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寂滅無生的涅槃,才是衆生真正永恒安住沒有動亂生滅的故鄉。以此真理的追求,來砥砺自己精進修行,久而久之,在托缽乞食時,自然見色不隨色動,聞聲不隨聲去,隨時隨地都能自在的掌握自己的舉心動念,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舍利弗!比丘們若能以此無分別之心清淨平等而乞食,必能斷除自己貪圖美食之心,我慢高傲之心,圓滿施主誠心供養僧衆飲食的殊勝功德。」
佛陀說到這裏又說:「舍利弗!你要告誡比丘們在各處托缽乞食時依佛所教,如理思惟,清淨乞食,那麼他們這顆凡夫妄動的心,就會逐漸得到降伏,便會像你一樣的安住在上座禅定的空叁昧境界中了。」舍利弗聞佛所說,依佛教誡,歡喜奉行。(正命)
八正道是修行者的心法指南
以上所述,僅僅是雜阿含經中對正語正業正命千萬分之一淺顯的闡釋而已,而且經中多數的經文,大多涵蓋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個正道。八正道是息息相關的,而且是一脈相通的。有了根本的正見作向導,行者便不致盲修瞎煉,好象在汪洋大海航行的船只于黑夜中有了一盞光明燈塔作前導一樣,不致茫然無度,迷失方向。借著智慧燈塔的照明,行者握穩心舵,依仗著八正道的心法指南,克服種種艱險風浪,順利駛向遠方清淨安穩的彼岸。下篇我們再來看看一分念佛者對正語、正業、正命應有什麼樣正確的認識。
6、一分禅行者的正精進、正念、正定與一分念佛者行持之異同
(1)禅行者的正精進
甲、了生脫死依正精進的努力而實現
我們知道,正念的實現,乃是源于正精進的努力,倘若沒有日夜精勤的依正見、正思惟出世的真理,將言談、行爲、生命相輔相成的以正語、正業、正命叁個聖道貫穿起來,便沒有身心正念解脫之道——正定涅槃的産生,因此用正確的修行方法,來精進實踐佛陀八正道的教誨,是十分重要的。現在首先來看看一分解脫行者如何依正見等前五個聖道産生正確的精進修持方法。
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對出家比丘說:「過去昆婆屍佛尚未成佛之時,曾經有一世,在菩提樹下,敷設草墊爲座,雙足跏趺,端身正坐,日夜勤勉,不眠不休的思惟寂念(正念)十二因緣法(前已論述),一坐就是七日,于十二因緣法,逆順觀察,晝夜禅思,深入叁昧之中……。弟子們!你們若想早日超脫輪回,成就道果,應當像昆婆屍佛一樣的晝夜以般若智慧禅思寂念十二緣起法,當你們在(寂定之中)證悟了十二因緣法的逆順、流轉、還滅、束縛、解脫的真谛,你們就離成道不遠了。」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告誡比丘們說:「你們若想了脫生死,應當日夜精勤(正精進),晝夜不息的方便修習禅思(寂念真理),內寂其心(正定),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迹,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迹,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爲有漏,如實顯現。』」
乙、什麼叫做禅思?
此篇以「正定解脫」願的立場來看,非常重要。欲深究佛立此「正定解脫」大願的淨土行者,不可不知。什麼叫做禅思呢?『阿含經』中關于禅思的意義與內容,說的極爲清楚,極爲詳盡。一般佛學者只注重形而下、理論上的哲學研究,而忽略了根本經典中平實、基礎、淵源的一面。禅的意義,簡單的說,就是「覺悟真理的智慧」。而這裏所說方便修習禅思,亦即是說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真理。我們要知道,凡是能夠運用意識分別心去思惟、去觀察、去抉擇出來的真理,都可說是「方便智慧,這在『大智度論』裏也有提及。此處所說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什麼樣的真理呢?亦即指的昆婆屍佛過去徹夜勤勉禅思寂念的十二因緣法。當昆婆屍佛以般若智慧在寂定之中醒悟了夢幻人生的因緣生滅假相後,內心自然逐漸趨于寂滅,最後終于達到涅槃解脫的目的。
丙、如何進入正精進的修持中?
也就是佛陀常常贊歎難陀比丘所說的:「彼善男子,難陀,當他以出世的智慧,寂悟了因緣生滅法之後,自動自發,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甲)精進清淨六根
什麼叫做難陀比丘關閉根門?「善男子,難陀,當他眼睛看到外境色相時,心中不會生起想著,亦無追憶之誠念,長久保持這種心態下去,便于眼根得到清淨。乃至耳朵聽到聲音,舌頭嘗到味道,身體接觸細滑,意識遍緣外境法塵時,心中都不會生起貪戀、想著。如此二六時中,經年累月維持這種清淨的心態,六根便于一時得到寂靜。世間貪愛種種弊惡不善之法,永遠不漏其心。」這就是難陀比丘關閉根門的簡略釋義。
(乙)精進節製飲食
什麼叫做飲食知量?「善男子,難陀,對于飲食,不著美味,不重色香,不爲調適端嚴肥白的身體而食,但爲暫止饑渴,保全性命,以修梵行而食。」
誠如「『增一阿含經』中所說:「行道之要法:應當一坐而食(日中一食),若能一坐而食,身體輕便,心得解開。心地開解已,得諸善根,已得善根,便成叁昧(正定),苦集滅道,如實而現。」這就是難陀比丘爲什麼節製飲食最好的說明。
(丙)精進日夜禅定
什麼叫做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精進)?「善男子,難陀,若在晝日,或是經行,或是坐禅,思惟妙法,除去五陰障蔽,身心清淨。于初夜時,或者經行,或者端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蓋,入于禅定。于中夜時,房外洗足,進入室中,右協而臥,腳腳相累,系念明相,作起覺想。于後夜時,徐覺徐起,或者經行,或者禅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蓋,入于禅定。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經行、坐禅,其事意行道之心,等無有異。」這就是難陀比丘精進修習的淺略節要。
(2)禅行者的正念
我們再來看看,難陀比丘在初夜後夜經行坐禅時,如何端坐禅思,勝念(正念)正知,乃至正智成就?經上說:「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複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什麼呢?善男子,難陀,對于內心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生起、住看、短長、久近、消滅的因緣,觀察覺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對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所取種種相,所作種種想之生起、住看、短長、久近、消滅的因緣,亦一心觀察覺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對于形成內心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煩惱的因緣,如何斷苦?如何修道?如何解脫?苦、集、滅、道有關了脫生死的谛理,亦一心觀察覺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善男子,如是觀察已,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正念、正智成就。」
當時有一位比丘說了一首偈贊歎難陀比丘: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
飲食知節量,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歎。」
(3)禅行者的正定
甲、鞏固前七個正道進入正定解脫才有可能
由上可知,若是出家之人,能夠像難陀比丘一樣——在有了生死正見,正確的依十二因緣法禅思抉擇出夢幻人生的真谛後,自動自發,守護根門,內寂其心,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正精進)——觀察五陰,無我無我所,本是夢中境界所顯現的幻化之相,樂分別五陰心相,正念觀照五蘊幻相,淨除五陰障礙,一心樂修梵行,離于睡眠,于正法中,心不疑法,離諸疑惑,正念正智,以此入「正定」、解脫,斯有是處。
講到正定問題,『阿含經』與『楞嚴經』及諸唯識經論中,對于正定的解釋,極其詳盡,現在先就『阿含經』及天臺所記禅法兩者對正定的诠釋扼要地加以討論,例如『阿含經』上說:由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等七個聖道,日夜勤勉的如法實行,無有偏廢,方能深入正定之中。換句話說,如果行者不以正知見(生死正見)爲因,不依佛法正途入門。正定的聖道,即無由産生。因地不真,所顯現的定境很可能會流于似是而非的外道定而不自覺。因此如何實現正定的聖道,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比照天臺所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對正定聖道的實現,做進一步扼要精簡的說明(第十六願中將有較爲詳細的解釋):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證境
當一分禅行者,像難陀比丘一樣的以正知見,不分晝夜,精進修行,清淨六根,飲食知量,一切欲望不淨之想,自然逐漸遠離;長久修持下去,必有持身法起,身心自然正直;覺心明淨,與定相應(欲界定);心得開解,超離欲界,身心虛寂,得入初禅。于初禅中,十六觸等功德善法,一時俱發,心大驚悟(覺支),恒以覺、觀正念之心,細心思量分別諸法(觀支),因爲此等微妙善法,超越欲界之欲樂,前所未得,而今以覺、觀正念、正知,心大歡喜(喜支),怡然自樂(樂支)。于初禅中,雖有覺觸等事,但一心寂然不敬,恒在定中(一心支)。
(乙)二禅證境
行者初禅成就已,如果仍一心修持,于中間禅中,進一步厭離覺觀觸動等由身識相應而産生的喜、樂等外淨之法(滅有覺有觀),專心不已,內心無有覺觀動心(無覺無觀),其心便豁然開發,明淨咬潔(內淨支),十種善法功德,亦如初禅發相,一時與定俱起,因此喜心湧現(喜支),綿綿怡悅(樂支)。于二禅中,雖有與意識相應的喜樂之心,但內心不爲喜樂所動,也沒有一絲塵境思想,一心不亂,恒在定中(一心支)。
(丙)叁禅證境
行者二禅成就已,倘若仍繼續修持,于中間禅中,加功不已,其心便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諸善法功德與樂俱時發起,此時無二禅動湧之喜心生(舍喜心),而有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行者此時依于正念守護其樂(念支),運用善巧叁法,離叁貪看(智支),善修樂法,其樂漸漸增長,叁禅具足,受叁禅偏身之樂(樂…
《禅修、禅學、禅觀、禅定 (禅定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