的乍醒而消逝了。你不必问,树上的枝叶花果什么时候才会干枯?你不必问,梦中的人事景物,什么时候才会消失?树上的枝叶花果,随着树干的倾倒而逐渐枯萎,落叶归根。梦中的人事景象,随着大梦初醒亦渐渐从光阴的回忆中冲淡消失,来去无踪。
所以佛在过去修行时,便从截断无明大梦的源头开始做起,痛下决心,斩除所有促使生死梦境继续的原因。而形成生死大梦的原因即是众生贪瞋痴丛丛烦恼作祟的结果。我们只要将心中的贪心、瞋恚、愚痴等各种欲望烦恼除尽了,便不会再造作新的善恶业行,遭受未来新的果报身;虽然灯炷还在燃烧,我们的生命还在燃烧,但是当旧有的灯蕊烧尽后,油炷便逐渐熄灭了;当我们今世的生命之光燃尽后,有漏的果报身就渐次结束了。因此佛陀截断十二因缘生死欲海的还灭过程即是:彻底从内心熄灭无始以来的贪瞋痴等烦恼欲望后,就不会再造作新的善恶业行;没有了新的善恶业行,来世便不会再随新的业识投胎转世;没有了未来的业识投胎,便不会再有入胎后胎形六根的生长;没有了胎形的六根生长,便不会再有出胎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具的长成;没有了眼等六根完具的长成,便不会再有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的识别作用;没有了六根接触六尘的识别作用,便不会再有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的三种感受;没有了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便不会再有对外境爱欲的生起;没有了爱欲的心行,便不会再对外境生起追求贪取的行为;没有了对外境追求造作的行为,便不会再形成新的善恶业因,招感未来新的有漏果报身;没有了来世的五蕴果报身,便不会再有入胎、出胎、养育、长大、健壮、衰退、老化、死亡……,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环梦境了。此亦即是阿含经中所启迪开示的十二因缘还灭律:
无明灭(贪瞋痴等烦恼灭)则行灭(诸善恶业行灭),
行灭则识灭(业识投胎灭),
识灭则名色灭(但有胎形,六根末具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灭),
六入灭则触灭(出胎与外境接触灭),
触灭则受灭(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灭),
受灭则爱灭(对境生爱欲灭),
受灭则取灭(追求造作灭),
取灭则有灭(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灭),
有灭则生灭(再受未来五蕴身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灭)。
不再轮回生死大梦,永远解脱了生死流转的束缚,得证清凉寂静的涅槃。
此十二因缘法,不仅是佛陀为走向了脱生死之路的修行者而讲,就是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们,也不可忽视,何以见得呢?因为佛告诫我们说,任何修行的法门,都不可偏离八正道,任何修行法门,都是以这八正道为根本引导,而渐次深入,成就解脱道果的。我们看这第十一个大愿说:「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天人,都在正定之中,最后必定达到涅槃灭度的境界。」由果推因,极乐世界天人正定的前因是从那里得来的呢?
当然是于宿世在地球人间种下正定念佛的因缘而来。而正定念佛的因缘本身就具备了出世正见的基础;出世正见的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在对十二因缘法的深思熟虑上。而十二因缘法的基础,即是建立在对梦幻人生的觉醒上。无论修行解脱,或者往生净土,如果有了此种对世间生死因缘丝丝入扣的观法,切实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便能全心全意的厌离娑婆世界,去烦恼,离欲望,踏上通往西方道路,毫不退缩。
5、一分禅行者的正语、正业、正命
(1)截断五蕴受报身的基础
佛在世时,诸多弟子依佛所说十二因缘法,认真思惟,反复忖量,借着宿慧的启迪,自然在禅修中,对梦幻人生的生灭假相,有了逐步的觉醒。他们深知形成未来业报受生的苦果,是由于自己今世的行为、言语、意念,做出良善、恶劣及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无记业,而招感来世的生死果报。要截断未来五蕴身的受报,必须从现在开始根本的扫除由我们内心贪欲、瞋怒、愚痴的动念,而引发种种杀生、偷盗、邪淫、酗酒、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身业、口业、意业一切的有漏业行。因此佛弟子们,无论在乞食时,说法时,禅修时,人间游行……时,都能够依佛所教,以觉悟真理的智慧,观照自己的口业——不做一切违背真理的闲谈(正语),观照自己的身行——不做一切障碍生死解脱的行为(正业),乃至言谈、意念、行为三业逐步洗涤清净,一心一意为追求真理,追求正法,追求生死解脱而存活人间(正命)。关于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点的实践,我们可以从阿含经中略窥其端倪。
(2)学佛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有一次,佛住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时,舍利弗尊者亦随佛同住其间,那个时候,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叫做阎浮车,是舍利弗尊者的旧识,来到尊者住处,向尊者恭敬问讯,退坐一旁,请问尊者说:「在如来的贤圣教法中,有什么事情让学佛之人感到困难实行的?」
舍利弗回答说:「唯有出家这件事,令一般学佛者难以做到。」
阎浮车又问:「尊者!为什么说出家不易做到呢?」
舍利弗答说:「因为出家之后,要弃舍既有的妻子儿女,名利权势,一般人难以办到。就是第一步舍家弃子做到了,正式剃发出了家,但是出家以后,想要全心全意往修行解脱的道路上走去,更是难上加难。」
又问:「为什么说出家修行相当困难呢?」
尊者答说:「因为学佛者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而了脱生死,却要有正确的知见以及坚定的信心与毅力,精进修行,才能达到。一般学学之人,对此孤独漫长的静修生活,难以生起长久的爱乐之心,所以出家修行,对于泛泛的发心者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又问:「在如来的教法中,有关于了脱生死的法门吗?」
答说:「有,就是八正道,出家之人,若能依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方法,努力修习,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怒、愚痴之心,如此长久修持下去,必能灭除一切烦恼惑业,得证涅槃真理。」(正语)
(3)修行人为何要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对出家比丘说:「弟子们啊!你们出家以后,要居住在寂静的地方,一心防止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无论走路的时候,静止的时候,安坐的时候,睡卧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仪表的庄重,不可随随便便,有损出家僧众人天的端严师范。为了早日达到你们解脱的目的,对于任何能引发你们恶行的微细念头,都要时刻生起怖畏之心,谨慎防范,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微细的不净念头有一丝存在你们心中,借着环境、阅历、思想、因缘的演变、累积,都足以形成来世的业习种子,令你们轮回受报。所以弟子们啊!你们出家以后的所言所行所为。一定要以了生脱死为尺度,不得超越这个戒限,务必远离杀生的罪业,彻底断除杀心,断除淫欲心,断除偷盗心,断除妄语心,这四种严重障碍了脱生死的禁戒,乃至由四重禁十恶业扩伸延展开的一切微细成行,均要一心守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触犯。为了使你们每一个学成弟子,尽速舍离这个世间正报依报的贪取执着心,朝向涅槃的安稳解脱之道前进,每一个人身上仅能携带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居无定所,随缘行化。为什么佛如此严格的训练你们呢?因为你们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觉悟,为了度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究竟苦际而舍家弃子剃发出家啊!倘若不往学戒的路上走,又怎么能早日达到你们出家修行解脱生死的理想呢?」弟子们闻佛训示,均能如法奉行,严持禁戒,多数学戒成就,断除有漏烦恼,得证阿罗汉果。(正业)
(4)修行人为何要托钵乞食?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利弗尊者亦随佛同住园间,一天上午,尊者惯例身着袈裟,手持食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午餐完毕,回到祇园精舍,将衣钵放置住所,清洗两足,旋即手捧尼师坛坐具向祇树林园走去,开始白天的生禅功课。尊者坐禅完毕,便来到佛陀居住的地方,恭敬向佛行接足之礼。顶礼佛后,退坐在佛的旁边,静待佛陀开示。佛陀首先问尊者说:「你从什么地方回来?」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刚刚从树林中结束白天的坐禅功课回来。」
佛接着又问:「你今天坐禅,入了何等禅定中?」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今天在树林中坐禅时,顿入空三昧禅定中。」
佛陀听了尊者的禅定境界后,嘉许尊者说:「很好,很好,舍利弗!你今天依据佛的教诫修行深入上座禅定之中而生禅。若有比丘想要像你一样的深入上座禅定中,应当以你为修学的榜样。无论在入城办事的时候,在乞食的时候,在出城游行度化众生的时候,尤其在各处托钵乞食让众生植福的时候,应当做到这样的思惟:我今天卑下乞食,正是为了断除自己贪图美食之心,调伏自己的我慢骄傲之心,不分众生的贫贵富贱,挨家挨户以清净平等之心而乞食。如果我在乞食的时候,看见美好的景象,美丽的人物,而心中生起贪恋爱染之念,便减损了众生培植清净福田的殊胜因缘,我自己也触犯了了脱生死的戒限,障碍了我往解脱道路的前进,为了早日证得寂静解脱的涅槃,为了让众生种植难得的福德善根,我不论在道路托钵时,在聚落乞食时,都应该一心以智慧观照自己的举心动念:当我看见或听到美好的人事景物时,倘若心中有任何不清净的贪着爱染之念生起——眼随色动,耳随声去……我应该当下正观色相声音的原动力,乃是暂时因缘和合的无常假相,有没有它的实体存在;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唯有追…
《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