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P8

  ..續本文上一頁的人事景物,僅僅是旁末枝節的事。好象你現在想要砍一棵大樹,你不必從樹上的枝葉花果摘采截起,只要將大樹的主幹砍斷就行了;樹幹倒了,樹上的枝葉花果,也隨著樹幹傾倒而落地了;人生的夢醒了,夢中的一切景象也隨著夢境的乍醒而消逝了。你不必問,樹上的枝葉花果什麼時候才會幹枯?你不必問,夢中的人事景物,什麼時候才會消失?樹上的枝葉花果,隨著樹幹的傾倒而逐漸枯萎,落葉歸根。夢中的人事景象,隨著大夢初醒亦漸漸從光陰的回憶中沖淡消失,來去無蹤。

  所以佛在過去修行時,便從截斷無明大夢的源頭開始做起,痛下決心,斬除所有促使生死夢境繼續的原因。而形成生死大夢的原因即是衆生貪瞋癡叢叢煩惱作祟的結果。我們只要將心中的貪心、瞋恚、愚癡等各種欲望煩惱除盡了,便不會再造作新的善惡業行,遭受未來新的果報身;雖然燈炷還在燃燒,我們的生命還在燃燒,但是當舊有的燈蕊燒盡後,油炷便逐漸熄滅了;當我們今世的生命之光燃盡後,有漏的果報身就漸次結束了。因此佛陀截斷十二因緣生死欲海的還滅過程即是:徹底從內心熄滅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煩惱欲望後,就不會再造作新的善惡業行;沒有了新的善惡業行,來世便不會再隨新的業識投胎轉世;沒有了未來的業識投胎,便不會再有入胎後胎形六根的生長;沒有了胎形的六根生長,便不會再有出胎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具的長成;沒有了眼等六根完具的長成,便不會再有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的識別作用;沒有了六根接觸六塵的識別作用,便不會再有痛苦快樂不痛苦也不快樂的叁種感受;沒有了痛苦快樂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感受,便不會再有對外境愛欲的生起;沒有了愛欲的心行,便不會再對外境生起追求貪取的行爲;沒有了對外境追求造作的行爲,便不會再形成新的善惡業因,招感未來新的有漏果報身;沒有了來世的五蘊果報身,便不會再有入胎、出胎、養育、長大、健壯、衰退、老化、死亡……,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環夢境了。此亦即是阿含經中所啓迪開示的十二因緣還滅律:

  無明滅(貪瞋癡等煩惱滅)則行滅(諸善惡業行滅),

  行滅則識滅(業識投胎滅),

  識滅則名色滅(但有胎形,六根末具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胎兒長成眼等六根人形滅),

  六入滅則觸滅(出胎與外境接觸滅),

  觸滅則受滅(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感受滅),

  受滅則愛滅(對境生愛欲滅),

  受滅則取滅(追求造作滅),

  取滅則有滅(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滅),

  有滅則生滅(再受未來五蘊身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未來之身又逐漸衰老而死滅)。

  不再輪回生死大夢,永遠解脫了生死流轉的束縛,得證清涼寂靜的涅槃。

  此十二因緣法,不僅是佛陀爲走向了脫生死之路的修行者而講,就是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友們,也不可忽視,何以見得呢?因爲佛告誡我們說,任何修行的法門,都不可偏離八正道,任何修行法門,都是以這八正道爲根本引導,而漸次深入,成就解脫道果的。我們看這第十一個大願說:「凡是西方極樂世界天人,都在正定之中,最後必定達到涅槃滅度的境界。」由果推因,極樂世界天人正定的前因是從那裏得來的呢?

  當然是于宿世在地球人間種下正定念佛的因緣而來。而正定念佛的因緣本身就具備了出世正見的基礎;出世正見的基礎,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在對十二因緣法的深思熟慮上。而十二因緣法的基礎,即是建立在對夢幻人生的覺醒上。無論修行解脫,或者往生淨土,如果有了此種對世間生死因緣絲絲入扣的觀法,切實醒悟夢幻人生的真谛,便能全心全意的厭離娑婆世界,去煩惱,離欲望,踏上通往西方道路,毫不退縮。

  5、一分禅行者的正語、正業、正命

  (1)截斷五蘊受報身的基礎

  佛在世時,諸多弟子依佛所說十二因緣法,認真思惟,反複忖量,借著宿慧的啓迪,自然在禅修中,對夢幻人生的生滅假相,有了逐步的覺醒。他們深知形成未來業報受生的苦果,是由于自己今世的行爲、言語、意念,做出良善、惡劣及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無記業,而招感來世的生死果報。要截斷未來五蘊身的受報,必須從現在開始根本的掃除由我們內心貪欲、瞋怒、愚癡的動念,而引發種種殺生、偷盜、邪淫、酗酒、惡口、兩舌、绮語、妄語等身業、口業、意業一切的有漏業行。因此佛弟子們,無論在乞食時,說法時,禅修時,人間遊行……時,都能夠依佛所教,以覺悟真理的智慧,觀照自己的口業——不做一切違背真理的閑談(正語),觀照自己的身行——不做一切障礙生死解脫的行爲(正業),乃至言談、意念、行爲叁業逐步洗滌清淨,一心一意爲追求真理,追求正法,追求生死解脫而存活人間(正命)。關于正語、正業、正命這叁點的實踐,我們可以從阿含經中略窺其端倪。

  (2)學佛之人最難做到的事情

  有一次,佛住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時,舍利弗尊者亦隨佛同住其間,那個時候,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叫做閻浮車,是舍利弗尊者的舊識,來到尊者住處,向尊者恭敬問訊,退坐一旁,請問尊者說:「在如來的賢聖教法中,有什麼事情讓學佛之人感到困難實行的?」

  舍利弗回答說:「唯有出家這件事,令一般學佛者難以做到。」

  閻浮車又問:「尊者!爲什麼說出家不易做到呢?」

  舍利弗答說:「因爲出家之後,要棄舍既有的妻子兒女,名利權勢,一般人難以辦到。就是第一步舍家棄子做到了,正式剃發出了家,但是出家以後,想要全心全意往修行解脫的道路上走去,更是難上加難。」

  又問:「爲什麼說出家修行相當困難呢?」

  尊者答說:「因爲學佛者出家的目的,是爲了了脫生死,而了脫生死,卻要有正確的知見以及堅定的信心與毅力,精進修行,才能達到。一般學學之人,對此孤獨漫長的靜修生活,難以生起長久的愛樂之心,所以出家修行,對于泛泛的發心者來說,是十分不容易的。」

  又問:「在如來的教法中,有關于了脫生死的法門嗎?」

  答說:「有,就是八正道,出家之人,若能依據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種正確的方法,努力修習,調伏自己的貪欲、瞋怒、愚癡之心,如此長久修持下去,必能滅除一切煩惱惑業,得證涅槃真理。」(正語)

  (3)修行人爲何要學習解脫生死的戒律?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對出家比丘說:「弟子們啊!你們出家以後,要居住在寂靜的地方,一心防止身口意叁業造作惡業,學習解脫生死的戒律,無論走路的時候,靜止的時候,安坐的時候,睡臥的時候,都要注意自己儀表的莊重,不可隨隨便便,有損出家僧衆人天的端嚴師範。爲了早日達到你們解脫的目的,對于任何能引發你們惡行的微細念頭,都要時刻生起怖畏之心,謹慎防範,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微細的不淨念頭有一絲存在你們心中,借著環境、閱曆、思想、因緣的演變、累積,都足以形成來世的業習種子,令你們輪回受報。所以弟子們啊!你們出家以後的所言所行所爲。一定要以了生脫死爲尺度,不得超越這個戒限,務必遠離殺生的罪業,徹底斷除殺心,斷除淫欲心,斷除偷盜心,斷除妄語心,這四種嚴重障礙了脫生死的禁戒,乃至由四重禁十惡業擴伸延展開的一切微細成行,均要一心守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觸犯。爲了使你們每一個學成弟子,盡速舍離這個世間正報依報的貪取執著心,朝向涅槃的安穩解脫之道前進,每一個人身上僅能攜帶叁衣一缽,托缽乞食,居無定所,隨緣行化。爲什麼佛如此嚴格的訓練你們呢?因爲你們出家的目的,是爲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覺悟,爲了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究竟苦際而舍家棄子剃發出家啊!倘若不往學戒的路上走,又怎麼能早日達到你們出家修行解脫生死的理想呢?」弟子們聞佛訓示,均能如法奉行,嚴持禁戒,多數學戒成就,斷除有漏煩惱,得證阿羅漢果。(正業)

  (4)修行人爲何要托缽乞食?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舍利弗尊者亦隨佛同住園間,一天上午,尊者慣例身著袈裟,手持食缽,進入舍衛大城乞食。午餐完畢,回到祇園精舍,將衣缽放置住所,清洗兩足,旋即手捧尼師壇坐具向祇樹林園走去,開始白天的生禅功課。尊者坐禅完畢,便來到佛陀居住的地方,恭敬向佛行接足之禮。頂禮佛後,退坐在佛的旁邊,靜待佛陀開示。佛陀首先問尊者說:「你從什麼地方回來?」

  尊者回答說:「世尊!我剛剛從樹林中結束白天的坐禅功課回來。」

  佛接著又問:「你今天坐禅,入了何等禅定中?」

  尊者回答說:「世尊!我今天在樹林中坐禅時,頓入空叁昧禅定中。」

  佛陀聽了尊者的禅定境界後,嘉許尊者說:「很好,很好,舍利弗!你今天依據佛的教誡修行深入上座禅定之中而生禅。若有比丘想要像你一樣的深入上座禅定中,應當以你爲修學的榜樣。無論在入城辦事的時候,在乞食的時候,在出城遊行度化衆生的時候,尤其在各處托缽乞食讓衆生植福的時候,應當做到這樣的思惟:我今天卑下乞食,正是爲了斷除自己貪圖美食之心,調伏自己的我慢驕傲之心,不分衆生的貧貴富賤,挨家挨戶以清淨平等之心而乞食。如果我在乞食的時候,看見美好的景象,美麗的人物,而心中生起貪戀愛染之念,便減損了衆生培植清淨福田的殊勝因緣,我自己也觸犯了了脫生死的戒限,障礙了我往解脫道路的前進,爲了早日證得寂靜解脫的涅槃,爲了讓衆生種植難得的福德善根,我不論在道路托缽時,在聚落乞食時,都應該一心以智慧觀照自己的舉心動念:當我看見或聽到美好的人事景物時,倘若心中有任何不清淨的貪著愛染之念生起——眼隨色動,耳隨聲去……我應該當下正觀色相聲音的原動力,乃是暫時因緣和合的無常假相,有沒有它的實體存在;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唯有追…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